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悉心”暖“随意”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2021-11-29 15:11丁长康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范某董某学业

丁长康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浙江 金华 321000)

一、案例简介

范某,男,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19 级学生,截止至2020 年9月范某的学业绩点仍为1.1,未达到获得学位证的最低绩点要求1.6。2020年10 月初范某父亲突然到校拜访,想要了解其在校的表现。辅导员丁老师根据其所了解的情况向范某父亲如实汇报:范某在校期间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上,并喜好看网红的直播,对于学习的事项较为“随意”。但据其班级同学反映,范某是个与人为善,特别好相处的人,与人交谈的态度也比较谦卑,平时也有一直按时上课,在班级表现良好,就是成绩一直落后于其他同学。其父在了解到这种状况后,向辅导员讲明了范某的成长经历及在家的表现。结合父亲所述其范某在校表现,可以发现范某的“随意”有如下表现:

(一)范某的专业选择“随意”

范某出生在一个家境较为优越的家庭,父母都是银行工作管理层,平时也严于家教,范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表现出一个好孩子的姿态。然而,范某成长过程中一直听从父母安排,毫无主见。范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毫无想法,仅因父母的一句“就填金融专业吧,以后也和我们一样去银行工作”,范某就在毫不顾及自己对金融和数学没有兴趣的实际情况下选定了这个专业,毫无计划性地来到上财浙院金融专业就读。

(二)父亲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随意”

范某父亲一直对其管教严格,教育方法较为“随意”,经常不顾及其尊严及真实感受。在校期间,范某父亲每天会不定时与其进行视频通话,要求范某没课的情况下必须接听接受“查岗”,有时会在同学在场的情况下接受检查。在知道范某经常玩游戏后,其父立即将其笔记本电脑没收,哪怕课程需要也不允许其再使用电脑。根据范某自述,父亲每次和老师谈完话回去后会立即对其进行拳打脚踢和辱骂。

(三)范某的应对行动“随意”

范某在接受老师多次的谈心谈话、批评教育以及父母的严格管理措施后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需要改变,也表示对于能否获取学位证是十分担忧的。然而,范某依然选择把大量精力放在手机游戏和直播上,学业上的事依然秉持着“随意”态度,对于老师给予的各种建议都无动于衷。

二、案例处理与分析

(一)以生为本:试误式得找寻“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

为了帮助范某改变现状,辅导员老师密切关注着范某及其家长需求。在了解到范某确实想改变现状但无法付诸行动时,基于其父亲也希望辅导员老师能为范某找一名优秀的学生进行朋辈辅导式的帮助,以期可以提高范某的专业成绩,挽救范某的学业。因此,辅导员老师找到一名党员志愿者进行学业困难的结对帮扶,也事先对党员进行沟通方便的培训指导。准备工作完成后,辅导员老师找范某进行交谈,再次讲明了他的学业现状及学校关于授予学位的相关规定。当再次问询其认识与规划时,范某的回答依然是“想改变但没想法、没计划,以后再说。”因此,丁老师把其父亲的请求和已找到的党员结对帮扶计划告知范某,以期范某可以答应这样的补习功课计划以提升学业。然而,范某却表现出极度反对的意向,说“宁愿退学也不要别人帮补”,也和辅导员老师保证以后自己会想办法慢慢提升,此计划遂作罢。然而,在此之后的一周内,范某在课余之际仍将大量时间花于手机游戏与看直播。

(二)密切关注:保持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的“高频”联系

由于此前的朋辈帮扶计划没有得到范某的接受,又鉴于范某的学业提升方便的行动力不足,辅导员老师在没有更好地解决方法前先采用的高频率得与家长及范某本人保持密切联系的方式。每天询问范某上课状态,学习收获并不断提醒其应该在课余时间去补习功课,也会不定时将范某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家长。范某在此期间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老师的督促,但从同学、老师和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范某的努力依然浮于表面,没有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

(三)尝试共情: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共议“特定”方式

11 月中旬,辅导员老师无意中发现范某经常在朋友圈与其团支书董某(女)进行密切互动。再翻阅班级群发现,凡是董某发的通知,范某也往往立马就进行回应,下课后也喜欢跟着董某一起走。通过间接了解后发现,范某从大一入学初就和董某关系甚好,董某即使偶尔因为学业指导范某不上进不认真,范某也不会生气。此外,他们虽是异性却常常以兄弟相称呼,但仅限于友情。辅导员老师继而想到范某会不会是碍于面子,觉得让同龄陌生人指导自己有损自尊,而董某在班级虽不是最优秀,但成绩也是十分优异,加之有好朋友的关系,可以说是董某是适合给范某提供帮助的人选。因此,辅导员老师便又尝试与范某进行了一次以其近况和人际关系为导引的谈心谈话,当引导范某谈到对同班董某的看法时,辅导员老师得到了范某对董某的充分肯定评价。继而辅导员老师便顺水推舟式地问其是否可以接受董某的帮助,不以家教身份,仅仅以同学关系要求他们结对学习,范某立马对此表示默许。至此,辅导员老师发现起初的帮扶措施未被接受确实是因为对范某的心理、自尊及情绪考虑不周,没有做到共情。此后,在辅导员老师的要求下,又作为好朋友,董某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叫上范某一起,上课也会和他坐一起。

(四)给予自由:向好态势出现的情况下给予“完全”信任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侧面了解后,辅导员老师发现范某在学习上承诺的努力已慢慢在好朋友董某的带领下付诸行动,每天花在手机游戏和直播上的时间已然越来越少。因此,在判断范某在学习上有着向好态势的发展,辅导员老师不在对其投入过多的关注,在对其进行了阶段性进步的充分鼓励后给予其信任。,时至今日,据同班同学反应,目前范某的学业已有很大进步,作业会按时提交,上课时也会积极投入,对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成绩点提升到1.6 的目标,范某表示信心充足。

三、案例反思

这则案例反映出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想法都如我们所想,他们的真实想法往往需要辅导员慢慢挖掘,而不能简单得分析他们的行为,。作为辅导员老师,当我们发现学生遇到了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尽力去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绝不允许自己“随意”应付处理。往往我们还期望着能看到一定的成效,认为那便是自己工作的成功。然而,我们往往也会因此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而缺乏了对他们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导致经常不能及时准确的分析出学生产生事务性问题的内因与外因。例如,范某虽然成绩较差及自制力较差的现状表明他需要家教,但他不能接受同学来给其家教的原因不是因为不爱学习,其实是因为找同龄陌生人来给其补习这种形式他接受不了,伤自尊,而换种方式比如和好友一起学习,他便可以欣然接受。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帮助时,我们可以多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思考:

(一)要积极关注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以及特点,其内在的潜能均不一致,辅导员在日常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应该积极观察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内在的真实想法,用合适的方式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

(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大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时,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因素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辅导员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合理设定谈话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进行谈话时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

辅导员在处理任何事件中,都要始终做好做好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的多方协调沟通工作。学生的在校表现尤其是不积极的发展表现是家长们不期望看到的。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很多大学生的负面表现是不能够被家长及时知晓的,倘若辅导员老师也有所隐瞒,不能向家长及时进行必要性地反馈继而共同商讨对策的话,那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工作一定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到位的。

(四)要与学生共情

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会将自身以及学校作为主体,经常站在自身以及学校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辅导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考虑问题,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信任,有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如此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辅导员,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辅导员老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方式,这是一个值得在积极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我觉得“悉心”总是能起到一定效果尤其对一些学困生,我们如果一味地按自己所想去采取盲目的监督和惩罚,可能部分学困生对于学习会变得更加随意。但倘若我们偶尔采取一下“退”姿态,悉心挖掘一下他们可以接受的建议和措施,看看他们是否有难言之隐或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当然,这样的想法实施起来不容易,但 “悉心”帮扶一定是一种不错的工作态度和思路。

猜你喜欢
范某董某学业
趁女子熟睡,前男友翻开其眼皮刷走15万多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电竞选手被勒索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耍酒疯”致他人死亡,怎么判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搀扶酒友致其受伤,需担责吗?
中介骗贷致4S店损失千万
儿女作证父亲出轨,母亲离婚获得赔偿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