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

2021-11-28 21:11樊伟伟
政工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之德崇德公德

☉樊伟伟

高尚的道德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修身立德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习主席在青海考察时深刻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德”既是立身之本、固魂之根,又是处事之基、成事之要,只有经常主动从党史中升华道德认知、砥砺道德品质、汲取道德力量,才能永葆追梦的姿态、赶考的心态、自信的状态、自我革命的常态。

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点名、精神的整队。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成为各个时代的精神标识和道德风尚。共产党人的“德”是什么?不少人用汗水、用足印,乃至用鲜血、用生命作出了回答。那是毛泽东“我只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大公无私,是任弼时“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的竭诚奉献,是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孔繁森“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的坚定执着,是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铁血担当……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百年党史画卷,耸立着一座又一座永不褪色的道德丰碑,既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立起了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航标。

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西南联大学生、“红岩”烈士刘国鋕出身名门,1948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家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营救,国民党特务机关答应放人,但提出:刘国鋕必须在报纸上发表声明退出中共组织。在忠贞与背叛的生死抉择面前,刘国鋕毫不犹豫地说:“不行。我死了,有共产党,我就等于没有死;如果出卖组织,我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作为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从来就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是在入党之前就要作出的选择,是在入党之后一辈子的坚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坚决把应承担的任务承担好、把应完成的使命完成好,始终与党“一条心”、同党“一条道”、对党“一根筋”,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

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公德就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关于做官和做工作两种态度,邓小平曾说,“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做官还是做事,为己还是为民?心中有德、守好公德,才能做好这道选择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恪守为民造福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应不移公仆之心、不忘为民情怀、不改党员本色,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聚焦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满腔热忱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品行端正、品德高尚,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对党员干部而言,严于律己这根弦永远不能松,否则就会“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是我们的榜样:周恩来制订《我的修养要则》,并要求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徐特立告诫身边人,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黄克诚有“三不准”的家规,即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不准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尤须悉心感悟这种慎独自律、慎微自警、慎初自省的品格,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做到学史崇德,既需要从思想层面提升境界,更需要从实践层面长期修炼。每名党员都应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正确把握小我与大我、人性与党性、私德与公德的平衡,坚定自觉地把共产党人的崇高道德内化为信心信念、转化为思维理念、外化为工作成效,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猜你喜欢
之德崇德公德
捡玉米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常修“四为”之德
道德经
长幼有序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