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水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价值挖掘

2021-11-29 09:34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诸子职业精神

蒋 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水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原始文明是人类被动地依附于水的文明。在远古时代,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总与世界上著名的河流相伴而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由于具有多元一体化的文明发源特质,中华文明在“和而不同”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民俗、水思想,使水成为中华传统美育的重要载体和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以水育人教化民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同时又经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经典著述,实现了千年文化传承。诸子百家常借水的形状、性质和特点,阐明丰富的水哲学教化思想,使得水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水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都非常重视人的生存境界提升、人格理想追求、勇于创新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也是高职院校用水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源泉。同时,伴随着华夏文明文化的发生发展,治水兴水的理论思想、文化积淀等历经数千年,不断凝聚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行业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当代以来,更涌现出如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榜样典范,成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文化宝藏和思想基石。

一、优秀传统水哲学思想育德

水文化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是思想家论道阐思的重要思维凭借。以水阐性、比德、明理、论学,可视为诸子以水育人的主要表现。水的处下不争、随方就圆、自洁洁人等特点,是诸子论水的基本依据。对水灵活、巧妙的借用,充分显示出诸子藉物阐理、以简御繁、举重若轻的教育智慧。先秦诸子关于水思想水哲学的经典著述,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均认为有德之人应该像水一样,坚持正义、浑朴无欲、去浊存清、固本清源、心存善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最终成为道德典范。诸子百家关于水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范的经典著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之一,也是新时代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源泉。

1.以水明性

对人是否能教、何以能教等问题的探讨,是诸子教育思想大厦的理论基石。以水阐性,是诸子常用的思维逻辑和论证方式。如孟子在《告子上》一文中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又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认为人有善端,但需要顺“性”而因势利导。而荀子在《解蔽》一文中曰:“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1]此以水为喻的“性恶说”是荀子的著名观点,因此他主张依靠礼义之道、清纯思想等教育引导、培养塑造人的善性。墨子在《兼爱下》一文中则以水流喻人事,曰:“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认为合作共赢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潮流。

2.以水比德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理想人格思想是诸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诸子以水育人的教育思想就表明,教育首先应使人具有良好的德行修养。先秦诸子常常借水性、水态、水能比喻人的道德修养及其意志品质、性格气质等。如孔子“见大水必观焉”,就是因为水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与君子的品德修养中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等息息相通。而老子所谓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将水德比拟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上善若水”教化世人学习效法。

3.以水阐理

水的诸多特性常常被诸子教育思想借喻,以此阐明做人做事的道理,警示帝王、劝诫民众、教化学生。例如,《荀子·宥坐》一文中记载,孔子从观察盛水之器来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指出“水满则覆”,唯有恪守中庸之道,才是人间正道,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又如《论语·雍也》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著名论述,孔子提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而墨子则以《修身》一文中所论述的水之源流清浊为喻,强调“本末兼顾”“雄而必修”,所谓“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庄子在著名的《逍遥游》一文中则借水中鲲鹏,论述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境界。

4.以水论学

针对何以能智、何以为学这个重要问题,儒家善借水性、水态、水德来阐释为学之道。例如,在《论语·子罕》中就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论述,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源之水”的阐释,并提出了著名的“盈科而进”“观水有术”等为学思想。《孟子·离娄下》一文通过回答孔子为何“见大水必观焉”,借有源之水阐释君子为学之道。与孔孟一脉相承,荀子的《劝学》篇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此劝勉世人努力学习,厚积薄发。同时,荀子亦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水阐释发愤于学、持之以恒的为学精神。

二、中华治水兴水精神聚魂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治水兴水精神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特点,但其人水和谐智慧、爱国奉献精神、科学求实态度、开拓创新追求等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并不断内化和丰富成为新时代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大禹治水精神——民族文化根魂

大禹治水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序幕,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集中表现为: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以身为度、以身为律的律己精神,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法治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2]。大禹精神历经数千年,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李冰治水精神——人水和谐智慧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于岷江出山口“度势以建堰”(名为“都江堰”),有效解决了岷江水害对沿途造成的洪水威胁,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水和谐智慧。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治水理念与实践被后世尊崇,逐渐形成“李冰精神”,集中表现为:忠于职守、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不求功利的工匠精神。

3.当代治水精神——求实创新内核

当代治水精神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水用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治水精神,主要包括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以及三峡移民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精神与时代治水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职学生新时代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源泉。其中,1960年“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98年,军民一心同舟共济抗洪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跨世纪的三峡移民工程,孕育出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等的三峡移民精神。新时期众多的时代先锋和劳动模范,“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4]。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水利部明确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等,都包含着新时代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要旨。

以上精神标杆是对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升华,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立德树人”灵魂所在,也是高职院校以优秀传统水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方向坐标[5]。

三、“以水育人”厚植职业精神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6]。其中,职业精神培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和持续。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构架的学术观点颇丰,我们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共性要求,提出优秀水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基本构想和实践路径。

1.基本构想

高职学生的当代职业精神应该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等要素构成。职业精神的文化精髓和思想灵魂源于包括水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反映新时代精神要求[7],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水利行业精神等。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我们追溯文明、文化的发生发展,将优秀传统水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精神要求相融合,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理论体系,包括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崇尚劳动、团结合作的职业态度,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职业追求等核心内容。

2.实践路径

在教育过程中,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尝试以水文化教育为载体,采取“境、堂、戏”方法路径,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塑造“理实一体”教育模式。其中,“境”包括学习氛围营造的外观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治理层面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化建设,以水文化为特色的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均以水为师,凝聚精神、浸润思想、规范行为养成,使“境”成为独具特色的可视、可感、可循、可悟的水文化教育场域。“堂”涵盖传统意义的主渠道课堂、校内素质拓展课堂、校外社会服务课堂等,坚定“以文化人,以水育人”的教学目标,将优秀传统水文化与新时代精神有机衔接,构成集知识传播、素质拓展、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水文化教育大课堂。而“戏”是通过撷取流域文明发展历史中标志性的水文化符号,特别是具有流域文化特色且凸显职业精神塑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课堂临摹、校园展示、社会巡演等形式,完成学习者体验式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与社会教育推广。“境、堂、戏”将学校治理、教师教学、学生成长、社会普适性教育推广有机融合,实现水文化环境、课堂、实践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诸子职业精神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先秦诸子谈大小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