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浅析

2021-11-29 15:52马岁祥蒋德楠薛梦琪黄晓兰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政治

马岁祥 蒋德楠 薛梦琪 黄晓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不针对某一行业也不针对某一方面,是对全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在人才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高校教职工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任务,改变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科学性、先进性、现代性的转变。本文在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建议。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风暴,催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等众多新兴技术呈现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携带大量个人信息的海量数据实现了不同群体和层级的自由流转和跨域存储,思政教育对象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微博、抖音、QQ 空间、论坛、知乎等在线平台的行为轨迹、思想碰撞和群体成长规律汇聚成巨量优质信息载体,衍生出了具备立体化覆盖强化面特征的广域思政教育。这种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如果能在跨域之间实现异源表达,则能够对教育客体未来行为实现精准监测,为思政教育主体进行思想干预、教育传承和思维强化赢得了充足时间。

一、大数据概念

全球最具权威的信息技术分析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 指出,大数据指具有超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兼具海量、多样、高速、价值等属性,又称“巨量资料”[1]。IDC 最新统计显示,预计2025 年中国将以48.6ZB 拥有全球最大数据圈[2]。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以万计的大数据涌现在人们的眼前,大数据技术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模式,适应新生代学生的学习模式,利用大数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技术时代中心的情况,紧跟时代趋势,搭上大数据技术的快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熊建生将思政教育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等三方面[4]。基础性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公民道德、传统精神等代表性主题,以此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基。主导性内容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思想、培养民族精神、坚定做到“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不断扩展,同时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通识教育等拓展性内容,逐步完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全场景下的数据化赋能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而教育主体“90 后”“00 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个性需求等方面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呈现新结构新趋势新特征。一是研究范围扩大,从研究传统的第一课堂,扩大到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相互补充与促进;从研究单纯的线下思政教育,转变为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二是研究角度增多,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多学科协同方法超越了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整合起来。“新文科与理科”的融合盛宴,进一步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结构。三是应用与研究价值加深。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再单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承,而更侧重于思政素养涵养及实践应用发掘[5]。树立大数据的观念顺应了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利用意识,进一步抓牢“立德树人”的根本,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不够

根据现有调查数据统计,高校现阶段大数据思政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仅有≤1/4 的高校建成较为完备的智慧校园体系,且仅有≤1/5 的高校具备大数据处理中心,总体建设程度较低,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需要[6]。各大高校OMO 教学模式仍在起步阶段,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使用频率低,课程设计合理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主体仍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凭“点对点”、“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获得与传递。面对个性化不足的教学模式与陈旧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角色很难得到充分体现[7]。高校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未能抓住互联网作为实践主体“数据的流动”的本质,未能有效发挥其跨界连接、优化创新、社会生态性等一系列的特征,导致教育主体传统、单一、扁平的局面。

(二)思政课网络资源利用率偏低

据现有数据统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利用率远低于50%[6],且资源在第一、第二课堂的利用效果均不佳。主要原因有:一是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思政工作者仅对自上而下的课堂教育模式熟悉度高,对网络教学缺少经验,且年长思政工作者易对互联网教育抱有抵触心理;二是资源选择困难,过程繁琐冗杂。面对数据“爆发增长、海量聚集”的互联网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海量线上资源的筛选与配备,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运用,二者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三是平均课程资源与研究成果质量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大量预先录制的现有课件教学质量低,未能真正抓住市场与主体需求。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多呈现浅层研究大量重复的情况,内容多数相近且深入探讨研究不足。据同一数据统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资源利用率仅约为60%。整体综合资源利用不足必然导致思政课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下,各高校对线上、下教育资源的改革与建设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三)数据整合解析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数字化生存”状态的意识反映,大数据思维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认识方式更新、实践探索、理念创新等新的要求。盛行于各大高校的智慧终端诸如智慧校园、易班工作站、今日校园等承载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而思政工作者不得不面临数据筛选、整合及解析等相关问题。目前,尚未发现单一系统在“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教育类信息数据进行高效、全面的整合方面脱颖而出。思政教育数据整合面对建设水平不齐、标准不一、技术种类不同,导致无法“化多为一”;信息共享沟通少、程度低,各部门间一味追求信息化而造成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各种后台数据分割成信息孤岛,导致大量有效数据在各部门间高速空转。以上一系列问题阻碍了高校从数据中创造最大化价值。因此,整合应用数据,统一信息规范,优化数据处理中心是当前高校提升数据整合能力并实现大数据化转向的必经之路。

五、大数据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

大数据时代新型教育形态下,面对无限教室、无线资源、无线流通的世界,大数据教育观念和体系应当做到“通”的基本要求。思政工作者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跟紧时代,用长远的目光看待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全方位了解学生个人学习动态与实时成绩,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相对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终身化的需求直接倒逼教学改革,针对思政工作者的模式转型与发展理念转向成为当下转变教育观念的必然选择。一是模式转型,即由集中培训转变为思政自主修习与研讨,培养自主性发展意识;二是思政工作者发展理念转向,即将着重方向由技能培训转变为培养信息发展能力、信息意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二者共进,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现状的改变,更好地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

(二)强化思政队伍建设

就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情况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团队急缺拥有大数据知识背景的综合性人才。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各大高校具备顺应时代的人才培养意识,在思政队伍中开展统计学、信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培训。利用专业知识对大学生浏览信息导向进行数据分析,将学生关心讨论的热点话题带到课堂上,通过兴趣教育对学生思想正确引导;利用线上网络公开课资源作为第二课堂内容,符合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普遍出现的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生动、立体化的现代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高效、多样、互动、实时的特点,通过微信、QQ、微博、抖音等广泛普及的社交平台,积极与学生沟通,热心为学生答疑解难,全面、精准地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了解学生的消费取向与经济状况,更好地开展贫困生补助工作。在深层挖掘思政工作规律的过程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能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完善大数据评价与反馈制度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在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工作者传统经验式的方法已然不足以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借助互联网完成教学反馈评价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互联网平台突破师生间固有的沟通屏障,不放过每一次获取大学生对思政课意见与建议的机会,在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从更多层面上获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利信息。同时,数据收集系统也需要将评价信息如实反馈给评价对象,让教育工作者们充分了解到教学现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科学地改进教学方式,谋划思政学科发展。

(四)构建数据共享流转平台

秉持“科学性、整体性、高效性、和谐性”原则,依托网络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两腿走、校内校外“两头推”,动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思政教育,借助现代技术聚合采集、整理开发和有效发布高质量思政教育素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融合,将海量教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方式贯穿植入于思政教育全过程。

(五)依托大数据完善评价反馈体系

大数据的到来,教师要同学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依据传统的家庭询问方式,是依据互联网的新方式了解学生动态,思想状态,例如QQ、微博、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和贴吧论坛等方式,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探讨交流学习进度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建议,从而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的创新,推动这门课程的发展,扩大影响力。

结束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探索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仍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浅析如何成为一名党校教育工作者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