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工作折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2021-11-28 05:54张舒桐
品牌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者责任文化

文/张舒桐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在奔涌的市场经济洪流中,许多企业宣扬赢利至上的价值观念,重视经济效益,对劳动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劳动者的超时工作行为越来越普遍,社会中产生了鼓吹加班和辛苦的企业文化。2019年3月,一个“996ICU”项目在GitHub上传开,所谓“996”工作制,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总计工作时长在10小时以上,一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制度得到了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咖的认可和赞同,在“996”基础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发出了“715、白加黑、夜总会”的观点,仿佛加班和辛苦成了常规操作。女孩加班猝死、员工跳楼身亡的新闻接踵而来,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超时工作给社会带来的冲击。

许多企业用“自律”“奋斗”“狼性”这一类看似正能量的标签来标榜员工,给员工洗脑式灌输企业的商业价值,大多数劳动者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疲惫,只是用“打工人”“社畜”“成年人边崩溃边自愈”这类黑色幽默,来调侃被支配和被安排的无奈,没有一点反抗就顺从地接受。在付之一笑的背后,是职场人苦涩的共鸣,如此一来,社会中便形成了“丧极而乐”的职场“丧”文化,深深感染着社会风气。不合理的超时工作文化反映出企业管理的缺失,对社会的文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和进步。

作为企业,不仅要将获取利润作为目标,还应当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企业在创造经济利润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承担对自然、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责任,摒弃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价值观,在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有所贡献,减少社会负效应。

二、超时工作的内涵及其存在原因

(一)超时工作的内涵

超时工作即加班加点,是指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法律或国家规定的标准工时。也就是说,在法定节日、公休假日或者标准工作日以外的其他时间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加班),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影响超时工作行为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劳动者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人因素主要与劳动者的家庭压力、健康状况、职业追求有关,在劳动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下,劳动者产生自主加班意愿并选择主动加班;而外部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加班制度、企业文化等,影响劳动者的被动加班行为。《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工资劳动者超时工作率高达42.2%,而无论是“996”还是“715”,无论是主动延长劳动时间还是被动超时工作,劳动时间都远远超过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加班与即时回报不成正比,折射企业在管理能力、工作效率、任务分配方面的缺陷,给劳动者身心健康、企业文化的竞争力、社会文化建设都带来不良影响。

(二)超时工作存在的原因

1.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谋求持久稳定发展。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求生存的同时,面临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这促使企业不得不应对市场变化。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通过调整员工工作时长来改善企业盈利,员工的工作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超时工作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使得企业非常容易陷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的内卷化竞争中。

2.企业文化扭曲

社会的逐利行为营造了企业扭曲的工作氛围,企业主张绩效导向,将业绩与薪酬挂钩,将绩效与职位挂钩。企业普遍将鼓励奋斗和鼓励辛苦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用“能做是一种巨大福气”“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这类观点激励员工的奋斗精神,达到企业暂时的盈利目标。对于员工来说,在加班文化盛行的企业组织中,尽管加班的边际效用很低,有上进心的员工依然期望通过超时工作,向上级贡献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被提拔的机会,而其他员工也不得不通过顺应加班行为,降低被解雇的风险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劳动者做着996的工作,撑起ICU的身体,在旁人看来是拿命挣钱,可有人说他们不懂得珍惜福分、不够兄弟。

3.企业管理观念落后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超时工作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效率低下和思路的过时。很多加班实际上都是“伪加班”或“无必要加班”,落后的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的岗位安排、超额的工作量、假借激励名义的工时压迫,将行业竞争的重压转化为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已经不适应目前企业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的要求。用“员工工作时长”作为激励手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量化方法,却不是有效的评价方法,不具备长期的优势。延长工作时间只能暂时缓解企业焦虑,不能保证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对管理思路进行创新。

三、超时工作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社会文明建设

超时工作模式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当劳动者陷入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弥补自己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会形成一种不良竞争的恶性循环。从长期来看,带来劳动者身体素质下降、生育率降低、结婚率降低等社会问题,埋下了一颗颗问题的种子。有些企业拥有包装精致的商业外壳,而缺少文明的内核,“血性”“奉献”“青春”铸就了劳动者的独家冠名,“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是职场人苦涩的自嘲,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职场文化,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

(二)危害社会和谐

实行超时工作的企业期望通过延长员工的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生产力,这使得劳动者原本应当投入在个人发展、家庭维系和社会贡献方面的非劳动时间大大减少,生活——工作的二元平衡状态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超时工作所导致对劳动者身体的损耗、生活节奏的扰乱、对家庭幸福的破坏,以及社会责任的退化、风尚礼节的萧条,这些与物质利润不直接相关,却深深危害着社会文明,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三)影响员工身心健康

一项大型横向比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全因死亡率将提高大约15%,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三倍多,超时工作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可见一斑。医学研究表明,熬夜加班占据人们的睡眠时间,影响正常的生物钟,造成劳动者感知到的心理压力增加,产生抑郁、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等情绪障碍,而高压情绪会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感染疾病的风险和概率大大增加,增加患癌风险,影响身心健康。

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之外,践行对社会的应尽之责,是实现全社会福祉的应有之义,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其中,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尚未上升为法律但企业应当遵循的规范,它包括企业行为规则和标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体现了对员工心目中正向价值观的关注和引导,反映了企业尊重和保护员工权利的道德精神。而超时工作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缺失和漠视,应对超时工作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进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效率

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流程,制定科学的用人计划,规范用工行为,避免经常性加班和弥补性加班。合理配置企业劳动者数量,通过人岗匹配、提升招聘质量,提高因岗位安排不合理而导致的工作低效率,使企业管理朝着合理化、高效化迈进。同时,将重点转移到提升工作效率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解放员工的剩余时间,释放劳动者“社会人”的属性,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

(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精神财富,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平等的文化环境,把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摒弃不合理的加班制度,保障员工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使员工在工作之余,拥有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自由,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构建和谐的雇佣劳动关系,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市场进行良性竞争,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弹性工作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关注员工的不同需求,丰富激励手段,协调宽带薪酬制度。反映组织独特的需要和文化,传达企业愿景和组织认为有价值的职位要素,提高管理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制定弹性工作制度,劳动者可以自主调整安排时间,尊重员工的个人权益,满足员工归属、爱和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灵活地实现家庭和工作的角色互换,缓解双重角色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使企业激励机制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劳动者责任文化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致敬最美劳动者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远谁近?
责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