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2021-11-28 05:26杨俊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淘淘关键字读题

杨俊江

[摘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即细化读题方法,养成读题习惯;呈现对比问题,凸显问题差异;多元表征问题,鼓励个性解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读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87-02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遇到文字较多的题目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但当教师厘清题意后,学生便能够顺利地解答问题。造成这样的现象有几个原因: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的确看不懂题目;学生没有养成读题的习惯,对题目意思一知半解就盲目答题;学生没有掌握读题的方法,不会正确地读题。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并結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论述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细化读题方法,养成读题习惯

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会曲解题意,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以经验代替读题,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1.养成读的习惯

读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前提。缺少了认真读题这一环节,学生答题时也将陷入误区。学生只有认真读题,才能正确理解题意,从而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三步读题法”解题:初读,了解题目背景,明确其中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和所求问题;精读,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从而精准理解题意;复读,在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解答后,再次通读题目,把所列算式与题目信息进行核对,检验运算结果是否正确。

如,有这样一道题:淘淘有15张邮票,笑笑比淘淘多9张,笑笑有多少张邮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明确已知条件是“淘淘有15张邮票”,数量关系是“笑笑比淘淘多9张”,问题是“笑笑有多少张邮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抓住关键词“多9张”,学生由此判断出笑笑的邮票多,淘淘的邮票少,求较大的数应该用加法,列出算式15+9=24(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复读,检验“笑笑有24张邮票”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三步读题法”解题,从初读、精读到复读,充分落实“读题”这一环节,坚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不但明显提升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还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读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读题的好习惯。

2.养成看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很多数学问题是图文结合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有插图的问题的理解要明显优于无插图的问题,可见,插图对于学生理解题目具有重要作用。在看图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注意看图顺序,以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看图,遵循先看简单信息再看复杂信息、先看明显信息再找隐含信息的规律。如,教师可依次提问:“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够使看图、读图的思维过程外显,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看图、读图的习惯,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教学图文结合问题的片段

(教师出示图1)

师:图上画了什么?

生1:1筒羽毛球和6个羽毛球。

师:“15”代表什么?

生2:代表一共有15个羽毛球。

师:问号代表什么?

生3:问号代表要求出筒里有多少个羽毛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图片要表达的意思吗?

生4:一共有15个羽毛球,已知筒外有6个羽毛球,筒里有几个羽毛球?

师: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5:用减法,15-6=9(个)。

教学中,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15”和“?”代表的数学信息,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通过一系列提问式指导,学生领悟了看图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

3.养成标的习惯

学生读题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已知条件间的连接点,即弄清楚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学生对关键字的理解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对整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效率。标出关键字是行之有效的读题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常见的关键字有大、小、多、少、长、短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标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并对其着重理解,便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学生理解关键字是重要的,但教师要避免学生养成看到某个关键字就采用某方法解题的习惯,而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问题本质,不能仅凭借关键字就列式计算。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淘淘有4支铅笔,又买了2支铅笔,现在淘淘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在读这道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又买了”三个字圈起来,表示增加了2支铅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一共”这个词圈起来,并向学生解释“一共”的意思就是加起来,从而使学生弄清了题意。又如,有这样一道题: 淘淘有12支彩笔,比笑笑少3支,笑笑有多少支彩笔?教师引导学生把“比笑笑少3支”圈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①笑笑的彩笔多还是淘淘的彩笔多?②“比笑笑少3支”还可以怎样叙述?(笑笑的彩笔比淘淘的多3支)。在标出关键字并进行仔细推敲的情况下,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准确、深刻。

理解关键字(词、句)是学生准确把握题意的核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标出关键字(词、句),并进行“咬文嚼字”式的推敲分析,从而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更加准确,体验到数学语言的严谨之美。

二、呈现对比问题,凸显问题差异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题时,要善于为学生呈现相似的材料,将情境或题目主干相似的题目组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题目的多变性、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以直观经验代替读题的现象。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答题经验,可判断出答案为35。然后教师把问题变化为“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学生刚开始以为这两道题完全一样,在教师的提示下才意识到问题的差异,最终得出“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53”。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训练法,即把两个题干高度相似的问题排在一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甄别出问题的差异,从而意识到认真读题的必要性,进而培养了仔细读题的习惯。

三、多元表征问题,鼓励个性解读

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方式表征问题是判断学生是否读懂题目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学生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题意,从而可以彰显学生对题目的个性解读,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了解题意。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问题

学生读完题目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只要他们能准确表达题意即可,不过多要求他们遣词造句。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老师有8块糖,老师的糖是你的4倍,你有几块糖?学生进入角色后,根据题意复述题目:“老师有8块糖,老师的糖是我的4倍,从这可以判断出老师的糖比我的糖多,倍数关系中求少的部分应该用除法,所以应该列式8÷4=2(块)。”抽象的题目在学生的表述中就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问题,将学生置于题目情境之中,不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力,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2.用图式表达问题

图形是学习数学的有力“帮手”,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数量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抽象和复杂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问题“画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还能够豐富学生的读题策略。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一共需要锯几次?面对此题,如果仅仅用语言复述,总感觉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思维过程。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如图2),学生通过画图,准确、生动地表达了题意。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表征了问题,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促进了学生对题目的准确理解。

科学的读题方法、良好的读题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会解答题目,还应该传授给学生读题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淘淘关键字读题
心爱的读题猫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成功避开“关键字”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乐淘淘 草木皆兵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