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会计准则探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2021-11-29 15:52田晓明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会计准则核算财务

田晓明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6400)

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者,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逐渐由单纯的社会公益性组织转化为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的国家机构,其市场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行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资金、资产及负债等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都发生了全面调整,因市场经济条件复杂多变、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很有可能在经营发展及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陷入支付、道德、核算、管理等多元化财务风险之中。为此,如何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新会计准则实行下事业单位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

(一)违规支出风险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针对事业单位支出行为新增了两条规定,其一为加大支出绩效管理力度,保证资金的有效性;其二为加强对各类支出原始票据平整的管理,保证支出程序的规范性与合法性。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更加精细与规范,并且着重强调支出绩效,即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回报收益。事业单位在开展支出管理时,可能因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保证支出资金的合理使用,或支出绩效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不仅会加大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量、降低财务相关工作效率,而且容易造成财务舞弊等不良现象,进而诱发事业单位违规支出风险[1]。

(二)人员道德风险

新会计准则全面实行背景下,事业单位收支管理、资金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发生了全面的调整,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薄弱,未能全面掌握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工作的新要求与新规定,尚未结合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与管理体制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方法,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与可靠性;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不强,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窃取资金等不良行为,导致事业单位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综合来看,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面临的人员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因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职业道德水平偏低导致事业单位承受经济损失或难以抓住发展机遇的可能性。

(三)财务核算风险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实行“双基础”,即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按照新会计准则相关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新会计准则内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与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且对无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的会计确认进行了新的规定。如果财务人员沿用传统的会计科目、会计确认方法,对部分经济事项的核算没有按照相关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或在成本费用核算中没有划分好会计期间,将会导致财务报表及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情况,再加上内部监管不善,外部监管机构难以获取真实信息,极有可能诱发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风险。

(四)财务管理风险

新会计准则实行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预算控制为核心,囊括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反馈、预算监督、预算对比分析的全面化与全流程管理。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已经实行十余年,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善自身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制度,但受到体制机制、社会属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依然存在相关制度执行能力不足、约束力较低等痛点,因财务管理漏洞、财务管理水平低等,可能导致事业单位陷入多元化的财务管理风险之中。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征,即广泛存在于财务工作各个环节之中,不因主观意志发生转移,只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便会因各类因素诱发财务风险。虽然财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规范、科学的控制程序、方法等降低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发展的负面影响程度。新会计准则实行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当前存在四大问题:其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事业单位收入以财政拨款为主,虽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资金压力较小,因此对资金是否盈利、资金盈利水平等的关注程度较低,在风险识别与防范上容易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再加上财务观念较为滞后、风险责任意识较低,导致其难以及时发现财务风险[2]。其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缺乏层层落实的财务风险控制责任制,各部门及岗位人员协调性不足,难以在财务风险控制上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内部治理架构不科学,存在交叉、重叠岗位,当财务风险发生后很难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且会造成责任推诿现象。其三,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防范及控制体系不成熟,难以降低各类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其四,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执行流于形式且监督考核力度薄弱,难以形成强大的约束作用。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财务风险控制现存问题的分析,建议事业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财务风险控制、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

(一)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为提升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建议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指导力度,将财务风险控制纳入事业单位发展战略规划及中心工作体系内,通过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提升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同时,由单位财务分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及关键财务岗位人员共同学习、宣传新会计准则,一方面从中挖掘新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影响,提炼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资金、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规定、新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契合事业单位发展目标、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现状的新财务工作细则,不仅可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还能形成上率下行的财务风险控制氛围。

(二)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保障。为解决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建议根据新会计准则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首先,合理划分财务风险控制及管理岗位责任,形成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架构;其次,明确不同部门、岗位人员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角色、职能、权限及分工,督促全体人员参与到财务风险控制中,并依托事业单位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事件等,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财务信息流的高效率流通真正遏制并降低财务风险水平;最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内部审计反映财务工作及资金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化解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对财务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科学分级。高度信息化时代下,事业单位若想践行新会计准则、规避财务风险,便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基于大数据及相关算法,结合历史数据、财务风险案例等整合各类财务风险事件;其次,基于聚类分析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与财务风险事件之间的隐性关联,能够探明财务风险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识别各类财务风险事件的紧迫与影响程度;最后,选择排名前十的风险事件作为控制焦点,从财务管理层面探寻财务风险的解决对策,如针对违规支出风险应完善支出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集中支付系统等。当将风险事件影响程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后重复上述步骤再次选择排名前十的财务风险事件并予以解决,能够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刻处于良性循环之中[3]。

(四)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时,首先需要根据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特征与属性合理选择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固定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各部门提交预算并汇总整合完成后形成单位级、部门级与岗位级预算指标;其次,将预算目标层层分流并落实到个人,财务人员、预算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人员共同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相互交流并共享所获取的信息;再次,从多维度、多层面分析预算偏差,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预算考核,结合预算执行监督过程中收集到的绩效信息客观、公正、公开地对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奖惩激励措施以规范全体人员的资金收入、成本费用支出、固定资产使用及利润核算等行为,以此规避人员道德风险,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视域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表现为违规支出风险、人员道德风险、财务核算风险及财务管理风险。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现存问题,建议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猜你喜欢
会计准则核算财务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财务集中核算对现代企业的意义分析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海外工程项目的外账核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