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南宋边塞词对历史人物的多样接受

2021-11-29 16:1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边塞词作词人

陈 了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5)

古代边塞诗词描绘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战争场景与边塞画面,典型而集中地再现了战争与边塞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特定区域,并张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在南宋,边塞词人通过对古代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接受与叙写,来直接表达自己对当时一些战争和边塞的强烈关注与现实思考,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多样接受,体现出“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阅历、才识品格、思想情感及敏锐的洞察力、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融于传统题材中,突破了人们先在的固有认识,赋予时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实现了传统题材当下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1]细细体味这些边塞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南宋词人在接受这些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用意与价值。

一、对圣主明君的企盼与勉励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国势整体不强,先后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西夏、金、元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且多数是以失败告终,尤其是靖康之难中,连象征国家政权的徽、钦二帝都被金人掳走,因此南宋词人在进行边塞词创作时,认为首先应在宋朝皇帝身上找突破,希望以历史上一些圣主明君的英勇事迹,来激励本朝皇帝去奋力抗击外敌,从而恢复中原,建立大一统的汉族政权。于是,一些词人在其边塞词创作中,去尽力歌颂历史上有著名功绩的圣主明君,从而表达自己的企盼与激励之心。这类边塞词中,值得注意的是李纲写下的一组共七首的词:《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水龙吟》(太宗临渭上)、《雨霖铃》(明皇幸西蜀)、《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喜迁莺》(真宗幸澶渊),特别选择了历史上的重要恢复战役,拣选一些君王对外族的征服战功,来期勉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对抗夷狄、中兴立业。其中有叙写勇猛善战、建立东汉政权的中兴明主光武帝的《水龙吟》(光武战昆阳)[2]:

汉家炎运中微,坐令闰位余分据。南阳自有,真人膺历,龙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豁达刘郎大度。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虎豹哀嗥,戈鋋委地,一时休去。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因当时正值南宋政权建立之初,高宗赵构也被金兵的追击吓得不断南逃,曾在高宗即位初就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李纲,提出抗金复国的上书,却遭到朝中议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非议。因此能诗善文的李纲在这首词作中,希望能以光武帝建立东汉、重新振兴汉朝的事迹来激励高宗,其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些相似:“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3]这种振兴汉室、“作中兴主”的前代君王被写进边塞词作中,是希望激励南宋当时的统治者振作精神,建立中兴功业。

随着南宋政权的逐步稳固,并偶有金国因内乱而有衰弱之势,大批南宋抗战人士期盼着大有作为的君王能一展神武,带领南宋将士平定异族战祸,恢复中原故土,如著名抗战词人陈亮曾写下词作《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

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拥貂蝉争出,千宫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想刀明似雪,纵横脱鞘,箭飞如雨,霹雳鸣弓。威憾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

此词虽为词人借史事勉励友人之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南宋爱国诸士对贤明君王的强烈期望。尤其是南宋中期,宋孝宗即位之初就锐意恢复,曾极力主张和积极准备北伐事宜,后虽战事受挫而无法实现愿望。但也给当时大批抗战爱国之士带来了无限希望与信心。于是,纷纷在词作中寄希望于中兴之主的英明统治:“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最终能实现恢复中原、国家一统的理想。

二、对抗敌名将的颂扬与吟咏

在宋代以前的一些涉外战争,出现了许多驰骋边疆、屡建战功的著名将领,因领导或组织一些重要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战果并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人们长久景仰和颂扬的楷模人物。当南宋朝廷与外族军队发生战争时,特别是战局不利,人们特别渴望能出现像历史上抗敌名将一样的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从而挽回颓势残局,彻底消除外患。同时也有因宋朝国势难振,从而借对抗敌名将的吟咏来抒发自己空怀报国壮志的落寞情怀。这些名将被宋代词人吟咏较多的有汉代抗击匈奴的将军李广。一方面,宋朝当时是深受北方异族的不停侵扰和残酷战争之害,这与汉代李广抗击北方匈奴的背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李广作战英勇,战绩突出,使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被称为“汉之飞将军”,唐代诗人曾写下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赞扬他,因此李广成为汉族人心目中的抗敌大英雄。此外,李广一生英勇善战,虽立下赫赫战功,但也曾被赋闲在家,虽一生为国拼杀,但有终生未能封侯的人生遗憾,并在最后也是以自杀一死来向命运抗争。于是,南宋词人或是歌颂他的英勇善战,或是吟咏他的落寞情怀,如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一首《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托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障轻寒。全词对李广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作了简略回顾,有对英勇善战传奇经历的概括:“射虎裂石”“汉开边”“功名万里”,也有落寞失意人生境况的描写:“落托封侯事”“谈笑过残年”“健者曾闲”。词人辛弃疾与李广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南宋朝廷中虽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满怀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也曾亲身上阵杀敌,但更多的是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落职赋闲,其统一国家的愿望终生未能实现。于是在词作中借李广一事吟咏怀抱,既有对李广英勇事迹的赞扬,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幸境遇的倾吐。

被写入词作中较多的还有曾主导淝水之战、击溃前秦大军的东晋名相谢安,当时面对北方前秦军队的大肆侵略,形势非常危急,“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4]。 谢安从容指挥着只有八万兵力的东晋军队,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并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政权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南宋词人叶梦得作《八声甘州》来详细回顾谢安这一辉煌的人生经历: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南宋朝廷有着与东晋大致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战争形势,这使得南宋文人很容易将当时朝廷中的主政者与东晋谢安联系起来,时而呼吁当政者能像谢安一样运筹帷幄,去取得抗战胜利的非凡战功:“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时而慨叹自己空有一腔报国壮志、却无法实现愿望的怀才不遇之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其志甚壮,其情甚悲。

三、对失意志士的同情与惋惜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一生怀有远大政治志向和杰出才能,但却在现实之中遭遇挫折和坎坷,并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之中内心不停地痛苦挣扎着,凄惨之境和失意之情让人感到十分同情与极度惋惜。当面对着宋朝国势衰颓的现实,人们的惋惜之情愈加深广,尤其南宋,似乎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国势不扬的阴影之下,失意之情和哀伤之感充斥于众多有志之士心中。于是,边塞词中频频出现一些历史失意之士,一生胸怀大志,忠君报国,却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击和肆意排挤,最后只能以死明志。如楚国著名的爱国文人屈原,《史记》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其一腔忠君报国之心却被楚怀王置之不顾,报国理想难以得到实现,极度忧愤之中,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成为千古以来忠君爱国之士的化身。南宋方岳曾作词《水调歌头》凭吊他:

明日又重午,搀借玉蒲香。劝金且尽杯酒,听我试平章。时事艰难甚矣,人物眇然如此,骚意满潇湘。醉问屈原子,烟水正微茫。 溯层峦,浮叠嶂,碧云乡。眼中犹有公在,吾意亦差强。胸次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要及黑头耳,霖雨趁梅黄。

词人借过端午佳节纪念屈大夫,对“时事艰难”的历史背景颇发感慨,其中既有屈原所身处楚国黑暗时局的影子,又有词人自己所在南宋后期腐朽政局的暗示。当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骚意满潇湘”的历史功绩时,词人又对 “吾意亦差强” 的自己进行尽情抒写,“胸次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忠君报国之心与怀才不遇之情,尽展无遗。

还有西汉文士贾谊,虽学识渊博、年少有为,但还是遭到佞臣权贵谗毁,“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多次忠心向皇帝上疏谏言却不被采纳,“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6]最后只得郁郁而终。南宋宗室赵希蓬曾作词《满江红》哀叹之: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子细计安危,渊然识。 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匹。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词中充满了对忠君爱国而怀才不遇的贾谊以极大同情与赞扬:“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子细计安危,渊然识。”又对自己所处南宋后期的黑暗政局进行无情抨击:“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同时,词人将自己比作“空横臂”的螳螂、“不展翼“的雄鹰,抒发了空有报国志向而不遇的惋惜之情。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宋代词人同情的对象,而且很易联系到自己同样失意的人生遭遇和坎坷经历,由人及己、以古讽今,直接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统治者妥协求和、排斥打击主战派的强烈不满,词作也极具现实意义。

四、对异域汉人的感慨与咏叹

在一些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中,一些汉族人物曾经身处异族的残酷统治之下,或是亲身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况,其身心无疑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是遭受到非人的对待与摧残,这为后代的诗词创作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素材和情感源泉,一些文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个人思考和种种复杂情感。当身处国势衰微的宋代,原本历史上属于汉族统治的大片领土,却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这让当时的文人们更易想起历史上那些曾经身处异族统治但一心情系故土的历史人物,并在词作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伤情怀及情感共鸣。如汉武帝时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在北方长达十九年的苏武,虽受到匈奴单于的威逼诱降和百般摧残,却始终未动摇对汉朝的忠心:“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苏)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苏)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7]最终苏武克服重重困难,被汉朝派人迎回自己的国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尽忠守节之士。同样是节义之士的南宋丞相文天祥,虽兵败被俘,面对元人高官厚禄的劝降而宁死不屈:“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8]后来也是从容就义,并在被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诗篇,其中有一首《念奴娇》:

琮琤何处,响空蒙、却似鸣榔声沸。望里平江横雪岭,驾断虹梁渔市。 若有神驱,如遵帝遣,瞬息层峦峙。南阳龙奋,滹沱凝合犹此。 遥想苏武穷边,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铁骑衔枚还疾走,瑟瑟风摇旗帜。 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羁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词人身处元人的囚牢之中,面对“平江横雪岭”的自然环境,联想到曾身处“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穷边”守节十九年的汉代苏武,同样是“云凝地裂,四野悲笳”的异域背景,这似乎给词人带来了坚守忠义的无穷力量和信心。最终文天祥也确实成就了如心目中的榜样人物——苏武一样的节义之士。

还有东汉末年著名才女蔡文姬,曾被匈奴掳掠到异域北邦:“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9]蔡文姬饱尝了十二年他乡异俗的外族生活,虽一心想念故土,但在能够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时却要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十分悲伤。于是留下了诗歌史上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让后人产生了许多感慨和咏叹。在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时,大量宫人后妃被蒙古军队掳至北方,终其一生都难以回归故土,当时有个宫廷琴师汪元量在大都囚禁十余年后乞黄冠南归,得返家乡,众宫人曾作词送之,有《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还词》十多首,其中有一首吴淑真的《霜天晓角》:

塞门挂月。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 愁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

同样是饱含国破家亡、身落敌境的辛酸,词人想到自己年华渐老、归家无望,听着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曲》,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悲、离家之恨:“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由人及己,不禁悲从中来,哀伤无已:“愁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词人借这些异域汉人的历史典故来直陈异域凄凉之苦,并表达出对当时遭受异族统治的哀痛与悲伤。

南朝刘勰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征今。”[10]诗词以历史史实为感情生发的基点,历史史实依靠诗词完成主题的深化与升华,使历史经典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细细品味这些在南宋独特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边塞词作,不仅可以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意味和民族意识,更能强烈体会到当时南宋文人士大夫的现实精神与理性思考。同时,这种强烈的现实性又给这些边塞词作增添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或许这也是这些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猜你喜欢
边塞词作词人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边塞饮酒记
林逋梅妻鹤子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词人的风骨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