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

2021-11-29 15:52贾宏汝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心理健康身体

贾宏汝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工作、学习、交通、娱乐 等方面相关的身体活动不断减少,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难以估量。根据流行病学模式转变的观点,肥胖与身体活动不足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时代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1]。例如,当代大学生将较多的余暇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身体素质存在明显的早衰现象,即“20 岁现象”[3]。于是,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的发展来说,均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的身体活动观念、养成规律的身体活动行为习惯,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构建的同时,其心理健康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其专业知识外化为行动,以自己的工作等来为社会服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认识到了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普及,以积极应对与消解社会冲突中面临的身体危机。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健康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提升大学生科学运动与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4]。

一、健康的定义与表现

健康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传统的健康观是“没有疾病”,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的健康思维。对于多维健康观的出现,也引起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化论也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与社会进化的产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解剖过的人,而非身、心、道德、社会适应完整的人[5]。1984,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对于任何生物体,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一种动态平衡,疾病则是生命存在的异常状态。

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特征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作为社会中的人,其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为了更好地在社会生存,其一生都要不断地对自己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心理健康对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心理状态无法得到有效调整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定的矛盾冲突,并且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于自身发展及社会都是不利的。

(二)心理健康会对生理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医学研究中,一些临床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状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状态持续较久的人容易产生一些与脾脏、肾脏相关的疾病,对于身体健康是一种较大的破坏。

(三)心理健康与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社会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成功人士除了具备技术和专业优势外,更多的需要一个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实现。个人的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保障,为其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体育锻炼是一项成本较低的活动,但是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积极的促进效果。

(一)体育训练能够缓解疲劳,提高效率

在高校扩招以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仍然不小,考取各种证书是大学生活中一大重要内容,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不能化解这些心理包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除了与同学和教师倾诉以外,体育训练是有效排除心理负担的方法,当个体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专注力提升非常明显,这有利于个体暂时忘记现有困境,全身心投入训练当中,需要强调的是,体育训练对于临近考验或者找工作的学生群体更加有效,越是高度紧张的时候,身体和心理越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效率降低,如果此时仍然苦苦坚持,容易导致失控,所以,需要通过体育训练来调节情绪,比如:通过拳击或者跑步,大量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让人的心境平静下来[6]。

(二)体育训练能够改善并提高人际关系

大学生涯体育运动一直是同学间加强联系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往往也会采用体育竞技的方式进行。相关社交理论认为,和谐顺畅的体育训练在提高相互关系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向健康心理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体育训练的宗旨在于强化团队意识,而团队正是由不同人际关系构成的,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果有个体心理状态不理想,甚至心理不健康,是无法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即便是参与到体育训练,其效果也非常差。体育训练涉及到的项目大多属于团队类型,通过不同维度进行分组,能够让学生短时间内接触不同类型的伙伴,并与之配合,即便在最初,由于陌生、胆怯甚至恐惧等心理原因,团队协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训练的深入开展,彼此之间开始消除恐惧,亲近感增强,良好的团队协作以及人际关系开始形成。

(三)体育训练能够激发大学生认知的潜力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为素质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巨大作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精尖人才,不单指的是技能人才,还是高潜力人才。大学生经过高中以及高考的磨砺,对认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的认识还不充分[7]。体育训练并非只是进行身体训练,对身体机能潜力的挖掘,而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具备对任何外来物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这种对应变能力的认知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之一,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性等多重因素共同完成。

(四)体育训练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未来进入职场,步入社会最终会面临的。当然体育训练中的竞争并非是指去争夺,而是一种竞技体育精神,无论哪个项目,体育的核心在于竞技,在于争夺冠军与荣誉,但与此同时,体育还代表这个团队,代表着更高、更高、更强。要成为强者,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而进行的,每一位冠军的诞生并非偶然,冠军是泪水和汗水的结合体,没有超越常人的训练强度和科学训练方法,是无法成功的。另外,竞争并非是指排他性,仍然体现出了团队协作,比如:在NBA 赛事,一支球队有超级巨星也有替补球员,这是一支球队的完整配置,不能因为有了超级球星就可以认为替补球员就是可有可无,团队的成功是所有参与者通过的努力,缺一不可。

四、建议与结论

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在高校教学设计中,便要从多方面出发来完善体育教学,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从教师角度讲,大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培养的意识

在高校教学中,除了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其他的一些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对体育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更好地认识体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在体育教学中,完善其教学 内容,并注重学生情绪的引导,有利于体育锻炼作用的实现[8]。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在 体育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使其在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或者心理困扰时,及时寻求帮助或者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进行排解,使自己处于一种较好的心理状态[9]。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来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减压方 法,使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三)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效果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可以使体育活动以丰富多彩 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状态、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实现一种自我的放松及心理状态的调整,获得心理上的健康[10]。

体育训练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阶段,虽然各大高校都明确了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在某些高校,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仍停留在身体锻炼方面,对体育训练的投入相对较少,严重影响整个课程质量。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力、人际关系、竞争和团队意识以及人格等几个方面,而这几点恰好是未来他们走向社会、进入职场所具备的,通过体育训练进行这几方面的提升,不仅顺应了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爱好,还能以此为基础对体育活动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丰富,力求全面锻炼学生能力[11]。所以,当前应围绕立德树人与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重点培育大学生身体素养,建立身体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实施开展高质量大学生运动与健康教育活动。最终,通过实施新时代大学生的运动与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身体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心理健康身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