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常香粳1813”在苏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1-11-29 14:24尤希宇沈海根王雪萍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浅水氮量

尤希宇 沈 婷 沈海根 王雪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苏州 215200)

“常香粳1813”品种来源为“93-63/武运粳20//武运粳31”,是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审定编号:苏审稻20200045),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苏州(吴江)农作物综合测试基地(同里镇北联村)进行了展示及示范试种,表现为产量较高、熟期适中、穗粒结构理想、增产潜力较大、综合性状较好,且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为促进该品种在苏南稻区的进一步推广种植,现将其在苏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借鉴。

1 种植表现

1.1 农艺性状

“常香粳1813”属早熟晚粳稻类型,株高适中,一般在100 cm左右,株型较紧凑,群体生长整齐,叶姿挺拔,叶色淡绿,分蘖力强,有效穗数较多,一般每667 m2在21万穗左右,穗大,每穗总粒数在140粒以上,结实率较高,通常在90%以上,千粒重在25 g左右,熟期适中,熟相好。“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一般在5月15日—25日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在160 d左右。

1.2 米 质

据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8年检测,“常香粳1813”的整精米率为70.4%,垩白粒率为25.0%,垩白度为8.2,胶稠度为70 mm,直链淀粉含量为10.5%,长宽比为1.8,属软米类型,有香味,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1.3 抗 性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常香粳1813”的穗颈瘟损失率为3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4.0,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发生中等,抗倒性较好。

1.4 产量表现

“常香粳1813”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苏州(吴江)农作物综合测试基地(同里镇北联村)进行了展示及示范试种。2019年展示种植面积为1 334 m2,每667 m2产量为668.2 kg,居11个参与展示品种的第3位;2020年展示种植面积为1 334 m2,每667 m2产量为711.5 kg,居10个参与展示品种的第3位;2020年示范种植面积达1.33 hm2,每667 m2产量为750.2 kg。

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一般在5月15日—25日播种,若前茬为休耕田,可在5月上旬气温稳定后播种,也可适时早播,以利于获得高产。播种前,需用12%氟啶·戊·杀螟可分散粉剂进行浸种。

“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若是培育机插秧苗,播种时每个标准秧盘的播种量为150~200 g(折合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3.5~4.0 kg),且床土要拌好壮秧剂,以利于提高秧苗素质;若是培育水育大秧,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为25~30 kg,秧大田比例控制在1∶7,采用稀播方式,以利于培育壮秧。播种后秧板上要覆盖无纺布,以防治灰飞虱,且要在秧田期做好其他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

2.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苏南地区水稻茬口安排,“常香粳1813”一般在6月上中旬移栽(机插或人工手栽),若前茬为休耕田,移栽期可提早至5月底。若是采用机插移栽,移栽时秧龄控制在15~18 d,采用宽行窄株(行距30 cm、株距12 cm)种植,每667 m2栽插密度在1.8万穴左右,每穴栽3~4苗,每667 m2基本苗数控制在6万~8万苗;若是采用人工移栽,移栽时秧龄应适当增加,但一般不超过30 d,移栽时行距为25 cm、株距为15 cm,每667 m2栽插密度在1.8万~2.0万穴,每穴栽3苗左右,每667 m2基本苗数控制在5万~6万苗。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机插移栽方式的田块,移栽前大田需进行2次旋耕,并整好整平。第1次旋耕在移栽前7~10 d进行,第2次旋耕在移栽前2~3 d进行,并适当沉实。移栽时,大田需保持2 cm左右的薄水层,机插完成后及时补棵及补浅水。

2.3 精细运筹肥料

“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一生每667 m2氮肥施用量折纯氮为18~20 kg,其中基蘖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70%以上(基肥与分蘖肥施氮量各占50%),穗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30%(不宜超过30%)。鉴于“常香粳1813”在抽穗灌浆期的灌浆速度较慢,应适当少施促花肥,不施保花肥,且促花肥最好施用三元复合肥,以提高结实率、改善熟相,同时要配合施用磷钾肥。具体的肥料施用方案为(以6月初移栽为例):移栽前1~2 d施基肥,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N∶P∶K=15∶15∶15)25 kg;移栽后5~7 d施第1次分蘖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隔7~10 d施第2次分蘖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8月初施穗肥(促花肥),每667 m2施尿素7.5~10.0 kg,或施尿素5 kg加三元复合肥(N:P∶K=15∶15∶15)15 kg。

此外,“常香粳1813”采用2次施肥技术也可获得稳产丰产,即在水稻栽插时配合侧深施肥技术,每667 m2施用缓释肥(N∶P∶K=26∶10∶12)35 kg,穗肥(促花肥)每667 m2施尿素10.0~12.5 kg。该施肥方式既能保证“常香粳1813”在生长期间对肥料的需求,又能减少施肥成本,还能促进水稻稳产丰产,值得推广应用。

2.4 科学管理水浆

“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应根据栽插方式、生长发育进度、天气变化等情况,采用相适宜的水浆管理措施。具体措施为:采用机插移栽的田块,栽插秧苗时田面要保持2 cm左右薄水层,以提高栽插质量;移栽后及时补浅水,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增加低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采用人工移栽的田块,栽插秧苗时田间灌浅水;移栽后灌2~3 cm浅水,以保活棵促分蘖。移栽后20~30 d(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在田苗数达到预期穗数苗的90%后,分多次脱水轻搁田;7月中下旬,当在田苗数达预期穗数苗的1.3倍左右时,进行断水搁田,搁田要搁到标准(即田面变硬不陷脚,稻苗白根露出土表,分蘖不再增加,叶色褪淡,叶姿挺直)。搁好田后灌浅水,待田内浅水自然收干后再重新灌水,保持干干湿湿,如此往复,直至收割前7~10 d断水。

2.5 精准防控病虫草害

病虫草害对“常香粳1813”的产量、米质等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必须进行精准防控。具体防控措施为:播种前用专用药剂浸种,以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推荐使用12%氟啶·戊·杀螟可分散粉剂;移栽大田的草害宜采用“一封一补”的策略进行防控,即在移栽前3 d和移栽后7 d左右,各使用1次除草剂进行草害防除;水稻移栽后视虫情使用药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专项防治,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或四氯虫酰胺的单剂及其复配剂;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要及时关注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的防控,其中,稻瘟病推荐使用春雷霉素、三环唑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纹枯病推荐使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推荐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新药剂进行防治。

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稻米品质,可提倡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如在“常香粳1813”秧苗生长期覆盖无纺布防控稻飞虱、恶苗病,在大田生长中后期使用螟虫性诱剂诱杀、悬挂特定光谱杀虫灯、释放赤眼蜂及喷施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短稳杆菌等绿色防控措施。

2.6 适时收获

“常香粳1813”在苏南地区种植,其抽穗期较早,一般在8月底9月初抽穗,但其灌浆速度相对较慢,要到10月底11月初成熟。应在其成熟度达90%(黄熟期)以上时进行收获,此时收获的稻谷糙米率、精米率均较高,稻米整体品质较好。收获后,稻谷需及时晾晒或烘干,以免影响稻米品质。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浅水氮量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施氮量和株高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菜薹糖分积累的影响
一种基于浅水静水环境的浮筒构架式水上钻探平台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傅卫国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
藕农水中采收忙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