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趣入境知诗意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探讨

2021-11-28 00:16杨斌明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7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杨斌明

摘要:我们国家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歌文化历史,诗词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容,更是一块绮丽的瑰宝,组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占据着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会出现较大的阻碍。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师必须要分析当前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以趣入境知诗意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探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引言

语文教材中选择的诗词具有典型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诗词,将这些经典融入学生的脑海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语文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诗歌内容,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其情操。

一、初中语文课堂诗词教学的意义

诗词是我国的瑰宝,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材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诗词内容,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诗词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继而通过诗词,对他们的人生起到导向的作用,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以趣入境知诗意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一)利用情境教学,深入诗词的具体意境

在教学《蒹葭》这首诗时,如果仅让学生朗读古诗,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再介绍该首歌曲的具体背景,使学生了解该首歌曲就是根据《蒹葭》改编的。在歌曲的导入下,整个语文课堂也变得诗意无穷。教师借此创造了一个凄清迷离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蒹葭》这首诗的兴趣,学生也会跟随歌曲共同朗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此基础上,教师随即在屏幕上展出秋天芦苇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由此帮助学生感悟诗中主人公对于心爱的人的渴望、思念之情,理解作者融入诗中的可遇不可求的相关情感。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领悟诗词的具体意境,提高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充分发挥想象,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鉴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描述了一组极富渲染力的物象,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词通过简单白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羁旅之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最后通过“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明了诗词的主旨,这就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游子在外飘零的人生况味,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幅开阔壮观的塞外落日图,并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深入体验西北戈壁和荒漠的苍凉之美,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使学生与诗人融为一体,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孤寂之情。

(三)创设诗文教学情境,提升审美想象力

诗文的表现力充足,往往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但是表达方式较为隐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强代入感,才能够激发情感共鸣,更深入的体悟诗词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尝试创设具体的诗文教学情境,将诗词的内容加以模仿概括,在课堂中重现重点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内涵的全面理解,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想象力。比如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诗词描写的具体内容,将作者“何陋之有”的情感注入灵魂,组织学生将《陋室铭》改变成剧本,并以课堂表演的方式重现陋室场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使古诗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塑造完整丰满的诗文场景,积极发挥个性化想象创造力,通过自由的语言组织丰盈诗文内容,帮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古诗文的辞藻魅力,在字斟句酌中升华艺术创作的灵魂。

(四)立足主题思想,创新诗词整合教学

以《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这三首诗词的主题思想都是写“愁”,教师可以将三首诗词进行整合教学,将教学主题定为“问君能有几多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文。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阶段,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这三首诗中你认为谁最愁?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认为范仲淹最愁,他写了白發、泪、落日、孤城,这些都能够映衬出他的愁。有的学生认为辛弃疾最愁,他在词的结尾处写出“可怜白发生”,可见已经愁到生出白发,给人带来字字泣血之感。教师通过问题直接揭示整合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推动课堂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整合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对比分析每首词中体现出来的微妙情感异同。如,辛弃疾“愁”的是当时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返,表现出渴望壮志再酬的情感。范仲淹“愁”的是“燕然未勤归无计”,表现出壮志未酬的情感。而苏轼的“愁”表现得较为含蓄,这种“愁”与范仲淹一样难以排解。第三阶段,比较总结。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三种诗词中的“愁”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典型的男儿之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化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通过古诗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时代所趋。作为中华儿女要有意识有责任传扬家国文化,在积极探索诗词内涵的过程中领悟人生哲理,塑造优良的人格修养,以健康向上的态度投身美育学习中。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与鉴赏中置身其中,体会美的意境,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娱乐情怀,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海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46):89-90.

[2]王璇.感受诗词之美: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探讨[J].今古文创,2020(37):83-84.

[3]任宗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116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诗词书法作品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诗词篇】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