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香港政策的演变历程

2021-11-28 02:21孙远哲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香港政策

孙远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香港问题的历史背景

香港的命运历来与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国力衰弱,清朝多次被西方列强打败,被迫开放大门并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1840年,一万九千名英军侵入中国沿海并击败清军。清军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和《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再次被逼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纳入英国统治。1898年,英国再迫使清朝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给英国99年。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在收回香港主权的过程中皆做出了努力,北洋政府及国民党政府从未敢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公开或秘密地放弃香港的领土主权。尤其在是一战和二战后,民国政府多次试图以战胜国身份向西方列强建议废除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收回香港的主权,但在实力完全不均等的情况下谈何容易,最后均未成功。

香港的百年屈辱史不仅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个道理,还昭示了中华民族需要一个真正代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香港问题的总体考虑

1949年初,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执行的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有利而又可能解决者,应提出解决。其尚不可能解决者,则应暂缓解决。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无害或无大害者,即使易于解决,也不必忙于去解决。凡问题尚未研究清楚或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决”。[1]这份指示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思路:解决香港问题时机未成熟,不能匆忙解决。同年2月毛泽东在与米高扬的谈话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香港问题的态度:“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于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2]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的香港政策不宜对外宣布,只能借助民间渠道向港英政府传递“暂时不动”的信号。1949年2月9日,香港报纸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目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迄今从没有语言和行动涉及香港,也没有将香港与国民党政权并列为清算对象。中国人民对蒋介石政权,迫不得已以战争方法来解决。而在对外关系上,除顽固支持国民党政府并无法协调沟通者外,中国共产党绝不与其无故引起纠纷。如有需修改调整之处,会首先谋求以外交途径进行解决。”

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初步确立了“暂时不动,维持现状”政策,深刻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政策的丰富和完善

党中央在总体上对香港的考量

1949年10月,解放军在解放广州后并没有顺势挺进香港,这不是新中国软弱,而是体现了党中央对于香港问题的深远考虑。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急需一个好的国内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国际上西方阵营对新中国进行围堵封锁。这种形势下,国内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在国际上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对付美国。“暂时不动”,有利于在西方阵营的包围圈下打开突破口,支援内地经济建设;有利于新中国保持与英国的联系与沟通。1950年元旦刚过,英国就承认了新中国,这明证了党的香港政策是高度正确的。

1951年周恩来与新华社在港同志谈话时表达了对香港政策的总体考虑:“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东西方斗争全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不收回香港,维持其资本主义英国占领不变,是不能用狭隘的领土主权原则来衡量的,来做决定的。我们把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比收回来好、也比落入美国人的手上好。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我们反而主动。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是我们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它将是我们的晾望台、气象台和桥头堡。它将是我们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3]这说明党中央对香港问题是在国际背景下全盘考虑。“暂时不动,维持现状”这一政策在建国初期保持了稳定,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采取有力措施维持香港繁荣稳定

1960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了过去对港工作的经验后,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核心要义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党中央决定采取措施在经济上支持香港,在政治上稳定香港。

20世纪50年代,香港人口剧增,民众的生活需求难以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急需大量直接外汇。当时新中国面临封锁禁运,与东欧国家的贸易大多为以货易货,所获的直接外汇收入极少。如果内地向香港供应必需品,不仅可以改善香港同胞的生活,也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1962年,在周恩来指示下,武汉、上海和郑州去往香港的货运专列顺利运行,三趟快车”有效的改善了香港民众的生活,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直接外汇,有力支援了国内的经济建设,香港也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外贸窗口。

淡水缺乏长期困扰着香港民众,1962至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民众生活陷入困境。经周恩来亲自批示,1964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动工,沿途几万群众参与,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和五十多家工厂大力支援下,工程于1965年竣工。自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后,截止2020年底,累计供水二百六十七亿立方米,香港的用水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一泓东江水源源不断的流入香港,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香港与内地的了解与互信不断提升,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映照了香港与祖国的血脉相依。

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力求香港繁荣稳定,避免内地的政治风潮波及到香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给港英政府造成压力。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党中央的香港政策没有丝毫动摇。周恩来在1971年同缅甸政府总理奈温谈话时说:“群众包围了英国驻华代办处,我们事先毫无所知……当时我们下命令要群众离开……我们广播命令时,英国代办听到了,他相信这是我们政府的意见,他就找我们解放军保护,结果他没有受伤。”[4]当时党中央的香港政策,受到了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共对帝国主义过于软弱,竟然在本国内允许殖民统治的存在。中苏交恶后,赫鲁晓夫公开指责我国的香港政策:“你们为什么不收回香港,结束国家被帝国主义欺负的历史?”。1963年1月9日,美国共产党公开发表声明,攻击中共的港澳政策,同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就香港问题的原则和立场进行了阐述:“我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宣布,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届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所订立的条约,要分别按其内容,或者承认,或者废除,或者修改,或者重订。在这方面,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是根本不同的。对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我们在政策上也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有一些历史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例如香港、九龙、澳门问题,以及一切未经双方正式划定的边界问题。”[5]

联合国大会曾在1960年宣布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香港、澳门在此宣言所附的《非自治领土名单中》,就有可能受到国际影响实现独立或“国际共管”。1972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函联合国:“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民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地区的名单之内”。这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确认了我国对香港、澳门的立场,减少了其他国家干预香港事务的范围,从法理上确认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香港政策不断发展标志着党在外交方面逐渐成熟。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内外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会在外交方面表现不及格,“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工作上的高超艺术,对香港的政策也没有因社会主义阵营的干扰而使用武力解决,而是以和平方式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上的大智慧,也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大局意识。

事实证明,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以实际行动支持香港,取得了良好效果:香港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贸易、航运、旅游等产业飞速发展,与内地的了解、信任和合作大大增加。这说明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不是撒手不管,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一个大规模的贸易“中转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香港的蓬勃发展为“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天才设想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们党对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问题。香港问题关乎领土主权完整与国家统一,历届领导人都毫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6]习近平强调:“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7]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始终都是坚定不移的。总结好党在制定香港政策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理解“一国”和“两制”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当下处理香港事务提供有力的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香港政策
政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助企政策
政策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