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伊谢延科艺术风格及其源流

2021-11-28 02:37范向荣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莫伊现实主义俄罗斯

范向荣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一、莫伊谢延科的艺术历程

莫伊谢延科1916 年出生在白罗斯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的农村生活感受,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莫伊谢延科15 岁那年莫斯科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36 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莫伊谢延科选择了因材施教的奥斯梅尔金工作室,提出“应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讲话”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视觉能力和创作能力。1941 年,正当莫伊谢延科从事毕业创作《夏尔斯》时,卫国战争爆发了,放下学业奔赴战场打击法西斯。他亲眼看到了法西斯的暴行,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战场上的经历为他的人生观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日后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1947 年卫国战争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莫伊谢延科回到列宾美院。毕业创作改为表现卫国战争的英雄。毕业创作《多瓦托尔将军》这幅作品真实饱满的情感和扎实的基本,显现出莫伊谢延科的艺术才华。在毕业答辩上获得一致好评并被留校任,并创立了军事画工作室。通过多年的现实主义形式语言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联想形式的艺术思维”创作手法。莫伊谢延科的代表作有《红军来了》《胜利》《土地》《同志们》《母亲们,姐妹们》《甜樱桃》等。

二、艺术风格及其源流

(一)苏俄美术史两次现代主义改革下成长

要想深入了解莫伊谢延科,我们必须得从俄苏绘画史上的两次现代主义转向上去深入探析。20世纪俄苏美术先后经历两次现代主义的绘画历程,第一次是社会剧烈变革下精英阶层的选择,和西方的现代主义相呼应。第二次是对社会现实主义创作的多元化的改良,并形成了新的学院派传统。第一次在俄苏社会历史中戛然而止,影响世界美术的发展。后者在束缚中改革,树立了当代现实主义发展的样板,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院派。20 世纪高尔基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将政治和艺术联系在一起,从此,这种政治化的文艺理论基本影响了苏联时期文艺发展路线。它与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根本不同,缺少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不能直面社会矛盾,更不能进行批判,只能表扬歌颂。艺术只能为政治服务,只接受现实主义题材反对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主义,导致第一次现代主义绘画的转向彻底被熄灭。卫国战争后,赫鲁晓夫当政后才得以改观,摆脱了单一美术形式,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上不能有批判性,艺术摆脱不了政治的束缚,只能在束缚中改良。但就是因为这次改观才能使莫伊谢延科和同时代的美术工作者得以在绘画形式语言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多元化的美术创作局面。莫伊谢延科逐渐转向寓意、联想甚至象征的表现手法也得益于第一次现代主义的理论铺垫。如:莫伊谢延科黑白形式语言的探索,既有对现实的隐喻、暗示、提醒,充分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去感受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观者参与到绘画作品中来。这些特征都与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表述的观点一致,“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要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觉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二)借鉴俄罗斯圣像画的精华

研究俄罗斯美术史的奚静之教授在莫伊谢延科“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典藏-莫伊谢延科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不能轻视俄国的圣像画对他的影响”。“他就习惯于看圣像画,他喜欢这种东西,这是有表现力的东西。”所以莫伊谢延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圣像画上也有借鉴。15 世纪之后的俄罗斯圣像画有别于拜占庭圣像画,将俄罗斯人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俄罗斯圣像画更具有本民族特色。色彩浓烈,装饰性更强。俄罗斯圣像画中的平面化、物象剪影在形式构成的作用对莫伊谢延科的画面有着启发性的影响,在现实主义中创作中借鉴圣像画中的物象剪影的方式提炼归纳画面中整体黑白灰,抓住整体画面的黑白灰基调进行对比处理。黑衬白、白衬黑、黑白穿插、黑白相间等,具象的物象被看成抽象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先是把形看成抽象的色块进行整体处理,后注重色块的形象性,也就是先处理抽象因素,后注意客观物象的形象性。用钟涵老先生的话来说叫“主体间性,就是画面形象之间交叉部分的处理,他把这个粘在一起,他整体处理上有一种抽象构成,看上去气韵生动。没有抽象的构成,这个画面中飞奔的马的精气神出不来。”莫伊谢延科的作品《母亲们,姐妹们》和俄罗斯圣像画对比,会发现莫伊谢延科的造型方式和圣像画的造型方式很类似,都是注重外轮廓剪影形,注重都是结构的理解来表现人物而不是一种简单地对现实的模仿。

(三)继承巡回画派

在俄罗斯美术史中,巡回画派无疑是最重要的流派。1855 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人民性、民族性等。“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成为巡回画派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巡回画派在俄罗斯美术史中有三个特点:其一、现实性。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样式真实地再现生活,拓宽了艺术表现范围和视野,促使风俗画、风景画、历史画、肖像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二、民族性。放弃古典神话故事的描绘,追求艺术的题材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俄罗斯民族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本民族的美术方向,使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三、批判性。巡回画派认为艺术负有教育人民的社会责任,把对社会的思考真实地表现在作品中,引发人民思考。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比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精华,但丢失了批判性。然而莫伊谢延科前期生活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我们可以通过莫伊谢延科早期作品《多瓦托尔将军》《第一骑兵队》这些作品延续着巡回画派的样式,严谨造型、纵深空间、焦点透视、真实光源。但莫伊谢延科与巡回画派不同的在于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语言的构成,加强了画面的黑白的节奏感,引导观者的视觉走向,更加明确的表达作品的主题。奔放的笔触更能表现出激情昂扬的场面

(四)融汇现代艺术和东方艺术

随着苏联“解冻”以后,文化领域很大程度开放。苏联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艺术,同时对印象派、“艺术世界”、和俄罗斯20 世纪初期前卫艺术的肯定。“流亡美学”得到重新评价,苏联美术界称为“文学艺术的回归”。出现多种艺术家对于艺术形式表现探索,向着现代艺术的大迈进,促使严肃风格、装饰风格、古典风格、照相写实风格的诞生。莫伊谢延科是“严肃风格”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点追求艺术形象的悲剧性,描绘生活中艰苦,很多作品使用内在的、联想的创作手法。隐晦地传达出战争的残酷和牺牲,把观众带入到画面中进行深刻反思。从莫伊谢延科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对塞尚的结构主义的借鉴,吸收了结构主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如:作品《土地》画面里人物和背景中的地面呈现出两种角度下的观察,人物和背景属于两种透视结合在一张画面里,整个背景以俯视视角去构造,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散点构图,人物布局更像是中国画里讲究的叠压的关系来衬托人物的空间,人物的刻画简洁意赅,大笔触上生动概括地刻画出人物神态。

随着50年代中苏关系在政治上的紧密联系,文化上也有着密切的交流。俄罗斯美术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远,同样的中国画让俄罗斯画家欣赏到了古老的东方艺术的精华。莫伊谢延科最大的特点是对黑白形式语言的探索。为了更加自由的对黑白形式语言的探究,莫伊谢延科在写实绘画的范畴内中,大胆地抛弃传统的光影造型,先色块后形象的造型风格。借鉴中国画中对明暗的态度,根据造型的起伏来设色,“染高不染低”,也就是物象的高处色调重而低处浅,莫伊谢延科在《母亲们,姐妹们》中借鉴了这种造型方式,作品中母亲的腿部脚趾处最为明显,脚趾是重色,而脚趾缝隙,脚趾第一指节却是亮色。这样的造型更有利于莫伊谢延科对于画面黑白形式变化的设计。莫伊谢延科的风景作品《冬.白桦》《渔村》作品中树木的画法都吸收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树的技法,更加注重树的写意性。中国画的写意性还在莫伊谢延科的绘画处理上得以体现,在其画法上更加注重激情潇洒的笔触表达自己对主题的高昂的激情,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加重视神似和感情的捕捉,画面中大的黑白的经营有着中国画的章法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总结思考

通过对莫伊谢延科的学习,认识到艺术表达中艺术形式语言的重要性,它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内涵。艺术也是语言,要想把艺术语言组织清楚就应该在艺术语言的“基础词汇”上多做研究,就如莫伊谢延科所说“画家如果专门在绘画语言的某个方面下功夫,比如色彩、线条、总体节奏……他也可以获得巨大的表现力。”

猜你喜欢
莫伊现实主义俄罗斯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抽象的统治与主体的位置*——对莫伊舍·普殊同重构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反思
丰富的能源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母亲的福气
欲盖弥彰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