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1-11-29 09:50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7期
关键词:棉株黄萎病枯萎病

华 瑾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团十四连,新疆 阿拉尔 843306)

1 棉花枯黄萎病病理概述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

1.1 棉花枯黄萎病病症鉴别

1.1.1 棉花枯黄萎病病症不同

枯萎病除自下而上发病外,还有沿顶端从上向下发病形成顶枯的情况;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然后全叶变黄枯焦直接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但不易脱落。对病害的棉株,剖视根、茎秆、叶柄可见导管变化,枯萎病病害的棉株变色较深,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色或黑褐色;黄萎病病害的棉株,变色较浅,多呈褐色或黄褐色。

1.1.2 棉花枯黄萎病病菌差异

枯萎病菌在土壤中腐生生活,可长期存活,侵染产生病害,有关资料显示,最长存活可达15年;致病菌一方面从根部侵入,在组织内扩展,最后进入导管,可阻碍水分运输和毒素分泌,而导致棉株枯萎死亡;另一方面因土壤中的线虫对棉根伤害造成伤口,病菌侵染根部的伤口进入棉根须,使棉苗发病[1]。

1.2 棉花枯黄萎病病状表现

1.2.1 枯萎病病状

在苗期即可发病,常见症状有: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青枯型、皱缩型。

(1)黄色网纹型。棉苗出土约20天后,幼苗子叶或真叶褪绿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严重时叶片凋萎脱落。(2)黄化型。棉苗子叶或真叶全部或部分褪色变黄由叶尖开始向内发展,最后,叶片凋萎脱落。(3)紫红型。早春气温低而不稳时,棉苗子叶或真叶出现紫红斑,病叶逐渐枯萎死亡。(4)青枯型。有些棉苗本来长得很精神,几天后,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整株凋萎下垂,青枯干死。(5)皱缩型。5~6片真叶时,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无病株明显变矮。

1.2.2 黄萎病病状

黄萎病幼苗期发病从叶缘开始,病叶边缘褪绿发软,呈失水状,失水干枯。成株期黄萎病盛发时,初始时叶部症状和苗期相同。叶缘或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病斑由浅黄变为焦枯,破碎脱落,严重时只留叶脉,呈“鸡爪状”。

1.3 棉花枯黄萎病病菌来源

(1)种子带病。(2)病株残体及回收再生利用带菌。带病棉株的根、茎、叶、铃壳等器官的病残体及采收后加工副产品棉籽壳、棉籽饼等都能带菌,病残体经秸秆还田后第二年翻到土中,从而使病菌重回土壤存活而继续产生危害。(3)土壤和粪肥带菌。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存活传染能力很强,用带菌的棉籽加工的棉籽饼或以带病的棉籽壳、棉叶、棉杆、棉铃等做牛、羊、猪的饲料,病菌通过牲畜的消化道至排出的粪中仍有病菌存活,用棉株的病残体及这些牲畜的粪便沤肥,如未经充分腐熟,病菌也可以存活,通过施厩肥施入大田,将病菌也带入了田间,进入了土壤,就形成“病土”,加上连年重茬,使病菌可以逐年积累,危害棉花健康[2]。

图4为前100阶POD模态对应的特征值,这些特征值代表对应模态所包含的能量。从图4中可看出,随着模态阶数的增加,特征值逐渐减小。前4阶POD模态的含能较高,因此提取前4阶POD模态并绘制速度云图(见图5)。从图5中可看出,前2阶POD模态为卡门涡街脱落,第3阶和第4阶POD模态与卡门涡街脱落有关。由此可知:特征值较大的模态对应的模态结构的空间尺度较大;特征值较小的模态对应的模态结构的空间尺度较小。因此,只需关注大尺度的流动结构即可。

1.4 传播途径

(1)远距离扩散。带病种子和带菌棉籽壳、棉籽饼等饲料的调运,是引起跨区带病发病的主要途径。

(2)近距离传播。犁、耙、播种等农机具带菌;施用带菌粪肥;冬春灌时串灌、漫灌,滴灌时跑、冒、滴、漏等以及滴灌水量过大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清田不彻底,未及时清除病残体;刮风带走病枝、病叶到其他无病田中等都会造成病菌传播。

1.5 侵染过程

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都是通过土壤,植物吸收养分时从根部侵入,从而进入导管,阻碍养分、水分运输和毒素排出,最终导致棉株失去活性,枯萎死亡。

1.6 发病时期

枯萎病主要发生在棉花苗期,但发病第一个高峰期是在5月中下旬现蕾前后,第二个高峰期是在8月上中旬在棉花花铃中后期。黄萎病主要在现蕾到开花期即5月中下旬到6月初开始发病,稍枯萎病发病较晚,高峰期是在现蕾6月初。

1.7 影响发病的因素

1.7.1 气候因素

(1)枯萎病。一是枯萎病在20 cm的土层地温上升到20 ℃时棉田里开始发病,出现病株(苗),在棉花现蕾前后即6月中下旬,枯萎病发病达到高峰,可导致大量死苗。二是7—8月盛夏期间,地温上升到33~35 ℃,因棉花生长旺盛,自身活性较强,抵抗病菌能力也强,因此发病症状不明显。三是进入秋季降到25 ℃左右,早晚温差大,加上多雨,致使棉田田间湿度大,从而形成发病高峰,进入深秋后,地温下降到17 ℃以下,病菌活性逐渐减弱,发病逐渐减退最后趋于停止。

(2)黄萎病。棉花的生育期(苗期和现蕾始期)一般不发病,气温低于25 ℃(黄萎病发生的下限温度)以下,一般也不发病。但只要土壤中有黄萎病菌存活,待气温上升到21~24 ℃时,病菌活性就有增强趋势,此时开始发病;7—8月进入花铃期,棉花生殖生长旺盛,正值黄萎病发病盛期,此时如遇气温在28 ℃以下,雨水过多或因灌溉造成田间湿度过大,高温高湿情况下,都可能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反之遇高温(平均气温28 ℃以上)干旱时,病菌活性减弱,发病轻,危害小。

枯萎病菌适合在酸性土壤中存活,所以酸性土壤发生较重,同时枯萎病菌有将酸性和碱性土壤转化为弱酸性的能力,所以弱碱性的土壤中枯萎病也发生较重。黄萎病菌适合在中性和微碱性的土壤中生活,所以中性和微碱性土壤黄萎病发生较重。

2 棉花枯黄萎病发病概述

2.1 发病情况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时期及致病机理均有所不同,但都针对棉花的维管束产生危害,致使维管束变黑或褐色,使之减弱或失去养分输送功能,最终导致棉株死亡。一般棉花枯萎病发生的高峰期是棉花现蕾期,黄萎病在花铃期发病较重,但发病的轻重还与气温、土壤湿度及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因其致病原因较多,发病机理较复杂,很难根治,其综合防治措施重在“防”,不在“治”[3]。

2.2 致病及防治特点

(1)枯黄萎病致病力差异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抗病性表现有差异,发病情况复杂、防治困难。

(2)田管技术粗放,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再加上病虫害发生严重,棉花偏嫩旺长也会加重病情。

(3)偏施化肥过多,导致有机质缺失,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诱发棉花枯黄萎病发病。

(4)发病始期明显提前,致病性明显增强。

(5)枯黄萎病的防治措施中水旱轮作也只能改善病症3年:第1年基本无病;第2年发病很轻;第3年就开始严重发生。

3 具体防治措施

3.1 选种抗病品种

选用本地驯化的抗病品种,最好不引进外地品种,特别是不抗病品种,以减少外引品种造成棉花大面积发病的风险。

3.2 选用无病及包衣处理的种子

在使用正常种衣剂包衣的基础上,在包衣剂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芸苔素内酯、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以达到促根壮苗,提高棉苗的抗逆性。

3.3 规范农艺技术

通过合理水肥运筹,降低田间湿度,适时防治病虫害和中耕除草,适时调控,控制旺长抽条。

3.4 增加土壤有机质

减少化肥用量,适当增施生物有机肥或厩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调配补充微量元素肥,可有效降低棉花枯黄萎病发病致病率。

猜你喜欢
棉株黄萎病枯萎病
芒种时节抓好棉田管理
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止措施
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对棉花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棉花烂铃的综合防控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
铜、锌元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