浅谈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

2021-11-27 11:27左艺墨易峰
兰台内外 2021年31期

左艺墨 易峰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又使得一些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受到阻碍,网络技术的运用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中显示出了更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环境中的地位、角色、职能等随之发生改变。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因此,本文从探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转变为切入点,阐述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现实状况、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进而结合当下服务环境提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优化方向,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方向

这是一个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此浪潮中既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条件,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内容形式、运作载体等有了新的变化,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从更多方面满足读者需求,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内的科技革新,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对其馆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考验着馆员的自身素养,冲击着馆员的适应能力,也转变了一些馆员的传统角色。同时,二者相互作用,科技革新促使馆员角色转变,馆员职业认知迁移作用于科技革新。因此,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全面的职业认知,对于高校图书馆员而言,意义重大。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相关概念

1.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主要指的是对职业的认识,包括职员自身对职业认识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高度指的是了解本职业的重要性,宽度指的是清楚本职责的工作范围,深度指的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职责作用。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内容性质、环境体系、职责使命和前景规划等的全面理解,是一个综合认知的体现,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高校图书馆员这一角色的诠释。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员对这一职业的职业定位、职业职责、职责范围及职业使命的理解,另一方面体现的是高校图书馆员对这一职业的职业前景、职业环境以及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重要性

1.提升岗位胜任度

对于一份工作完成度的评价是否胜任一份工作的基本评价,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岗位胜任程度,对工作的内容性质的理解,对工作的环境氛围的认可,对职业的前景规划有期待。对于高校图书馆员而言,职业认知是其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图书馆员职业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职业认知概念、职业认知相关理论知识,才能把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做实、做长久,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通过职业认同感调动校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交互体验

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传统、单一的借还服务,逐步铺展开来,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粘性日益增强,当高校图书馆员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职业认知,其工作的热情和态度就会不同,这种不同直观感受者就是读者,读者在图书馆内得到的主要是服务,尤其是来自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在具备相同服务能力的同时,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服务体验。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是不可分的有机体,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知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能够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员工作内容、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员工作的满意度,创造三者交互的良好体验,有利于维护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和谐关系,获得正向评价。

3.完善服务职能

职业规划是职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职业认知概念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员主观意识中,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效果也会更加凸显,从职业认知到实践执行,高校图书馆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上实现统一发展。前景意识和全局观的培养,使得图书馆员自发进行自省、自学,探索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认识,尤其是自我内外统一性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有效地推动高质量服务队伍建设的关键。

4.产生联动效应

职业认知在管理学上代表着专业化和规范化,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可以直观反应高校图书馆的运作现状,因此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正向迁移有利于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也能充分发挥馆员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从实现图书馆员职业认知入手,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中存在的问题

1.认知的滞后性

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员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落后的图书馆员工作意识,认为图书馆工作单调、枯燥,图书馆员地位不高,工作不能创造多大价值,无法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相比较,职业认知理论知识不足,在这种意识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员不能正确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意义,对自身岗位缺乏自信,不能体会岗位执行过程中的成就感。

2.迁移的被动性

一些高校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员工作只是管理图书的工作,认为只需要把图书整理好、归类好、统计好、归档好就行了,了解读者的需求动态较少。同时,只接受传统工作,不接受创新服务,专业馆员较少,轮岗困难,如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图书馆线下服务受阻,读者对线上服务的需求增加,促使一些高校图书馆员工作职能被动转型,有些馆员出现不能适应、难以胜任的情况,也体现出一些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的问题。

3.储备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多为被动的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图书陈列区域,图书存有、借阅情况以及图书借阅要求等基础性咨询、专业性的主动指导服务较少。馆员经常只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单一事物,对馆内全局情况了解较少,知识结构也较为陈旧,尤其是对读者提出的专业性咨询问题,不能及时提供帮助,反映出图书馆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主动学习,折射出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4.环境的局限性

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教职工中的一员,受到图书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认识上影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社会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评价,高校对高校图书馆的统筹规划,高校图书馆内部建设,这些环境在形成中都会有发展局限性。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馆内设备更新不及时,馆员培训频率频次不足等问题都使得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受限。

四、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优化方向

高校图书馆作为每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的职业认知不仅影响到图书馆员个人成长发展,还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综合评价,关系到高校的统筹发展。因此,探索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路径,引导和优化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结合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构成因素与现状,多措并举,抓住关键,从图书馆员自身以及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实现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从主观意识出发

充分发挥图书馆员角色功能和职业价值。任何角色的驾驭都要从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本身开始,高校图书馆员也不例外,需要认识到图书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和高校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实际效用去检视职责本身。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内涵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赋能,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成为服务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文献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等,诠释这样的综合性角色需要对每个角色内涵的理解和灵活切换,同时更要在其中寻求平衡点并进行积极融合,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不局限于生硬的条款性职责,而更看重如何发挥自身职能,更多的对“还需要我做什么”进行探索。高校图书馆员在努力探索自身角色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期待,例如,读者需要更高效准确的问题处理能力,更平易近人的沟通方式,学校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更高的科研水平,社会需要更多的文化传播者,这些角色期待的抓取能帮助明确角色定位和角色目标,充分发挥角色功能和角色价值。

加强在多种环境下的心态调适能力。高校图书馆员的传统职能正在弱化,科技的发展代替了大量传统人工操作,在认知的更替中,更强的自控能力、预测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能弱化可能出现的迁移冲突,而这些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树立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伟大价值的信念和意识,不单单以工作的角度出发,而是把图书馆员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对待,提升工作责任感和归属感。时代的更替是加速度进行的,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成为一个突发加速因子,一些传统的线下服务受阻,线上服务大面积铺开,一些馆员对全新的服务方式措手不及,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中的被动性,变被动迁移为主动积累,全身心投入工作,定期检视过去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现阶段工作任务,全局定义未来的职业规划,从内心认可、肯定本职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克服惰性心态,化解环境变更下的心态失衡。

建立多元化学习理念改变单一知识结构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推进新设备、新机器在图书馆投入使用,新时期下图书馆员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新技术知识,图书馆员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图书整理、信息统计角色,图书馆员服务内容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员成为复合型角色。因此,对于图书馆员而言,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利用学校学习环境和机会,设定学习阶段性目标,提高自我认知;要明确自己的双重身份,既为教育群体,又为受教育群体,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教育环境优势,结合图书馆教育特点,以专题活动、沙龙、展览等线下活动,通过先进电子设备加强交流、互动,一方面提高图书馆员自身学习,另一方面提高读者对图书馆评价,在相辅相成中提升图书馆在高校综合发展中的价值。

2.从客观环境出发

环境因素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认知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到图书馆环境,大到高校校园、社会环境,都会对認知迁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维护高校图书馆内秩序和谐。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员个人努力,还需要高校图书馆从内部环境上营造一种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的氛围,建立一种合理的、有效的、和谐的发展秩序。随着图书馆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图书馆员队伍中年龄差距比较大,年轻团队的加入,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员团队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会造成老员工与新员工的思想认知、工作方法、工作情绪的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落差会产生负面的工作情绪。因此,图书馆在馆员的统筹领导和疏导维稳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从整体上为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指导和帮扶,部分馆员思想意识和专业程度不够高,需要图书馆作为管理方进行引导,激励图书馆员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正确知人用人,合理安排岗位,激发馆员个人闪光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建立评优评先常态机制,健全图书馆管理制度,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创造更大价值。

统筹规划高校管理顶层设计。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高校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培养上起着统筹领导的作用,不管是馆员个人努力还是图书馆优化管理,都离不开高校管理,高校应从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支持图书馆的发展。传统高校图书馆员门槛较低,随着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到来,对馆员专业技能、个人品质、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学校,先要把好选人、用人第一关,通过公开招聘,针对岗位需求,层层把关,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培育计划、队伍建设体系等等。在入职后,通过岗前培训,让图书馆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的认知,熟悉了解角色定位及其承担的职责与意义,提高工作成就感与荣誉感,完善高校管理顶层设计,才能为图书馆队伍建设做好保障,维护图书馆员职业认知迁移环境。

加强正向宣传优化社会效应。图书馆在社会认知中常常带着固有的光环,它提供着深沉的文化力量,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往往一边维护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一边消极看待图书馆员的角色,对于图书馆员的肯定评价更多情况下来自于同行评议。这一方面反馈了图书馆员角色期待尚有偏差的现状,另一方面表达了社会对图书馆员认知的不完善,这使得图书馆员这一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很多片面的社会评价,而社会评价会对馆员的自我认知形成直接的影响。在馆员为社会推广阅读、培养读者、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馆员推广,进行正向的角色宣传,倡导肯定的社会评价。在这个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读者,同时每个人也可以参与到阅读推广中来,体验馆员工作的一部分,让社会对馆员的认知由浅入深,通过更全面的理解来塑造更加丰满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从而对馆员的职业诠释和职业迁移起到激励作用。

五、结束语

职业认知的形成与塑造是在高校图书馆员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中不断积累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图书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的认可、学校的重视、图书馆的培养,以及图书馆员自身的努力。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事关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良好的职业认知,是高校图书馆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摸索高校图书馆员良好职业认知迁移方向,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推进高校图书馆员个人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站超.职业化:我国图书馆员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0

[2]马建玲.基于核心竞争力构建与培育图书馆员的能力结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3

[3]周 敏.图书馆管理引入激励机制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2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