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放与个体生命意义追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双重视角

2021-11-28 13:37王宗军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原理个体人类

王宗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近年来,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重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命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1)http://www.moe.gov.cn/jybmxwfb/gzdt/201902/t20190223-370857.html.,生命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从多个角度切入。为增强“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具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把“原理”真正建设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设计和开展教学。

一、对传统“原理 ”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的反思

1.传统教学重视讲述客观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容易忽视发掘个体生命的成长规律

“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展开的,它强调的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任课教师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大多也遵循这一逻辑,比较关注自然界、人类社会、国家民族、阶级等的发展过程,但容易忽视个体生命发展、成长的规律。而后者由于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反而更容易激发其兴趣。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的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都有其独特性,其个体成长与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原理”体现的是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具有整体性、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教材因篇幅有限,无法再现创造历史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教师授课时应选择性再现这些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回归真实的人生,从而启迪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否则学生难以从整体上弄清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和规律、难以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2.多注重讲授学理和结论,容易忽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探索和发现过程

高校政治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问题为中心,着重告诉学生“为什么”,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后者主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历史结论——“是什么”。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容易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较少引导大学生走进历史深处,与其关注的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体验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困境中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智慧。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历史背后的规律、吸取历史智慧、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成长的局面。

3.多专注宏大或革命叙事,缺少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角度或文化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更没有从社会生活、个体成长等角度来多维解读,很少带领大学生走进历史深处,感受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社会风土人情、个人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忽视大学生对其人生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生活中问题的关注。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并非来自学生的困惑,未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实际上,对自身的困惑占学生最关心问题的很大一部分,比如如何通过学习“原理”课程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有所收获,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度过大学生活算是充实、对未来毕业之后的生活感到困惑、怎样实现自身价值、怎样与别人交往等[1]。

二、“原理”课生命教育教学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马克思对生命的理解与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是高度统一的。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这使得我们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同时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马克思认为,人生就是从“物化”到 “人化”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生命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3]。人的生命意义建立在每个个体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人只能在省察自我、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但马克思同时认为人的生命的意义体现着奉献社会与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生命表现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4]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生产方式不断变更的历史,就是人类以生产自身生存所需生活资料而进行实践活动,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生成全面发展的、真正自由自觉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其身心水平较同龄人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待开发与成长。“原理”教学可针对学生的生命困惑,师生共同研究,展开生命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传播已有的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问题。那些与自己或自己的生命成长相关的问题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对象。如交往、情感、健康、生死、就业、理想、价值等,都是切实的生命题材,也都有丰富的生命内涵和难解的生命困厄。“原理”教学一旦切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场域,融入合理的生命理念,与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结合在一起,课堂就会变得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我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应然。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里,在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任何东西都要考虑有什么用,对他们的生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就业等有无实质的帮助。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德经·第13章》) 一般人为人处世总是要从自身出发,从本人需要出发,这是人之常情,大学生也不例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实然。大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当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这并不能成为躲避崇高、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理由。基于此,必须以更高、更全面的认识体系和超越性的价值理想——人生之“道”来加以引导和提升,使之从“物化”主义倾向中超脱出来,摆脱局部的、狭隘的、短暂的“自私”视野对他的遮蔽,获得根本的完整的人生智慧,从而发现人生的真理,印证生命的价值[5]。“原理”课实现“三观”教育,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提升,比较合理的途径是正视学生的实然,直面学生生动、具体、复杂的思想实际,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小及大,逐渐完成“小我”与“大我”的内在统一,个体生命存在与“类”存在的统一。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把多样的、丰富的、个性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较少关注人作为个体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义,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教学未能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考试也是标准化考试,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实际需要。这种缺失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体验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生命是个体自我人生存在的载体,没有生命便不再有自我人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教育。高校思政课具有与专业课不同的使命,但在生命教育上两者相互支撑、并行不悖。无论从思政课的功能、学生的现实还是教育的规律来说,生命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高扬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的思政课主干课程, “原理”课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在“原理”课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的途径

1.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用生命教育理念整合“原理”课教学内容

“原理”课要引导大学生在历史选择中认清个体生命与整个人类、阶级、民族共同体命运之间的关系;在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验历史人物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以生命教育为视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我们以人类解放与个体生命意义追寻为双重视角,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原理”课每一章的教学内容,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另一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梳理与鲜活的历史细节描述结合起来,在讲授历史结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探索和发现,将发掘历史规律与发掘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结合起来,从而拉近历史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2.分层次教学,在三重目标中实现生命教育

从社会的需要角度看,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从个人生命成长的角度看,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中,促进人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介,也是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以生命教育为视角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将社会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相契合,引导大学生个体通过自己探索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因此,教师在理论上通过宏大叙事讲清大道理还不够,还需深入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将人民的选择和大学生内心的选择相贯通。只有如此,大学生才容易将人民和历史选择、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从领袖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探求和理解个体尊严与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追求改变个体的生存状态过程中认识到个体命运对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依赖,将人民的选择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坚定选择和信仰。

“原理”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实现:第一个层次是知识性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思维层次,即方法论层次,建构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如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让学生掌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思想层次,启发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做人原则、人生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共产主义信仰。这三重目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思维和精神层次的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和生活的智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

3.在实践教学中感悟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原理”课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通过生命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人生的觉悟尤为重要。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其生命活动去体现、去体验、去感悟。比如组织学生去医院看望重症病人,了解他们与病魔做斗争的过程,体味他们对生命的热爱;组织学生去旁听法庭审判,体会身陷囹圄的困顿,反观生命自由的宝贵;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感受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过程的艰辛和不易;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感受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社会是大课堂,这些活动都是生命教育的延伸,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对比来感受生活的美好,确证生命的可贵、人情的真诚,并由此点化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追求崇高价值,在促成其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充分实现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6]。

总之,“原理”课教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情感与情感、生命与生命碰撞、影响、渗透的复杂的过程。“原理”教学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以生命意识唤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原理个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