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2021-11-28 11:55宋玉芹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水源

宋玉芹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四大造园要素之一,将自然界中的水源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便是园林理水。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灵魂,所以对园林中水要素的探讨就非常有必要。文章首先对古典园林中的静态和动态两种水体类型展开分析,接着对园林中的水源进行探讨,园林理水最重要的是对理水手法及水面处理的分析,所以文中对古典园林中的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水面处理重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水体形态;水源;水面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以水池为中心,模拟自然山水,将一池春水调理得自然天成,得心应手,与山石花木、亭台楼榭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营造出较高的艺术天地。园林之水就像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园林,影响着园林的空间布局。

绘画理论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曾指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这段山水畫论,同样适用于作为立体山水画的古典园林。园林中的山与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园林之水可以为园林增添了灵动与生气。本文将对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水源以及水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层层分析。

一、古典园林的水体形态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有静态和动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一)静态水体

古典园林中的水以静态水体为主,如湖泊、池水、水塘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比如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自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比如,网师园彩霞池、拙政园、艺圃和环秀山庄等水体都是静态的水体。

在园林设计上通常采用曲桥、榭、廊、岛屿等分隔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蒲等植物点缀水面,由此构成一片安静的风景区,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境。例如拙政园西部花园,建筑多,面积小,应该看起来比较局促,但是因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静态水面,却并不显得拥塞。水面如镜,没有种植荷花,周围布置有廊、轩、楼等建筑,天气好的话可以清晰的看到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水中景、水上景,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韵味,倒影楼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二)动态水体

古典园林中的动态水体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能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为园林增添了生气。比如济南的趵突泉,曾有古人赞叹道:“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还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处,形成人工瀑布与叠水,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接下来以瀑布为例来了解一下动态水体。瀑布是水体景观中颇能吸引人的特殊类型,其特点就是飞流直下。由于瀑布景观需要落差水源,因而中国古典园林里天然瀑布极少,人工的也少见。

狮子林被誉为假山王国,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山石洞壑,还有动静结合的水体。在问梅阁旁增添了人工瀑布景观,瀑布在壁间下垂如练,水与石激,如溅珠玉,游客还没有到,就已经听到潺潺的水声,吸引着人们驻足仰视;登上西部山体之后,在瀑布旁还有了一座听涛亭,游客在这里可以“观”瀑,“听”涛。相比而言,苏州园林的水,大部分都是静态的,狮子林飞瀑的动势活趣,真可谓是独一无二。

二、古典园林的水源分析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水一直是园林中富有生机且重要的构景要素,可以说是“无园不水”。因此,水景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曾提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可见,探寻园林的水源在古典园林理水中的重要性。

概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早期的园林大多建在郊外,身处大自然中,依山傍水,借自然之水是比较常见的;但到了晚明时期,城市园林逐渐兴盛,园林借水可就不那么容易,引水便成为了主流来源,园林建造时大多引用园外附近流动的地表水或河水;而有些园林为改善水质,会在水池下凿井,使园内地表水与地下水互通。总体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之水必然要“借”、要“引”、要“凿”。

(一)园林水源之“借”

城市园中能做到“借水”的园林并不多,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便是其中一座。沧浪亭始建于北宋时期,是苏州较早建造的园林。“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这泓清水就是葑溪水,自东南萦回曲折而来,溪水绕园而过,体现出园林取自然的溪河之景,这泓清水也是园主人苏舜卿心目中的沧浪之水。

(二)园林水源之“引”

首先,皇家园林由于规模宏大,园林水系大多通自然河湖,凿渠引水,延则为溪,聚则成湖。以颐和园昆明湖为例。颐和园的水源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大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自元朝以来,玉泉山的泉水一直是北京的主要水源。自康熙皇帝继位后,陆续在北京西郊修建了几座皇家园林,由于园林用水量大,水源的上流被大量截留,导致城内水源不足。后来,乾隆皇帝派人勘测之后发现西山有几十股泉水可以供利用,通过修建引水石槽将西山和玉泉山的水源引入西湖,经过加深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昆明湖。

其次,私家园林在引水方式上与皇家园林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私家园林在近邻河湖时,往往也采用类似的做法,或临之,或引之,甚至纳之。虽然其水面以湖沼平原的自然水景为主,面积往往比帝王宫苑要小上不少,但都能表现出“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苏州的私家园林繁盛冠绝天下,正是善于利用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特点。前面提到的耦园便是引自然水系入园的代表。耦园三面临水,全方位地借景园外水街河道,形成了“以楼环园,以水环楼”的布局。此外还从东墙将河水引入,水与外界相通,但园内又自成小天地。耦园的地势较低,河水很容易灌入,在东墙边有座亭子,亭下有一闸门。池水丰沛时,闸门放下,保证园内水位;到了枯水期则将闸门打开,引河水入池,使池水保持在恒定的水位上。

(三)园林水源之“凿”

部分原来以城市内人工河为水源的古典园林,由于原有的大量人工河被侵占消失,不得不改变理水方式。比如,通过凿井使用地下水代替人工河为水源。苏州众多园林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也不例外。

留园建在最普通的街坊民居中,紧邻城市中的水巷河汊,在园林理水上也都采用了引城市水入溪入池的办法,因地制宜,妙手佳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留园自身的理水与造景对地域水网的联系与依赖更强。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历来繁华的苏州金阊地区,次一级的河汊水道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其生活公用的减弱、退化乃至消失,这也使得留园本来精妙的理水系统顿时失去了凭借。后来,井水便成为了留园池水的真正源泉。

三、园林理水的水面处理

(一)理水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并不是漫无章法而是井然有序,这得益于园林中高超的理水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掩。理水手法的“掩”指的是以建筑或者花木对水池的岸边加以掩映,目的是使这个水池与周边的美景浑然一体;第二种叫隔。理水手法的“隔”指的是在园林中较大的一个水面,采用桥或水廊对水面加以分割,这样的就能够增加景色和空间的层次,使这个有水面的幽深之感;第三种为破。理水手法的“破”主要是针对园林中较小的水面。通过岸边要用乱石来堆砌、犬牙交错,并植以细竹野藤,使得水池有了种山野风致的审美的感觉。

(二)理水手法的具体运用

可见,针对园林的大小不同,园林在理水上需要做不同水面布局,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水之三远为阔远、深远和迷远。阔远关乎聚散。所谓“聚则辽阔,散则潆洄。”水之聚散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来说,小园林的水体“聚”胜于“分”,大园林理水则以分散为主,辽阔见长。

1. 以网师园彩霞池为例的集中布局水面处理

聚集的水面处理方式是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 种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使得水面更加辽阔。下面以被誉为“小园极则”的网师园彩霞池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水体形态上看。网师园水面以聚为主,中心部分略显方形,在水池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处散水处理。水面有聚有散,聚而方正的水面使人产生开阔旷远之感,分散的溪涧、水湾使水体相对拉长。

其次,在桥体设置上。西北角的平板石桥与中心水池和水湾比例适宜,而东南角的引静桥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小巧轻盈恰好反衬出溪涧的绵延狭长和中心水面的疏朗开阔,呈现出“小中见大”的效果。同时,两座小桥又掩盖了水源和水尾,隐喻水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的效果。

再次,植物及矶石布置方面。池中不种植大片的荷花,仅在一角布置有少量睡莲,池的四周布置有参差不齐的矶石,种有花木,避免了水面的单调,增加观赏度,使得水池有了种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最后,从周边建筑物来看。将体量大、厚重的建筑远离水面,并做淡化虚掩处理,使得建筑体量感减小,减少对水面的压迫感;同时将体量小、轻盈的建筑贴水而建,掩映水体,反衬出水面的辽阔。

2. 以拙政园为例的分散式布局水面处理

古典园林的分散式水面布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隔:在水中设置堤、岛、桥用来分隔水面,将园林的整体水域分割成多个相互关联的区域水面;第二,曲:在较小的空间中形成迂回曲折的水景,这样的理水方式可以讓人产生浩浩汤汤,水源无尽之感;第三,联:分隔的水域既相互联系,又构成一个整体,依靠这周围的建筑、山体等环境形成一个新的景观。

简而言之,分散式水面布局的池水处理,需要做到迂回曲折。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相互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就可以让水源看起来是来去无踪,源远流长。此外,分散用水还可以随着水面变窄的溪流起到连接作用,这样,各空间之间既能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给人一种水路萦回、深邃藏幽之感。

下面就以拙政园为例,来分析一下古典园林的分散式水面布局特点。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花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其水面面积约为三分之一,水体所占的比例很合理。《园冶》中指出“约丈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

从整体上看,拙政园中部的主体水域,被岛屿、曲桥、亭台楼阁等建筑分隔为大小不同的部分。随着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水面开阔的地方都因势利导地借亭台楼阁或山石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而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便将各空间环境连为一体。

具体而言,首先,水面有聚有分,变化多样。在远香堂观看水面,给人一种水面旷渺之感;为了达到分而不隔,隔而不断的景观视觉效果,水面中与岛屿相连的曲桥均为平桥低栏,结构简洁轻快;为使水有“疏水若为无尽”之意,还在主体水面的三各方向留有水口,使水体具有“源之去由”的自然水体属性。

其次,“远香堂”前的平远,集中在“四壁荷风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亭联所示的意境之中。水面又由岛屿的组合分隔,而跃升为高远。宽广的水池,被分隔成环匝于山旁的河渠,造就出“藏山于水”的境界。

再次,采用狭长水面拉长视线,再加上建筑的点景、植物掩映、驳岸处理,造成水边无边无际的感觉,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以小沧浪处为例。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两面临水,与小飞虹、松风水阁构成了一个娴静的水院。自小沧浪凭栏北眺,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各路水源在远香堂前汇聚一池,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而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要素中,水是最为活跃的,它能与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让游人在园林中不出城郭,便能感受山野风趣,还能领略到造园者的高超技艺。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不但寄托着古代先哲的深刻思想,而且启示着后代的心智,陶冶着人们的精神与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劲.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D].南京:东南大学,2007.

[2]王应也,杨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115-116.

[3]高洁.四川古典园林山石理水艺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4]唐丽,戴开结,韩华柏.论园林中水的艺术地位及特征[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106-109.

[5]王劲.论园林“相地”模式与水源[J].中国园林,2018,34(06):43-48.

(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水源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水源探测器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水源头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