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一三四”教学模式创新

2021-11-28 08:24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思想教师

刘 媛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进行不懈传播和深入研究。“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是学习、研究、宣传新思想的主阵地,也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20年9月首批试点开设了“新思想概论课”,如何讲好这门新课、更好地把新思想及时传递给广大学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上一个学期首轮授课中,尝试了“一依据、三融入、四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而且切实推动了这一重要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落地。

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夯实理论根基

高校落实新思想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推动师生学懂弄通新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目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因此,学懂弄通新思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坚持不懈地用新思想立德树人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是所有授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课程试点单位,“新思想概论课”是一门党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高度凝练了“八个明确”的核心要义和“十四个坚持”方略的精神实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学科。“新思想概论课”是在没有统编教材的情况下,主要以黑龙江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大纲(试用) (简称《教学大纲》) 为根本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和安排授课,专门成立了“新思想概论课”教研组,探究推动新课程创建、讲授和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厘清理论脉络,增强课堂教学理论阐释力

一是要提升自身理论修养。教师作为理论的传授者,需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以学促教、知行合一。“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二是要准确把握理论体系。新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丰富内容。这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遵循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总体方略—全面保障—根本抓手—领导力量’”[3]40的方法论逻辑,“学懂弄通其基本观点,进而从‘目’(基本观点)中提炼出‘纲’(根本观点),做到纲举目张”[3]40,其中的“纲”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要领悟理论精神实质。通过读原文、悟原理,原汁原味地研学,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对课程既有整体全面的把握,又有对每讲专题深入细致的研究。“新思想概论课”的主题亦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教师通过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和研讨,深化了对新思想的认识。同时,积极开展与省内院校的教学和学术交流,互学互鉴,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为新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储备和保障。

(二)重视育人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内容说服力

一是把理论前沿和热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新思想首先要进教师头脑,教师只有达到学懂弄通、真懂真信的程度,给学生讲授时才有底气和说服力。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等作为备课的权威教材,将其中的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文本语言向通俗语言转化,使新思想尽快地融入教学体系中,进而达到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目的。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让党的最新理论贯穿于教学,体现了党性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二是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分工协作,每人承担一部分撰写讲义和制作课件的任务,教研组统稿校对优化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把好教学质量关,对各专题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研讨教学共性问题,把握教学规律,促进各讲内容有效衔接。由学术根基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顾问指导教学。对任课教师采取“五位一体”评价法,即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自评,学生对教师授课问卷测评,主讲教师之间听课互评,督导量化打分点评,教学院长综合指导讲评,及时发现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在上学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新思想的体会与收获、存在的期待和提出的问题及时整理,做到有问有答,反馈及时,并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回应。对授课使用的案例、教案和视频资料不断进行调整与更新,满足青年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理论成果的需求。坚决避免照本宣科或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同时,积极调动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拥有获得感。

(三)坚持原则立场,把握课堂教学方向指引力

一是坚持针对性原则塑造学生。教师在授课中的表达方式和教学内容,根据“00”后大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融入教学每个环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调整改进授课方式,挖掘学习新思想的有效途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从而让学生感到新思想易学、易懂、易通,促进其成长成才,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深入性原则吸引学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开阔,不满足于对新思想的浅层理解。因此,教师在思政课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从广度和深度,提供给学生更全面和更深刻的新思想滋养;剥丝抽茧、由浅入深讲解,让学生细品新思想的内涵,让学生即“吃饱”又“解渴”,满足学生对新思想的深层次把握的需求,力求“新思想概论课”成为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令学生喜爱的新课程。三是坚持实效性原则感染学生。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得益彰,借助互联网、动画短视频、手机APP应用软件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有效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用沙画解读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民生大礼包”内容,让两会资讯第一时间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样化、时代化、生动化,激发学生对新思想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坚定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增强对各类错误思潮的抵抗力和甄别力,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

二、以“三融入”为契机,丰富课程内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新希望,课程以“内容为王”,利用“史论结合”“引诗用典”“故事案例”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融入的实效性、针对性,使新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厚植爱国情感,融入“四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是我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统,“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4],将“四史”内容融入“新思想概论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其眼界和胸襟,还可以提升认知能力和精神境界,让红色基因、革命星火代代传承。课上,教师联系“四史”背景,结合《党史故事100讲》视频学习资源,理论讲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生动,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新思想的真谛和精髓。课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身边的“四史”题材,讲好本地党史故事。阅读党史方面的书单,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项目,宣传红色历史,传播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新思想概论课”承担“四史”教育任务,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鲜明特征、庄严使命,及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体系,深化青年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其听党话、跟党走。

(二)学好习语用典,融入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等,体现出独具个性的“习式风格”,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指出为政者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在讲授第二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重点强调总书记用三句诗描摹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即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沉雄豪迈诗句的引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学生们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熏陶,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课程育人所需的文化元素,滋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挖掘中国故事,融入为民情怀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新思想进课堂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5],“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提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还是善于讲故事的“高手”。结合授课内容以动画短视频的方式,精选播放《习近平讲故事》中的“半条棉被”“心中的鼓岭”“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等故事,通过“情景还原+理论解读”,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执政为民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收集到的哲理故事、历史故事、抗疫故事、扶贫故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发生的故事,进行梳理和甄选,着力讲好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恰当地以故事呈现的方式论证道理、解释理论,避免“忽视了个人叙事、情感叙事、生活叙事等个人言说方式”[6]的问题。例如,通过用雄安新区开发、精准脱贫、疫情阻击战等事例来讲述国内政治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用嫦娥四号首登月背、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故事来分析我国科技建设的巨大进展;用蓝天保卫战、“两山”论“两化”路、当代愚公精神等来阐释我国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用一带一路、中欧班列、亚投行、二十国集团峰会来传达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具体举措和倡议。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紧密结合当今实际,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感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先进性,使学生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认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兴奋点和关注度的变化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接受故事的情感导向和价值内涵。在现有故事案例基础上结合学情特点,今后将继续收集、整理、归纳每一讲相应的故事,形成适用于“新思想概论课”教学的专属“故事库”,利用“故事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三、以“四结合”为途径,提升学习实效

教师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受传者,是学习新思想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内化为自觉意识。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关注点,寻找新思想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关联点,提高授课效果。具体以“四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师学术理论水平全面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媒体技术助力教学的全覆盖,“云思政+互联网”育人的全方位。提高学生对新思想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为高校立德树人守好阵地。

(一)“研究学术”与“讲好政治”相结合

政治性和学术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重属性,讲政治是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及舆论传播的总要求,用学术方式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用学术讲”是方法,“讲政治”是目的,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第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明确的政治要求,讲课不同于个人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宣传有纪律。不能信口开河,逾越红线和底线,教师要先认真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学其内容用其话术,了解掌握理论界相关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代表观点等,做到真明白、真运用。既注重理论研学整体阐释,又注重力求把政治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和教学语言。坚持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相互映衬、推动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融通转化,避免用“用文本诠释文本”。只有炼好“内功”,才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理论讲透彻、讲明白。第二,用学术讲政治重点在于讲清“为什么”和“所以然”,而要讲清楚“为什么”和弄清楚“所以然”,就必须“用学术”去讲。任何理论都是学术研究的结果,有相应的学理支撑。只有从学术角度深刻阐明新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品格、逻辑思维和精神实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其蕴含的政治结论,达到用学术讲政治的目的。第三,必须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和论证,才能从理论上深刻阐明其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学生把思维和行动统一到新思想上来,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二)“重要论述”与“思维方法”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帮助青年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划清是非界限。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总书记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7]14,要向学生讲明,理解“四个伟大”中的任何一个“伟大”,都要结合其他三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伟大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而实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7]12,需要应对伟大复兴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这一硬“铁”打好,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勇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实现伟大梦想还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任何一个“伟大”的具体内容,都要将其置于“四个伟大”总体框架之中,而“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的总体框架中理解和把握民族复兴,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

(三)“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传播新思想的必要补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与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互补互促,优化了教育教学效果。借助“学习强国”和“极光新闻”融媒体平台的学习和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密切关注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重点关注“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等热门话题,促进学生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在应用“学习强国”APP中,大学生点击进入“学习”版块的“新思想”“用典”“理论”等栏目,优质的学习资源、权威的新闻资讯,满足了广大学生便捷、及时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在“答题模块”中,学生随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情况。利用答题功能,进行“每日答题”“每周答题”“专项答题”和“挑战答题”,不仅积累了学习积分,还有助于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所得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成绩考核。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学习报表”中可以查看自己的学习积分及段位,明确与本组学习标兵之间的差距,形成你追我赶持续学的氛围。在“极光新闻”APP诵读频道里,点击“我要诵读”,可以录制自己感兴趣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章节内容;在“平‘语’近人”版块中,学习“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在《一起学习》理论节目中,聆听实践分享人演讲演说、权威专家理论解读等,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将理论学习的过程、理论学习的魅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伟力呈现给学习者,有力促进了新思想的普及和传播。

(四)“翻转课堂”与“对话教学”相结合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利用在线教学已有的经验,秉承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应用超星平台“一平三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课中讨论的积极性、课后答疑的互动性,完成知识的接受、吸收及内化。学习通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参与平台各项活动的活跃度,获得分值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学生带着“问题”用心听课,带着“答案”走出课堂,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衔接。混合式教学凭借精准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不断交流沟通的学习链条,实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对话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指引学生思索的方向和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团队中,自主研究议题,以对话交流的途径激发彼此参与学习新思想的兴趣,在互动中增强存在感和获得感,提升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云思政+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以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时空灵活、教学过程可数据化等特点,拓宽了教学空间,优化了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了“新思想概论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这一教学实践探索,不再是个别教师的教学特色,而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普遍性的教学行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问题的共解,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和渗透力,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使广大学生将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理论思想教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最美教师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山里的教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