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与打造超强规模市场的底层逻辑和思考

2021-11-28 15:22王超贤
互联网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要素数字化

□ 文 颜 蒙 王超贤

2020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印证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准论述。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升温、国际跨境投资锐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速。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叠加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展目标,为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为巩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构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双循环”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特色大国模式,根植于中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特点,即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讲话中提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复利奇迹”,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才得以进一步释放。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经济增长动能从“出口-投资”转向“内需-创新”等新特征事实的确立,中国经济在变局中抓住了新机遇,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畅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以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变革和转型。从根本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将助力中国从超大规模市场迈向超强规模市场,进而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等深层次矛盾,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连续、稳定和可持续。

一、超大规模市场,优中防忧

超大规模市场是经济规模庞大、供给结构多元、国内需求旺盛、科技创新活跃的市场。从经济规模来看,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约为14.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比重17%左右,实现了疫情下的“衰退式增长”。从供给结构来看,中高端供给更加多元,202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超过7%,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等智能化制造领域快速增长。同时,在信息通信领域,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5G基站建设和商用推动带来重大契机。从需求结构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突出,呈现出消费内容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消费方式网络化,从量的满足转向对质的追求,以医疗、教育、文娱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基于电商平台打造的网络零售规模持续扩大。从科技创新来看,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23%(占GDP比重),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正在加速突破,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

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视角进行审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但仍存在发展短板。特别是超大规模市场中传统要素投入量大,要素配置效率仍然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壮大;世界级城市群缺乏,城市群发展潜力有待挖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严重;部分行业贸易依存度高,服务贸易占比过低等现象突出。整体来看,超大而非超强规模市场无法完全释放中国经济活力并展现中国经济韧性。

首先,超大规模市场中传统要素投入量大,要素配置效率仍然较低。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我国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现阶段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人口规模呈现缩小趋势,劳动力供给质量总体偏低,劳动力生产率水平整体受限,细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在资本要素方面,有研究表明2020~2035年资本存量增速将由9%逐步下滑至4%左右,呈稳中趋缓态势,资本产出率和投资效率均下降。

其次,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壮大。我国目前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为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共存提供了可能,产业发展能够实现差异性、层次性和多元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高技术产品竞争优势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重复建设严重。

再次,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中世界级城市群缺乏,城市群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和都市圈是超大规模市场发挥网络经济作用的重要平台。中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群增长迅速,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趋于成熟,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等快速发展,这些城市群作为本区域人口、产业、金融、科技、教育和创新中心,不仅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增长,更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舞台。然而,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相比,我国缺乏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仍需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规划和推进建设更有活力和更有效率的城市群。

第四,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严重。超大规模市场的科技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经费支出来看,2019年国内研发支出约是2000年的36倍,国内改革的大环境为中国创新系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然而,由于中国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原创高水平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不少领域严重依赖外部技术,尤其在芯片及其生产设备(如顶级光刻机)等领域的国内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最后,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中部分行业贸易依存度高,服务贸易占比过低。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的货物贸易国,201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近12%。整体来看,中国在电子仪器、机械和设备制造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但是在医药、汽车等全球贸易属性较强的行业中,中国并非主要参与者。进一步,从服务贸易来看,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仅占全球总量的6.3%左右,而世贸组织全球贸易模型测算到2040年全球服务贸易份额的可能占比为50%,这意味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二、数字经济发展,时代趋势

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交汇的新发展阶段,作为未来的经济“蓝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新趋势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底层逻辑来看,在超大规模市场向超强规模市场的转变过程中,数字经济新生产力优势将在要素生产价值、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规划布局、科技生态创新和贸易结构优化等方面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这与确保实现超强规模市场的目标相一致。

从现实看,数字经济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部分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60%。从未来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最前沿,主权基金投资的加入正在重塑数字经济竞争模式。中国数字经济增长领跑全球,为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而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也将成为中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构成。因此,以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使国内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通过数字技术产生的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不仅弥补了劳动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数据流通和利用成本,促进了对数据资源价值的发掘;越来越多的设备与网络之间建立连接,生产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数据资源产生并扩散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有助于生产率的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在2025年将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圈,约占世界数据圈的28%。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也有助于减少传统要素投入,使得现代经济越来越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减少沉没成本、降低可变成本,实现生产规模报酬。

借助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传统产业数量和效率双重提高,产业数字化将诱发商业模式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将从根本上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2019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28.8万亿元,占同年GDP比重接近30%。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仍处于技术集中爆发阶段,数字技术发展更加高效、智能地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以5G基站建设为例,通过数字化平台统筹选址规划(上游)、建设维护(中游)以及场景应用(下游)三大环节,在基站工程建设、通信传输设备和网络运营优化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将产业链中的基站建设商、设备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共同打造成为数字合作生态圈。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升级智慧城市,搭建全局数据并以此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群和都市圈,将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打造成结构性增长第一要素。数字技术展现出的良好发展前景有助于充分释放其对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考虑到中国单个省份经济体量往往“富可敌国”,通过区域间生产分工和贸易,弥补生产要素空间分布不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平台设施的搭建,降低了区域间贸易的信息搜寻成本,更有利于形成超强规模的市场优势。

依托新一代通用信息技术生态体系,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提升了创新资源的流动性,使得创新要素和资源更易于被获取,协同创新、参与式创新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方面,依靠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和高校的研发合作也将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技术多样、层级丰富、模式创新的特点,赋予参与建设的企业和高校创新发展的机遇和红利,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通过加快外贸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数字化驱动的货物贸易,补齐数字服务贸易短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开展方式。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2019年中国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总额在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数字服务贸易总体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因此,数字技术作为推动降低服务贸易成本的主要力量,使得跨境贸易变得越来越容易。

三、以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实现超强规模市场的思考

鉴于数字经济表现出的新动能优势与打造超强规模市场的逻辑一致,因此,要把握数字时代趋势,利用好宝贵的时间窗口,更好地赢得发展先机。

在微观层面,第一,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微观企业数据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前提,是促进数据要素有序合理流动的基础,是构建数字交流和跨境流动的保障。第二,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线上协同工作模式,建立企业自有的线上化办公、经营、治理平台,形成企业生产、制造、服务、治理的数字生态闭环,推进数字化基础良好的企业向工业4.0和智能化工厂方向转型,优化企业生命周期。第三,加快数字技术创造创新活力。在前沿技术创新领域,通过超前布局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方式,鼓励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参与数字技术合作,打造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在中观层面,第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充分释放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潜力。建立数字化产业园区生态系统,依托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以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和数据等要素的融合共振形成数字赋能,以产业集聚效应驱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第二,完善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打造跨区域跨产业数字经济生态圈,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网络经济效应。针对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数据产业布局,以数据流引领资金流、技术流和物资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切实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在宏观层面,第一,要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包容的治理体系。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建立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的宏观管理新模式和新框架。第二,引领数字经济制度变革。明确数据开放的范围和边界,建立开放指南和开放目录,确保数据开放安全透明。开展数字税研究和试点,积极参与并推进国际数字税治理规则制定。明确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地位,并加大数字货币试点和推广力度,探索在国际结算领域应用,下好新一轮货币竞争先手棋。瞄准碳达峰、推动碳中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结构节能,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第三,推进数字贸易发展,根据数字贸易所具有的经济技术特征,制定环境包容、监管有效的政策,推动数字技术规则型开放,促进数字服务贸易新发展。

数字经济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在2025年达到10%。在超大规模市场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企业生产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在生产要素效率提升、产业数字化升级、新型智慧城市构建、科技创新提高和对外贸易发展等多层次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实现从超大规模市场向超强规模市场转变,保障中国经济更有韧性、更有活力、更有竞争优势,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新优势。

猜你喜欢
城市群要素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