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第三次收入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

2021-11-28 12:41张海亮兰州财经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文/张海亮(兰州财经大学)

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以来,学术界对第三次分配的研究不断加深,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中,也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可见,三次分配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究三次分配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分配概念的提出和相关讨论

第三次分配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在他出版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首先提出了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种:第一次是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第二次是基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由政府主导的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自愿捐赠和资助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

自三次分配概念的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者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公益绑下,社会财富向贫弱群体的流动,是公共财富的再分配,体现了公共性;而三次分配有别于以上二者,是社会主体基于道德和价值观原则,主动实现其社会责任的分配,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三次分配的社会性,一方面表现在推动分配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分配的财富、资源也源于社会又归于社会。社会性表示三次分配由社会群体推动和主要参与,这就将三次分配的表现形式从简单的慈善事业扩展到民间捐赠和志愿行动等形式,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领域既不是市场也不是行政,而是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三次分配的财富、资源也源于社会,初次分配虽然最终达到了分配的目标,但其主要目的和动机仍然是生产和再生产,是创造财富;再分配的目的则是扶贫济弱,保护弱势群体;三次分配则不同,三次分配不创造财富,也不单单扶贫济弱,而是一部分人将个人财富捐献出来成为社会财富,注重关注财富的社会用途,提高社会总体福利。

二是自愿性。三次分配是出于定起来,研究相关的财税、管理政策和法律基础;还有学者将三次分配与和谐社会挂钩,强调三次分配能促进社会和谐;自四中全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及三次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命题后,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特征、实施路径等问题又迎来了深入讨论。

二、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和特征

(一)三次分配的内涵

不难看出,三次分配是区别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又一次分配,它包含了公益慈善、志愿活动、社会救助等社会形态。从分配机制来看,初次分配由市场主导,再分配由政府主导,而三次分配是由社会力量主导的。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而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习惯和价值观的分配,具有公益性,体现了社会责任。

(二)三次分配的特征

一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三次分配区别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特征。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下,个体之间的交换和流通,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私人性;再分配是政府主导自愿动机的分配,以慈善事业为例,广大社会成员和企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应是自愿的而非强制。自愿性体现了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明显界限,即初次分配是市场行为,遵循市场原则,分配多寡都受约束;再分配中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典型的政府行为,体现了行政力量和政府的强制执行力;而三次分配是道德力量主导的,社会成员自愿参与其中。自愿原则是社会进步,共享精神被大众认可的体现,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事业,群众主动捐献财物,贡献力量,这都是善治理念、先进价值观的体现。这种自愿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慈善活动的原则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主导的慈善活动尽管也存在较高尚的动机,但更重要的是,一则慈善捐赠成为资本家避税的重要手段,二则慈善行为成为资本家的一种施舍,其蕴含的是资本家同苦劳大众“做买卖”的逻辑,假借慈善之名,行资本增值之实。自愿性与其有明显界限,自愿性是共享精神的发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三是公益性。公益性体现在三次分配的许多方面。从驱动力量看,公益性代表了三次分配是由价值观驱动的,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从分配特征看,公益性代表了三次分配具有利他性和非盈利性。这种公益性从精神文明的层面将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再分配区别开来,即三次分配追求道德、价值观和美好生活的实现,而初次分配追求效率,再分配追求公平正义。出于对社会美好愿景的追求,各社会成员纷纷参加三次分配,这样的分配不仅是捐献财物和分配财物,还包含贡献力量参与志愿活动,乃至社会上种种自发的义举都可包含在内。而这些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他性。参与三次分配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这种非营利性不是否定经济收益的产生。在慈善事业的实践中,规模较大的慈善基金往往将本金投资到其他领域,依靠投资收益参与公益活动,这并不是违反公益性。公益性强调利他原则,是指参与三次分配的社会成员不能将做慈善当成生意从而换取报酬,而不是禁止慈善事业的过程产生收益。

四是多样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初次分配集中体现在国民收入当中,体现在劳动、资本等各要素所得扣除税收等的部分中;再分配则集中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体现在税收和转移支付中。但三次分配的表现形式有显著的多样化的特点。过去往往将三次分配理解为慈善组织的公益行为,但今天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只如此。三次分配不只是慈善事业,还包含志愿行动和民间捐赠等形式。相比于专业的慈善机构开展慈善事业,民间捐赠的分配形式显然更广泛,也更复杂。以统计工作的开展为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较为固定,数据便于统计,但三次分配的形式多样性使得统计工作难免遗漏,广泛的民间捐赠不便计数,而志愿行动的价值也难以估量。这就要求对三次分配的管理要更加精细明确,对三次分配的监督要更加严格。

三、三次分配对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一)三次分配填补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空白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存在不足之处,而三次分配则对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初次分配强调效率,是由市场主导的,由于个人能力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得到的分配成果也自然有了差距,这一差距随着财富的积累越拉越大,容易造成两级分化。除此之外,强调市场原则显然会忽视道德问题,以利己为目的的初次分配显然不利于分配公平的实现。再分配强调公平,是由政府主导的,可以看作对初次分配的一种矫正。再分配以政府的公权力为依托,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纠正了初次分配的偏差,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但公权力不是万能的,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和强制性就意味着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事业不能由其全部完成,再加上公权力本身需要被监督,由社会成员组成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就成为一种必然。所以说,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二)三次分配蕴含的价值观促进了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由道德和价值观驱动,这种价值观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这一角度看,三次分配与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精神吻合。尽管再分配是以公平为目标进行的分配活动,但由于公权力本身的性质,仍然在公平正义层面给三次分配留出了空间。三次分配是以公益财产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会受到更广泛的社会监督,增大了背德的成本,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另外,三次分配蕴含的美好愿景与共同富裕精神契合,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求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充。三次分配具有再分配不具有的灵活性,慈善公益事业在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维护公平正义方面有独特优势。而三次分配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贡献力量。

四、三次分配的困境和对策

三次分配被十九届四中全会写入政策文件,其重要意义已然明确,但从实践上来看,三次分配机制的建设还处在开始阶段,面临许多困境,缺乏政策实践经验。笔者对现阶段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作简单分析。

(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现阶段对三次分配相关领域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还不完善,对企业和社会成员的捐赠行为的激励机制也比较薄弱。首先,要明确三次分配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对公益事业的领导能有效保障公益事业服务于最大多数人民。再加上三次分配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助力,其彰显的价值观与党的共同富裕价值观相吻合,党的领导能对三次分配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强法律建设,增强对捐赠行为的激励。要简化税收减免程序,节约捐赠人的时间成本,加大对企业和个人捐赠者的奖励,从而提高其参加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最后,要对慈善事业进行广泛的监督,既有政府监督,又有社会监督,确保慈善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确保公益善款用于扶贫济弱。

(二)引导慈善组织,培养专业人员

现阶段我国完成全面脱贫,迈进共同富裕,慈善事业正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现存的慈善机构和组织还不能完成助力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急需完善管理,开展专业性建设。对外,要引导慈善组织拓展业务,不拘泥于教育、扶贫等现有成熟业务,而要广泛加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传承历史文化等新的领域。对内,要加强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建设,主动为公益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公益人员的职业化进展。除此以外,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管理,社会对慈善行为的监督也需要专业化,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形成专业的监督机制也尤为重要。

(三)弘扬公益价值,呼吁公众参与

三次分配的价值观与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吻合,都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这一角度看,发挥三次分配作用,要大力弘扬公益精神,培养适应国情的社会主义公益文化。对企业而言,要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群众,企业参与公益事业不应该是一个“施舍者”,而要有“主人翁”精神。弘扬公益精神,让企业明白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参与公益事业。对个人而言,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公益精神,加强慈善文化的建设力度,使扶弱济贫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同时培养新时代的财富伦理观,拒绝金钱崇拜,弘扬共享发展理念,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四)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理论内涵

三次分配的概念提出时间不久,相关理论研究还未能深入。但显而易见,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里仁”“功成弗居”等思想都对三次分配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发展的重要依靠,推动三次分配理论的发展,促使公众广泛接受共享精神显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这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中国推动三次分配的优势,可以说三次分配所依靠的道德、义举和价值观大都来自于传统文化,甚至根植于传统文化,要推行公益慈善精神,必然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精神,将其融入到三次分配的理论内涵中去,从而将三次分配理论真正完善成为能够指引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理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

(五)加强实践研究,创新实践形式

社会公益事业的实践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三次分配的实践还不成熟。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公益慈善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公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手段也要积极接受新技术的改造,使其更好地承接公益事业的参与人和受助者。同时,三次分配理论的发展也要求其实践领域的进一步创新。三次分配领域的拓展,将民间捐赠和志愿行为等形式都纳入其中,这不仅是简单的理论归纳,还要求民间捐赠、志愿行为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另外,三次分配不是孤立的一次分配行为,而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效补充,这三种分配共同组成了分配体系,不能将公益慈善事业视作单独的事业,而要将其纳入整个分配体系中发展、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监管形式的进一步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肩负使命的奶奶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