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残疾儿童残健融合教育模式下机构康复的教学实践探究

2021-11-28 15:46曲雪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7期

摘要:学前残健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残疾儿童尽早进入普通幼儿园,更能够促进他的融合度,形成属于所有儿童中一员的归属感。学前残疾儿童机构进行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后,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如何提高学前残疾儿童残健融合教育融合度,需要在机构康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以播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单训课、集体课、个性课程、文艺活动、社会实践及家庭指导课的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学前残疾儿童  残健融合教育  康复机构教学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指出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2021年贵州省残疾人工作要点》(黔残联发〔2021〕5 号)提出:提高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入学率和融合度。

融合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消除歧视、建立全纳性社会、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及合乎平等人权观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探索。融合教育理念的影响、社会和政府支持力度的扩大,康复机构康复支持也将为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残疾儿童单训课

残疾儿童单训课,为其语言、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发展量身定制一套适合其发展的计划,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听觉障碍的儿童,单训课上重点发展听觉能力,兼顾言语、语言、认知和沟通。如果听障儿童发音不清晰,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矫治的训练。孤独症儿童也是一样,没有出现语言的或不会发声,就进行呼吸发声训练,缺少目光注视的,针对性地进行目光追视训练。

感觉统合运动课,感觉统合失调是孤独症儿童典型特点之一,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根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个体需要制定计划,进行实施。对于听障伴有其他障碍的儿童,经过中心教师评估研讨、家长沟通后,安排进行一定的感觉统合训练。

单训课让残疾儿童在较弱能力方面有针对性地发展,为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残疾儿童集体课

借鉴普通幼儿园的集体课教学模式,在集体课教学中的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补充残疾儿童特殊需求开展教学。

1.融入“听”和“说”

听障班的集体课教学目标设计上,不但要求有普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每节课都要有发展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目标。例如,集体课游戏《击鼓传球》,

在活动设计上感知声音的有无就成为这个活动的目标之一,让听障儿童在听到声音的时候传球,鼓声停止(没有声音)就停止传球。

孤独症班集体课教学的“听”和“说”目标表现在听指令和表达(表示)需求和交往上。例如,老师指令:“小手放好”,就需要孤独症儿童听到指令并执行指令,把手放好。训练孤独症儿童信息的接收——理解、存储——输出的能力。

2.单独开设食品课、音乐课

食品课活动中,通过准备食品、分发食品、接受食品等环节,锻炼了残疾儿童的等待、动手、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能力和分享的品质。有效的将康复训练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评估孩子在相关康复项目康复水平。

孤独症儿童每天一节音乐课,孤独症儿童通过音乐课,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情绪得到缓解,与家长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交往活动增多......听障儿童每周一节音乐课,让听障儿童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培养他的聆听行为,和其对节奏、音色、音高等音乐特征的察觉或辨识。对于小龄听障儿童来说还可以促进早期的沟通技巧的建立、亲子关系等。

三、个性课程

1.残健衔接课程

对于将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残疾儿童,结合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午睡、在课堂上的纪律、基本需求的表达等。力求让残疾儿童在普通幼儿园进得去、稳得住、融得进。

2.支持性课程

目前康复中心与1所普通幼儿园签订残健融合协议,康复效果良好的残疾儿童去普通幼儿园接受同龄正常儿童一样的学前教育。针对已经在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的残疾儿童,提供每天一节的个别化辅导课,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

四、文艺活动

文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对残疾儿童能力的培养,是残疾儿童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评估,同时是接纳残疾儿童的宣传,积极与社会接触,让更多人了解残疾儿童、了解残疾儿童康复,提高社会的接纳度。

五、社会实践

结合残疾儿童的康复教学内容和残疾儿童日常生活的内容组织和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残疾儿童去超市购物、电影院看电影、去游乐场、捡垃圾等活动,让残疾儿童体验、接触正常的社会环境,培养残疾儿童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和融合程度。

六、家庭指导

每个月2次机构层面的家长培训会,每个星期至少一次的家庭指导,每一天康复教学内容反馈指导,三种层面的家庭指导,让家长了解和掌握康复训练知识和技能。但是,家庭康复指导效果受家长参与度、支持度不高,主要陪护者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的影响,一些残疾儿童康复成效不佳,推迟其参与融合教育的年龄和阻碍其社会融合。

七、小結

学前残健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残疾儿童到幼儿园参加普通幼儿教育的年龄越早,就更好使其形成属于所有儿童中一员的归属感,促进其社会融合度。中心在训残疾儿童有22名在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家长、教师反响较好。学龄前残健融合教育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康复机构、普通幼儿园、专业的医疗机构等共同合作,一同发展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佳炜.学前儿童融合教学实践探究[J].新智慧.2019,(10):80.

[2]吴文彦.加强学龄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J].北京观察.2017,(9):43.

[3]高珂娟,简栋梁,陈惠英,李蓉.学前融合班级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16(3):174-176.

[4]赵秀梅.关于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20,(21):9-11.

[5]李超.音乐活动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与探讨[J].散文百家.2019,(10):104.

作者简介:曲雪,1986,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大学本科,单位:遵义市播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研究方向:残疾儿童康复,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贵州省遵义市, 5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