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11-28 08:33郭文保
湖北畜牧兽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猪瘟猪场兽医

郭文保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芜湖 241100)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并给畜牧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对地方生猪稳产保供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履行好农牧科技推广干部的工作职责,笔者分析总结了近年来ASF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探讨了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以期顺利实现“境外不输入、境内不扩散不反弹”的总体工作目标。

1 非洲猪瘟病毒概述

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对症控制的总体质效,尤其是兽医和养殖者非常有必要了解其病原学,掌握其“致命弱点”,通过行之有效的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将其抑杀之。非洲猪瘟的致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从兽医临床医学方面有参考价值的特点应掌握以下几点:①与国内非典型猪瘟病毒的区别。国内传统猪瘟(CSF)与ASF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传统猪瘟病毒(CSFV)属于RNA病毒,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及神经症状。ASFV属于DNA病毒,主要是导致病猪机体组织广泛性出血,临床上较常见出血性腹泻,还可见高热、眼结膜角膜炎、喘咳、呼吸困难、皮肤色变等复杂症状。最重要的是CSF已研发出对症控制的疫苗,而ASF目前尚无有效对症控制的商业疫苗及敏感药物。②易感性。家猪和野猪均易感且症状最为明显,丛林猪和疣猪也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过程、较少出现临床症状。已确定该病毒不会感染人。③药物敏感性。目前临床上并无有效对症控制药物,猪群一旦感染发病即面临无药可医。但近年国内中医学(中兽医)领域试验研究发现,将辩证后的中草药合理组方应用对于早期预防ASF有效。④抵抗力。对于室温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高温、高湿、寒冷、干燥、光照(日光/紫外线)等持续作用,在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灭活,尤其是寄居于有机物载体(粪污/垫料/动物组织等)中和处于负温度值以下时感染活力更是显著延长。这一特点导致病史区(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病原净化。此外,该病毒对某些消毒剂呈低敏或不敏感状态(譬如:酸碱剂),针对性消毒灭源首选乙醚、乙醇、氯仿等脂溶剂,消毒前先行去除有机物载体可提升杀毒效果。

2 非洲猪瘟症状表现

ASF与CSF的致病原不同,但在症状表现上其实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ASF和其他常见猪病一样具有较为明显的进化变异特性,首次传入新疫区时症状最为明显,多呈暴发式流行,以批量发病和高致死率为典型特征,经过一段时间后则会转为非典型性(或温和型)症状,病死率有所下降,病程较首次传入时延长。其次,症状的轻重缓急程度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毒株毒力强弱、感染畜营养健康状况、养殖环境条件优劣、饲养管理水平高低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总体上是“因致病条件而异,因畜而异”。第三,ASF属于强免疫抑制性病种,与CSF、PRRS、PDNS等烈性传染病一样,普遍产生继发或并发感染,病程中后期均会出现全身性症状,视诊检查常可见消化、呼吸、神经、循环等多元化的病理症状表现。国内多地属于新疫区,新疫区猪群发病一般以急性型为主,病猪发病早期体温急剧升高(41~42℃),食欲大幅衰减或至废绝,精神沉郁,常伴明显上呼吸道症状(眼结膜角膜炎、呼吸不畅、呼吸啰音等),湿热下痢或剧烈腹泻等,少数病例呈无征兆猝死,综合病死率有时可高达100%。部分急性病例病程后期可转为慢性型。老疫区、病史场猪群发病后大多数病畜逐渐转变为慢性型。慢性型的显症特点是病猪病程较长,机体呈慢性、消耗性、渐进式消瘦及贫血,病初体温呈高热稽留热,常见皮肤色变、局部或大部皮肤疹快(坏死灶)等,有时还可见关节炎、肢关节畸变、跛足等[1]。该病剖检变化以机体组织广泛性出血为主,尤其是内脏最为明显,病程较长者还可见腹腔积液、心包积液、组织粘连、局部血栓、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血管周细胞浸润等。

3 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传染源控制难度大

ASFV的传播途径极其广泛,除了与病猪近距离接触而发生水平传播之外,携带病毒的车辆、物件、人和其他动物等均可远距离散播病毒,甚至饲料(含饲料源)、餐厨剩余物、地下水等亦有被病毒污染而散毒的风险,防疫措施可能存在诸多漏洞。

3.2 专业化防控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农牧区缺乏高度专业化的官方兽医技术队伍,在重点乡镇(街道、村、组)设置的兽医专业岗位人员明显不足。基层从事疫情防控的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疫情防控存在被动、盲目、低效、漏洞频出等客观问题[2]。

3.3 养殖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主要体现在农村中小猪场和散养户,其防疫基础设施往往因陋就简,缺乏必要的兽医卫生室、入场消毒间、车辆及用具洗消间、防疫隔离舍、粪污及病死畜尸无害化处置设施等,这是小农思维模式下生猪养殖产业的难点和痛点,此短板若不补齐,很难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实现稳定生产及创收。

3.4 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

主要是农村地区偏远山村生猪及其产品交易环节存在监管盲区,一些小型猪场、散养户在ASF背景下,缺乏法制意识和科学意识,贪图便宜跨境购入生猪及其产品,其中不乏疫区或威胁区迫于风险低价处置的商品猪及其肉品。

4 对策

4.1 强化饲养管理

①从消灭传染源的角度分析,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就是高效消毒,环境及用具消毒要使用敏感度较高的氯仿等制剂。源头控制远距离散播的关键点在于生猪及其产品的入境承运车辆、相关从业人员及其使用物件等,猪场消毒灭源的对象不能仅仅针对车辆,来自风险区域的人及其所携带物件(如手机、饰物)也是需要消毒处置和防疫隔离的风险标的,包括饲料来源、饲喂方式等细节问题也要严格把关。②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分析,ASF背景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进出境检疫检验、检查登记及消毒灭源把关,坚决从源头控制传染源流动进入生猪养殖区。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要高度重视,养殖过程严禁任何风险对象(中间传播媒介)随意进出猪场(舍),实行全封闭饲养的安全性较高。猪场从业人员从进猪之日起直到猪群育肥出栏、全出清场之后才能离开猪场,全程大约需要坚持6个月左右,这种管理模式值得提倡。③从保护易感畜的角度分析,目前针对ASF尚无有效对症控制生物制品(疫苗)及药物,但国内研究机构充分应用中医药保健方案的优势作用,将某些中草药经科学辩证、加减组方后投喂猪群,可以发挥不亚于疫苗有效抗体的保护作用,这或将是防控ASF的一大突破口。

4.2 提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水平

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发现了专业防控、科学防控的重要性,必须正视补齐人才队伍建设短板的重要性。一方面,尽快配齐官方兽医管理岗、技术岗缺口人员。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关注本系统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兽医管理股、兽医实验室等部门以及基层属地党政、农牧站等具体研究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缺口并尽快予以招纳补齐,技术岗位人员配置要与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对专业队伍进行再培训再深造,并制定实施高度专业化的区域疫情防控规范(制度、规定、条例等);同时推动专业队伍下沉乡、村、组基层一线,组织指导基层落实好“大宣传、大培训、大消毒、大排查、大整改”等各项防控工作。

4.3 规范监督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属地党政及农牧部门对建场审批及规划布局的监管指导,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达标(不配套)的坚决不予审批。农牧技术部门重点加强猪场建设选址与规划布局的监管指导,确保上述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针对老旧猪场计划复养的,监督其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达到动物防疫条件且合格的方可复养。

4.4 健全联发机制

织密属地联防联控网络、压紧压实各级防控责任。属地党政和农牧部门及时制定实施ASF防控与恢复生猪生产的纲领性文件(规范、制度、条例等),指导群众规范生猪生产及营销。农牧技术部门加强疫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督促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做好常态化疫情监测与报告[3]。属地党政与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相关责任单位形成严密联防联控网络体系,对于生猪养殖及营销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广泛开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和警示教育,大力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猪瘟猪场兽医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我是兽医志愿者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