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话畜牧业热点

2021-11-28 00:41策划
北方牧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种业畜禽生猪

策划/ 本刊记者吴曼

编者按: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1“两会”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下在初春时节隆重召开。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民智民意全面表达的发声筒,也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整体传达的扬声器。

那么,两会中关于畜牧行业的“发声”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呢?本期专题将为您呈现两会的精彩内容。

林印孙:建立生猪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两会发声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在接受时表示,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要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疫病预警机制,加强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疾病防控。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不仅事关我国生猪养殖效益,而且事关国家安全。他建议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统筹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工作,对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玉米、大豆等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给予特殊项目政策支持。

同时,他还建议,增加林地指标保障农业项目落地的问题。在有的农村地区投资农业项目,既不准占用耕地,又遇到林地指标的制约,致使项目难以落地或者需要缴纳林地补偿费用,增加用地成本。为了保障在乡村的农业项目顺利落地,建议各省林业部门根据当地国土面积构成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林地预算内供应指标。

第三个建议关注打造头部企业确保产业链稳定的问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稳定国内产业链、畅通国内供应链,必须培育我国自己的头部企业,以支撑、推动、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运行。建议国家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出台专门政策,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选择、培育一批支撑、引领双循环的重点企业,帮助头部企业掌握独门绝技,成为“专精特新”的行业“小巨人”。

第四个建议是兽用抗生素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建议农业农村部加强兽用抗生素原料药的政策引导;同一工艺生产的原料药,在对比人用原料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将该部分原料药在人用标准与兽用标准上实现互通;鼓励创新,进一步开发动物专用抗生素。

刘永好:应培育有竞争力的原种猪

在生猪养殖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两项提案,分别是“关于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研发补助政策,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案,以及“关于引导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前者指向了其对生猪育种方面的思考,后者则与国内猪周期的稳定发展有关。

“我们跟西方(养殖)产业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就是我们以前对育种的重视度不够,大企业参与育种相对比较少,投入的资金不足,因此造成了滞后。但中国是全球养猪最多的国家,吃肉最多的国家,这种格局显然是不对的。”刘永好说道。

在刘永好看来,最优的育种体系应该培育有竞争力的原种猪。基于这一看法,刘永好便提出了一个名为“猪芯片”的理论,也就是说,要像重视芯片一样重视育种。他表示,国家应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对此,新希望集团还准备投资30 亿元,用于生猪原种程序的培育和选种等方面。

而在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刘永好表示,近年来,非洲猪瘟给国内的养猪产业带来了巨大考验,国内母猪存栏量在2019 年下降了48%,进而导致猪肉价格暴涨,“猪肉自由”的话题更是被广泛议论。

对此,刘永好建议,应继续支持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小散户适度养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小散户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对规模化养殖企业设置有梯度的准入资格,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预防产能过剩。

刘永好同时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实现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消费终端各环节数据共享,密切监测全产业发展动态,定向定时公布相关产能数据,引导理性投资,以降低猪周期波动幅度,减少信息滞后带来的猪周期波动的风险。

秦英林: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牧原股份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公司将继续深耕主业,持续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公司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秦英林表示。

加快现代养殖体系构建,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秦英林说,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保护生猪基础产能。这既要立足当前抓恢复,也要着眼长远稳生产。生猪养殖业发展必将更加科学有序。公司深耕主业,用创新引领发展,加大出栏量,为全国稳产保供做贡献。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要打好种业科技翻身仗,保障农业养殖业物种安全。”秦英林说,不少企业对国外种猪存在依赖性。要突破“卡脖子”问题,关键靠自主创新。公司在育种方面有20 多年的研究,已拥有规模稳定的核心种猪群和能繁母猪群,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公司将坚定走自主育种道路。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秦英林表示,公司将继续深耕主业,持续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方面,秦英林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于生猪养殖。目前,养猪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正在向智能化方面迈进。

公司将持续推进装备改造及智能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向市场提供高品质猪肉打下基础。进行楼房养猪,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产能。探索创新猪肉产业园发展模式,实现“粮进肉出”,饲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全产业聚集,打造新的产业生态,推动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李树林:建议加大对农村生猪散养户的支持力度

“肉价居高不下,老百姓都看得见、感觉得到,然而还有一个隐性、更重要的问题:非洲猪瘟之后,大量农村散养户退出养殖市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更加艰难。”3 月5 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通旺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机修班班长李树林提出建议:加大对农村生猪散养户的支持力度。

李树林说,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猪企开始扩张,标准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加上“政府环保拆迁猪场”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中小养殖户正逐步退出。而非洲猪瘟疫情,在倒逼养猪业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换代步伐的同时,成了一股让散户主动或被动退出生猪养殖业的强大外力。

他在南充、广安等地农村调研发现:在中小规模的散养户中分两种情况,一是年出栏500~1000 头的小养殖场,二是农户自家养殖几头的真正散养户。而这些真正散养户,所养的畜禽粪便全是用于种植,利于环保。

“按标准化的要求,年出栏500 头的猪场,修建圈舍,购买设备、母猪、仔猪,需要投资100万元左右。非洲猪瘟之后,他们缺资金、缺猪苗、缺防控技术,还缺信心,这些家庭式养殖场基本无力再从事养殖业。”李树林说,由于管理成本与风险的增加,以往采取“公司+农户”代养模式的大型养殖企业,已经提高门槛,不再与1000头、甚至2000 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进行合作。

而那些单家独户每年自家养几头,家里吃一头,卖两头贴补家用的农民也基本没养了。“不是大家不想养,而是养不起。现在80 斤左右的仔猪每斤要30 多元,每头仔猪要花3000 元左右买回来,这个价格,是非洲猪瘟前的5~10倍。”在李树林看来,散养户的无奈退场,不仅减少了生猪的供应量,造成市场肉食品供应紧张,也容易带来因疫返贫、因猪返贫的困境。

为此,李树林建议,抓大不放小,支持2000头以下养殖场发展养殖业,具体建议为:

加强散养农户的用地保障,允许散养户以合作入股的形式,集中点状分布的基本农田、林地,联建共建适度规模养猪场、发展养猪业。加强财政金融扶持,由政府牵头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并落实好贷款贴息、能繁母猪补贴、适度规模猪场补助等支持政策,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开展全产业链贷款模式。给予农村养猪散户资金支持。对适度规模养殖户生猪死亡保险的理赔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及时理赔,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农村散养户提供实用的养殖技术培训和服务。

刘汉元:推进饲料企业继续享受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代表今年在提案中就关于推进饲料企业继续享受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方面提出建议。刘汉元代表表示,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2001 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饲料产业在2005 年被纳入其中的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减免税收优惠。

刘汉元代表建议对《目录》进行补充解释,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鼓励要求标准仍然定位于“绿色无公害”,有效落实国家优惠税收政策,推动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胡旭晟:建议加大处罚倒卖偷埋乱丢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

“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是事关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民生事业,具有社会公益属性,高度依赖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会主委胡旭晟建议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胡旭晟表示,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以来,一批专业的无害化集中处理场迅速建成,在病死畜禽处理、动物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受政府补贴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无害化集中处理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为此,胡旭晟建议,对无害化集中处理进行立法,加大对倒卖偷埋、乱丢乱弃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资金补助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其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补助标准,鼓励养殖场主动上交病死畜禽,设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报告信息费”,加大资金拨付监管力度,切实为企业运营减轻压力等等。

同时,还要积极构建专业无害化集中处理为主、大型规模养殖场自行处理为辅的行业发展格局,探索建立硬件投入、工艺技术、防疫体系、管理水平等标准化规范化考评指标体系,推进对现有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全面考核和评级管理,建立健全按等次确定补助标准和奖惩机制,促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行业优胜劣汰。

周延礼:将生猪全生育期纳入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当前我国中央财政补贴型养殖险是能繁母猪、奶牛和育肥猪保险。其中,育肥猪险的保险标的主要是育肥阶段,而仔猪阶段未纳入保险保障范围,不利于生猪生产风险保障及国家稳产保供形势。

周延礼认为,通过对生猪全生育期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保障供给,实现生猪保险从出生、保育、育肥至出栏全生育阶段覆盖,为养殖场户稳定生产以及推进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周延礼表示,“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优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生猪作为我国农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农产品,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对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中明确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要大幅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 号)中强调,“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

上述政策文件的出台,预示着生猪全生育期保险的发展,将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多元的风险保障,对“稳产保供”的推进将发挥重要支撑兜底作用,同时,在社会治理层面,也能有效防止各生育周期死亡猪只流入生活社区或农产品交易市场,极大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

因此,周延礼建议:在现有中央政策性育肥猪保险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保险保障范围及政策支持力度。

具体而言:一是保障范围要覆盖保险生猪从哺乳期、保育期、育肥期直至出栏交易的全周期;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补贴支持力度,为全生育期生猪保险配套财政支持政策,实现生猪保险应保尽保;

三是加快推进“保处联动”模式,通过生猪全生育期保险和理赔作用发挥,实现全生育期阶段的病死生猪100%无害化处理,彻底阻断病死生猪流入市场影响食品安全、乱丢乱弃污染环境及扩散疾病疫病的风险。

昝林森:完善畜禽种业相关法规和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表示,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和顶层设计,创新畜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构建畜禽联合育种技术平台,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

昝林森建议,应尽快修订完善畜牧法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尽快组织研究制定系统性强且能够管长远的动物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并配套设立政府种业专项基金;尽快试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品种、新品系登记认定制度,引导育种与生产有效对接。同时,启动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省级认定试点工作,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社会参与度。

昝林森表示,当前,要继续以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为支撑,重点支持畜禽核心育种场、原种场、资源场等项目建设,抓好性能测定等育种基础工作,强化数据统计分析评估和发布,推动育种企业(场站)之间遗传交流,坚定不移推进联合育种,推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选育优化,选育一批优势特色品种(系),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

此外,充分发挥相关科教单位研发优势和大型畜牧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畜禽种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进入畜禽领域,完善畜禽种业政策性保险,围绕畜禽种业发展的保育繁推环节,分别抓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完善政策支持。

两会建言

温思美:呼吁高度重视畜禽种业“芯片”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温思美认为,畜禽种业安全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核心种源受制于人。畜禽育种投入大、周期长,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育种动力不足,部分畜种仍未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怪圈。

遗传资源受到威胁。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品种凭借其高产高效优势,逐步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流,本土畜禽品种市场份额日益萎缩,本土遗传资源濒危或灭绝情况时有发生。

禽种业发展面临困局。国家级畜禽核心繁育基地是畜禽种业的基础。目前,很多畜禽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不足,大多仅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投入并扩大规模养殖赚快钱,但对需要长期投入发展的畜禽种业产业,大多保持观望态度。

建议:

一是加强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切实突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础性、公益性战略定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科技支撑,构建资源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开发与创新融合发展。应健全资源共享与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给畜禽种企一颗“定心丸”

应积极支持其依法办理设施农用地、林地、环保、动物防疫等审批或备案手续。政府对于新建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应制定优先扶持政策。建议结合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科学规划适量土地作为新建畜禽种业基地的建设用地,避免处于养殖集中基地后出现生物安全灾难。

三是实施畜禽良种联合攻关

切实改变国内畜禽种企单打独斗、“小圈子”育种现状,引导组建以优势种业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为成员的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体系,搭建生产性能测定、大数据信息共享、遗传评估、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和畜禽育种评价示范五大创新平台,加快白羽肉鸡、瘦肉型猪、种公牛新品种培育,从根本上扭转主要畜禽种源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是重点支持畜禽种企做强做优

政府应部署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重大工程,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品种和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种群等资源逐渐向具有创新性畜禽种业企业聚集。搭建以企业为载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或如建立现代畜禽种业发展基金,加强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提升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品种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引导育种企业通过正常市场竞争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畜禽种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五是涉农资金向支持种业发展倾斜

国家与省级应建立整合统筹的支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并区别于产业发展项目。如设立畜禽种业振兴行动专项,支持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水平高、综合性状优良、重点性状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畜禽种业企业和民族品牌。如扩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专项规模,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改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和育种基础设施,提升保种场(区、库)保种能力和水平等。

提案也肯定了畜禽种业取得的成绩,认为“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育种创新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逐渐完善,畜禽种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建立,保障畜产品供给成效显著。主要商业畜禽品种自主供种能力明显提升,依赖国外进口核心种源的情况有所扭转。

任亚平:地处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如何做好奶业振兴大文章?

从国家支持层面,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建议:

一、支持解决奶牛进口需求

今年内蒙古计划进口奶牛20.78 万头,通过采取与进口代理提前签订进口协议等措施,预计能够进口奶牛6 万头左右,需求缺口还有14 万头。建议国家放宽奶牛进口国范围,增加拥有大量良种奶牛且近年未发生疫病的荷兰、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许可,拓宽进口牛源市场。

二、支持优质种源培育

现在,内蒙古种公牛培育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国家将荷斯坦奶牛和西门塔尔牛纳入全国联合育种攻关项目,支持内蒙古提高奶牛自主育种能力。

三、参照生猪优惠政策支持奶牛养殖

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精准饲喂,从而实现奶牛产奶的优质高产高效益。我国目前除基本农田外的一般耕地、荒地大部分都伴有林草地。而宜林地不允许建设奶牛牧场,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和大户受用地政策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为加快推动奶业振兴,建议国家参照生猪养殖规定,允许奶牛养殖使用宜林地;对牧场和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实施贴息政策,启动奶牛活体抵押贷款政策,提高奶牛政策性保险保额标准。

张莉:要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张莉建议:进一步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开展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推进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库)建设,推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补充和修订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条款,鼓励对地方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设立国家和省级畜禽良种育种基金,保障育种机制有效运行。

刘昕: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

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

要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和进一步完善建设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开展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强化畜禽种质资源遗传材料保存和活体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原产地与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与地方相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加强畜禽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

重视畜禽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衔接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院企融合畜禽现代化育种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畜禽核心种源新品种培育,实现高效扩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品牌。进一步完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推进畜禽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完善畜禽种业创新体制机制

高度重视畜禽种业产业和畜禽育种科研投入长效机制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早日实现畜禽种业的种源自主可控,提高畜禽种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育种水平。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带动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企业积极筹资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研发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雷文勇: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推动四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畜牧业在‘三农’工作中具有中轴带动作用。助力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特别是防止返贫,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必要选项。”四川铁骑力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文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畜牧业发展仍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疫情并未根本清除等现实困扰,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雷文勇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应从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做起。他认为,要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方面,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落实疫病自检、报告等制度。其次,还应建立健全分区防控制度,并提高动物防疫监管服务能力。

第二,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雷文勇建议,因地制宜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专业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三,要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我们可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疫病监测、畜禽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加快畜牧业信息资源整合,推进畜禽养殖档案电子化,全面实行生产经营信息直联直报。”雷文勇说。此外,他认为,推动四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也十分重要。

吴德:提出畜禽养殖“3 个加”策略

针对提高我国的畜禽种业国际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提出“3 个加”策略: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活体基因库、各级育种制种基地等,开展良种动物选育等关键环节研究,实现遗传物质保护。要加大畜禽种业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动物种业运行机制,打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企业运作为方式,以种业为主营业务,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规模化、高效率育种创新融合体,不断推动优良种畜研发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田克恭:围绕生物安全及企业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河南普莱柯公司副总经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克恭研究员,建议有四个:

一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兽医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建议”。

二是“关于更好发挥兽用疫苗企业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作用的建议”。

三是“关于建立兽药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的建议”。

四是“关于贯彻上位法精神,修改完善《动物防疫法》配套规章的建议”。

田克恭研究员表示,以上建议核心主要围绕国家生物安全战略落地、以及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特别是希望能够在创新平台建设、专利制度优化完善等多个方面,支持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做强做大。

猜你喜欢
种业畜禽生猪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