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厚植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的实践路向
——基于共同体主义视角

2021-11-29 06:18郭笑雨
关键词:爱国主义共同体科学家

郭笑雨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强调了爱国精神,号召全体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1]。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全体科研工作者“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3]在当前时代背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驱动下,科学家在成长成才和研究工作中必须将培育并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置于首位。新时代我国科学共同体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在新时代科学共同体语境下积极引导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秉承爱国主义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针对性地审视这一论题,本研究从共同体主义视角切入并展开分析。

一、共同体主义视角中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作为一个形成并发展于当代伦理学与政治哲学语境中的理论分支,共同体主义以其对共在关系的伦理理论诉求和对共同善的道德价值追求旗帜鲜明地伫立于当代学术思想之林。共同体主义虽然具有现代性的理论范式和学术形态,但它的思想源流却可以追溯至古典时期。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共同体主义的思想雏形。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的先秦思想文化中同样饱含对共同体文化的向往。在共同体主义着力捍卫的诸多共同善中,爱国主义美德独树一帜,构成共同体赖以维系的重要前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爱国主义美德位居共同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一)爱国主义心理的形成

爱国主义心理是构成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基本存在前提之一。对此查尔斯·泰勒指出,身处各个独立国家中的人民,往往由于诸多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以及共同的历史背景而被认为彼此相属。尽管人们时常将这些共性和共同的历史视为政治的发明,但事实上其早已深入人心,镌刻于民族心理之中,成为人们既定的一类社会想象。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无论在地缘上居于何处,拥有多少种形态各异的方言,他们终归是特定群体意识所聚集的某个地方的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总是能够使得自身作为某个单一主权的人民去共同行动。只要被某种共同的心理所激活,人民就会为了自身命运而行动、斗争。“走向成熟、意识的增长、由自在最终走向自为的理念,是起着重要作用的。”[4]151我们将这类共同的心理概括为爱国主义,并且“这应该是我们对国家自我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4]151。

在对爱国主义心理的合理性作出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玛莎·努斯鲍姆从母语及其使用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我们对于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掌握的母语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们全部的沟通与表达都仰仗于它。当我们随着自身的成长,学会从另外的角度审视他者时就会发现,这种在母语中建构自身丰富情感和理性的行为,并非为讲某一种语言的人们所独有,而不同的母语之间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心理乃至文化上的分隔线,“就理性来讲,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有时很难将彼此认作同胞”[5]。即便在基于想象力解释并构筑共同体特殊情感内涵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那里,母语之于爱国者而言,也“如同眼睛——那对他或她与生俱来的、特定的、普通的眼睛——之于恋人一般”[6]。

在共同体主义者眼中,爱国主义精神发端于特定共同体的宏观叙事语境之中,“从起源之初的历史叙事到当代生活的政治想象,现代国家的政治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经由爱国主义来加以形塑的”[7],其本质上具有与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相揖别的独特思想属性,成为一种概括反映政治与社会生活思潮的核心环节。随着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态的演进与变革,爱国主义精神为所在政治共同体筑牢了合法性根基,其成长于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自我叙事之中,从话语和思想、身份的认同、命运的走向等多个维度将民族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叙事片段串联成为整体的逻辑进程。

(二)爱国主义美德的价值

在论及爱国主义精神如何在共同体人际之间发挥其独特价值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没有对此作过明确说明,但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9卷中对于德性在人际之间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作的讨论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思想启示。他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进一步指出:“正是在朋友的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每个人作为这个要去实现独特的好的特定个体所具有的个体性和独特价值得到了认可。”[8]换言之,我们之所以在共同体界域中依赖他者而存在,是因为一方面他者将协助我们追求并获得自身独特的善和价值;另一方面与他者协作也是实现彼此共同认同的善的唯一路径。据此来看,唯有通过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维系,共同体才得以生成追求公益所必需的凝聚力。总之,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得以维系的必备美德,也是其他与之相关的忠诚品质得以理解与证成的思想前提。“爱国主义所强调的对共同体的珍视与忠诚不是对象品质依赖的,而是自我身份依赖的”[9],正是在将特定的善与其所隶属的共同体相联结的过程中,个体逐步形成关于自身与国家的认同。

爱国主义美德是民族国家中公民的第一美德。正如戴维·米勒所说,对于处在现代性影响之中的自由民主制国家而言,政治社会的成员往往通过社群的、工具性的以及公民政治等多种途径或方式相互联系,但这些联系在本质上却共同围绕爱国者对于所在国家共同体的忠诚而展开,“这种社会的任何正式成员都是一起确定公民地位的一组权利和职责的承担者”[10]。迈克尔·桑德尔进一步认为,爱国主义美德能够促使公民进入“超乎个人追求之上的共同生活之中,并培养其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从而实现自治”[11]。

从心理与行为的指向性来看,爱国主义美德的核心在于关爱同胞。事实上,无论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具体为何,其根本上都展现出公民对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的特殊关切。“这种关切以对国家和同胞的爱与认同为基础,从对国家和同胞的关心维护到为了国家利益和同胞福祉奉献牺牲。”[12]与此同时,从爱国主义美德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看,其充分体现为公民自身的身份认同。尽管爱国的情感古已有之,但是作为一类具有价值观意蕴的观念产物,爱国主义概念却极富现代性。爱国主义内含的对共同体特殊的忠诚与关爱,最终将“在不同民族和共同体当中塑造整体主义和国家意识”[13],促使拥有爱国主义情结的公民个体形成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从而将自身的使命与所在共同体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随时能够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自己的奉献乃至牺牲。

二、科学共同体的爱国主义语境构建

科学共同体可被视为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共同体。一般而言,自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首提“科学共同体”概念以来,学者们尝试从各个维度赋予科学共同体充分的理论内涵。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波兰尼提出的科学家职业特征解释维度、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认识论与范式解释维度,以及默顿提出的社会组织解释维度等。具体而言,我国新时代科学共同体具有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性质。为了积极发挥其作用,充分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聚焦于其思想特点,依据共同体主义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并构建塑造科学家爱国主义心理、培植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所需的共同体语境。

(一)科学家组成一种特殊的共同体

在默顿看来,科学的发展进程已然使科学家们认识到,他们并非单独作战,也并非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屈从于普遍主义的文化,而没有国界之间的差别。事实上,科学家所从事的相关研究必须依靠特定的社会结构才得以完成。并且科学行为本身就其所内涵的精神特质而言就是一类“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14]363。这一综合体也赋予了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的公有性。首先,公有性体现在科学知识的扩展方面。从其发展的进程角度说,科学研究本身旨在不断扩展并传播已获实证支持的知识,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发挥作用。其次,“科学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性概念,是与科学发现应该交流这一规则联系在一起的”[14]370。不为一己私利的交流才能使得科学发现真正被学界乃至社会所公认。最后,科学的公有性还体现在科学的无私利性上。正如牛顿的名言所称,“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不过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库恩则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创了通过范式角度理解把握科学共同体内涵的思路。在他看来,范式作为具有共通性的一类思想因素集合,对于身处科学共同体之中的科学家们具有特定的约束与规范作用,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的,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15]。基于共同范式展开科学研究的人们,共享一套对于同样规则和实践标准的承诺,并且这一承诺也成为特定研究传统存在而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对于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共同体而言,同样正在形成自己独有的赖以运行的价值基础与实践规范,相关研究群体成员应在其中共享特定的世界观及研究范式。着眼于根本,在国际学术视野和国内科研需求之间努力实现辩证统一,是新时代科学共同体肩负的新使命。一方面,作为行业顶尖的学术引领者,科学家们始终面向所在领域的国际前沿,以敏锐的学术嗅觉和战略眼光把握研究方向与热点,并凝聚形成相应的科研团队。一定程度上,学术大师的评价标准将不再囿于获得同行认可这个单一标准,而要充分考量“其对学科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产生了多少影响,对吸引更多学术大师加盟与培育未来学术大师作出了多少贡献”[16]。另一方面,新时代科学家要立足于国家发展中呈现出的现实科研需求,紧密围绕国家各级各类建设计划和人才计划进行决策部署,展开科研布局。当今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的科学研究在与世界的深入交流中正快速形成鲜明的特色。

(二)传承科学共同体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科学家精神源远流长,在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乏爱国先烈,他们用不朽的爱国情怀为我们刻画了一脉相承的科学家爱国情结与氛围,铸就了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仅用精湛的技艺为祖国贡献了突出的成果,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科学报国、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赞歌,其中满怀了他们深刻的精神追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老一辈科学家而言,甘于寂寞,甘为平凡,隐姓埋名数十载只为发展壮大祖国的科研队伍,提升祖国的科技实力。拥有崇高精神风貌与卓越品质的他们无愧于民族英雄的荣誉称号。他们在“向科学进军”号角的引领下攻坚克难,努力创新,“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华彩篇章,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17]。

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传颂至今,在“汲取了世界科技文明的精髓,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18]基础上,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新时代科研攻坚若要继续保持强大的前进动力,获得更多发展优势,全力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就需要继续弘扬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在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家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增强进取心、责任感与使命感。

注重向科学界的杰出榜样学习,并对照要求自我,已然成为当下践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途径之一。科学界的杰出榜样同样也在实践中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研究进程的每个阶段与环节中共同昭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家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当今时期,科学家榜样的光芒同样璀璨闪耀。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谱写报国志向,成为英雄模范与时代楷模,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彰显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19]。天文学家南仁东,励精图治,矢志不渝,铸成大国重器,承载着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卓越精神。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不仅自身引领时代科技变革,展现出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还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他十分推崇“两弹元勋”邓稼先,认为“他的伟大在于不仅自己有才华,而且能够让手下比他更出众的人充分施展才华”[20]。当代科学家典范自觉将个人的学术梦科研梦融入中国梦,在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光辉道路上奋勇争先。

(三)弘扬科学共同体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环境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应当着眼于更高目标和要求。因此,包含我国全体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共同体应当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当前国家和人民对于科技创新与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不断勉励自我融入新时代、适应新变化、创造新产品、实现新突破,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发挥科学共同体时代精神的引领作用。由此出发,新时代的科学共同体将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坚持不懈增进科技实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从而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不断深入展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相较于传统爱国主义思想,也拥有了诸多新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推动世界发生积极改变的同时,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实践道路。在此背景之下,新时代科学共同体同样应当融入这一爱国主义的新思想境界,不断创造出符合世界发展需要的创新科技产品,全力参与世界科技文明开放共享的进程之中。特别是在转向数字化时代的全新历史关口,科技正在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我国科学共同体与其所带动发展的新兴科技产业正在为数字时代的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健康码”“支付码”“通行码”“文明码”等诞生在不同数字技术开发平台与框架之下的“符号产物”,在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吸引并引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自觉投身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

我国科学共同体应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最高价值理想。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凝聚科学共同体并释放创新活力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理应成为新时代科学共同体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与精神支撑。全体科学家与科研工作者应当自觉以爱国主义精神武装头脑、丰富思想,展现出良好的风貌和昂扬的斗志。总之,新时代科学共同体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将有效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担时代重任,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为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汇聚力量。

三、彰显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科学共同体的爱国主义语境为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奋进方向,根本问题在于有效提升科学家的个人修养,使其能够作为爱国主义美德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实际行动中充分演绎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内涵,自觉树立新时代科研道德新风尚,用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不竭的科研创新动力,用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营造理想科研生态,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回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基于共同体主义理论视角的爱国主义美德修养的一般方式,结合新时代科学共同体爱国主义的特殊语境,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彰显新时代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

(一)自觉培育并践行爱国主义思想

从认识论上说,新时代科学家应当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对优秀知识分子进行组织学习宣传,“引导新时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1],并作出新时代应有的贡献。事实上,在迈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履行自身职责使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塑造出了包含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不同却又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是焕发出时代光芒,成为凝聚人民磅礴力量的精神纽带”[22]。对于新时代科学家而言,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深入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深刻领悟重大历史事件中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立足科技岗位,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就实践角度而言,在提高爱国主义认识、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善于学习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是新时代科学家应当遵循的根本方式之一。对此,中国哲学传统中蕴含着大量可供汲取借鉴的思想经验。从根本上说,“儒家哲学思想总是强调实践智慧必须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23]。当然,践行实践智慧特别是美德智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身心之痛苦,对此《论语》曾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说到底,人为何要追求道德?在儒学乃至中国哲学传统语境中,很多回应都指向“人的独特标志是道德心,人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一个人应当在道德中寻求快乐胜过其他快乐”[24]。这无疑也将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爱国笃行的根本缘由。

(二)正确处理关心同胞与关爱世界的内在关系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及其所隶属的科学共同体的首要责任是关心自己的同胞,服务本国的人民。除了以常规科研工作和技术工作影响并推动社会进步以外,新时代科学家应当更加注重参与知识经济,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数字化产品。在参与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式中,创新速度与能力不能简单依赖资本投入,而应始终面向知识本身,以服务于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新需求为根本创新导向。新时代科学家作为专业科研人员,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也应承担传播和实践新知识、新方法与新思想的工作。其中,相较于科学知识的易传播性,方法与思想往往因其抽象性而在传播过程中易于被忽视,对此,科学家更应重视加强对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普及,使之发挥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实效。

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国界之内,而应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寻求新的突破。科学家拥有每个国家与每个时代中最为聪慧的头脑,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全人类不断突破认识藩篱,探索未知世界,透过自然界中的一切偶然现象揭示出潜藏于其背后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作为学者的科学家应当视自己为科学的世界公民,为世界提供新发现、解决新问题始终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科学家的探索发现活动及产物因其公共属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强的流通性,因此国界绝非知识的壁垒。科学研究成果一经问世,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知识的客观实在性。无论是科学家、科学共同体还是各国政府和相关科学管理机构,唯有遵循这一客观的知识传播规律,才能通过有效的管理确保科学知识真正为人类造福。

当今时代,科学家只有遵循共享发展的思路,才能在对同胞的关切与对世界的探索二者之间寻求完美平衡。从科学研究的发生过程来看,互联网科技的介入与流行使得科学研究活动的认知资源呈现全球范围内的趋同,而这势必要求不同科学共同体之间在认知资源上不断实现共享。在这一背景下,“一群持有相同的本体论信念、概念、模型和理论的科学家组成了特定的社会群体,关注相同领域的认知资源,在科学活动中使用并分享认知资源”[25]。而从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深层次聚焦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对于人的尊严与需求的关怀与重视。科研成果唯有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条件,才能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充分释放科技活力。新时代科学家唯有将对本国同胞的深切关怀与造福人类的崇高情怀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履行好探索未知世界的职责。

(三)努力推动“小我”与“大我”相统一

除了把握职责上的关联性,处理好不同身份层面的辩证关系外,对于新时代科学家而言,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还应平衡自身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小我”与所属科学共同体这个“大我”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小我”品格的彰显集中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和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尽职尽责上。新时代科学家与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和能力,因此,对于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而言,拥有静心笃志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仍旧是修炼自我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应对所在共同体负责,遵循共同体所认同的规范与约束,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为依据进行科学知识的生产,满怀爱国热忱,秉持奉献精神,在推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且以身作则维持好发展好共同体内外所结成的各类交往关系。

除了遵守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研究规范以外,科学家还应承担更为一般的道德职责,即对国家与社会负责。“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使得科学家在完成科学使命的同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不会脱离其自身的主要的社会使命”[26],而在承担社会使命的过程中,科学家自身也通过道德修养逐步成就“大我”的品格。从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视角看,彰显“大我”品格要求科学家立足新时代的需求,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强化自身人格修为,力争做到以下3个方面。第一,心系家国,奉献时代。只有引导爱国主义情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将报国的热忱深深镌刻于科学家的内心,中国科学家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第二,锐意进取,造福人民。改革创新始终位居时代精神的核心,敢于与时俱进、破旧立新,是科学家推动科技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科学家应当以坚定信念服务社会,努力争创国际一流科研成果,为改善民生质量不断作出贡献。第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稳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其更加艰巨的时代使命。科学家队伍应当坚决落实“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叩问初心变没变、使命担没担”[27],不断激励自我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当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领路人和排头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共同体主义视角推动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和践行,重点在于坚持做到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传承红色基因。在我国悠久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先后涌现出无数爱国榜样,他们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28]。自觉向榜样看齐,就能不断激活当代科研工作者自身的红色基因,从而发挥出推动科学革命事业永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不断锐意创新。矢志创新攻坚方能推动科技进步,创新是生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乃至中国方案的根本途径。爱国主义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须臾不可分割,二者唯有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才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奏响新时代华美乐章。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共同体科学家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爱的共同体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假如我是科学家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