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新浪潮”

2021-11-29 03:04邓乾维戴馨瑀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浪潮

邓乾维 戴馨瑀

摘 要:“新浪潮”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它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了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虽然现在“新浪潮”电影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其留下的美学思想仍然在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影响,那些“新浪潮”导演的思想精神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关键词:电影革命;电影创新;精神依托

“新浪潮”是世界电影史上三大美学运动之一,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1962年达到高潮,其中1958—1962年間,近二百位新导演拍出了他们第一部作品,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形成一个真正的“新的”电影浪潮。“新浪潮”主将特吕弗曾经轻描淡写地说:“‘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50余名新手统归一类。”由于“新浪潮”运动产生在二战审判时期,其和二战是密切相关的。“新浪潮”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对二战反思和对社会的怀疑。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新”就体现在颠覆传统、解构现代。

一、“新浪潮”的导演

(一)埃里克·侯麦

埃里克·侯麦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法国电影导演,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1959年,他以影片《狮子宫》真正开始了导演生涯。1967年,他以影片《女收藏家》重新露面,并以这部片子为首,悄无声息地开始拍摄一系列的“道德故事”。这些“道德故事”主要对道德问题进行讲解,以慢节奏、不活泼,甚至有点啰嗦的方式来叙事,极具埃里克·侯麦自己的风格,受到了许多观众的欣赏和赞扬。

(二)热拉尔·布兰

热拉尔·布兰所拍摄的影片主要反映关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问题,风格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有时甚至过于朴实。他的影片《朋友们》《鹈鹕》《人群中的一个孩子》表现的是父爱与母爱或者子女对父母之爱,拍摄手法简单又动人。

(三)吕克·穆莱

《布里特和吉利吉特》《女走私犯》《“小山羊皮”比利的一个冒险》等都是他的作品。虽然这些影片接近业余爱好者拍摄的影片,但仍旧十分讨人喜欢。

(四)阿伦·雷乃

雷乃是第一部与“新浪潮”运动所有准则大唱反调的“伟大”影片、战后讨论最热烈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导演。其典范之作《广岛之恋》突破了线性的叙事和时空,在战争与爱情、日本与法国、现在与过去的声音、画面的混杂之间穿越,并拼贴了许多纪录片画面,以大量人物的局部特写镜头,迫近地传达出人物内心躁动的情感,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

(五)弗朗索瓦·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以他为代表的电影手册派对电影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他的电影作品《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电影理论,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典型代表。电影中的儿童以单纯、果敢和无邪来抵抗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不负责,安托万的悲凉童年与迷茫无措正是导演特吕弗童年心境的写照。

二、应运而生的革命

自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后,电影革命似乎就不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影响至欧洲、美国、英国等地,在全世界都引起了电影运动的连锁效应,不断推陈出新。电影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可能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人们传输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方式。而当时的群众也急需一个精神支柱,来带领着他们走出当时的情况。由此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年轻导演,他们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引起了许多当时群众的共鸣,并且作为时代的精神指引,他们的电影十分具有引人深思的意义。

就大环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更是思想上的。战后,法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不断,人们不知所措,充满迷茫,精神思想极度虚空。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精神依托的需求越来越大,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以一种新文化来打破常规的领导思想,“新浪潮”运动应运而生。

“新浪潮”运动兴起的原因与电影本身也有关系。“品质的传统”使得法国的电影陈旧俗套、矫揉造作、缺乏新意,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准确地体现出群众内在的真实想法。此时,法国的社会的不安与动荡迫使民众急于从精神世界中找到依托。除了人们需要精神食粮之外,法国进行电影的改革原因还在于法国政府对新导演实施的奖励基金计划。在1957年电视的竞争下,电影的观影率不断下降,电影行业出现很大危机,而新导演制片的低成本和快速度成为了解决危机的转机。因此,为了促进电影行业的复苏,法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对新导演的奖励扶持制度。政府的扶持制度再加上当时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使得“新浪潮”电影实现了飞速崛起。“新浪潮”运动的兴起,为法国电影业几十多年的繁荣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在支持着“新浪潮”电影的崛起。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电影的设备与仪器也在不断进步,使得拍摄更方便,拍摄出的电影质量更好。这些多种因素碰撞在一起,产生了的巨大“浪潮”,造就了法国电影的巅峰。

另外,《电影手册》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也具有重要意义。该杂志倡导战后法国的年轻电影从业者,创作真正朴实无华、能客观反映真实世界的电影作品。高度强调导演对电影的灵魂性作用。同时,该杂志以编辑部为中心,集结了一批青年影评家,以大力推行“作家电影”。这些青年影评家许多都成为日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扛旗人物,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电影手册》的权威性是有目共睹的,它大致分为三个专栏,每一栏都对电影以及相关导演进行了客观评价。其中“导演分析”一栏可以说是对导演艺术成就的赞赏,能够进入这个专题的都是获得了一定的电影艺术成就,并对电影艺术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导演。

法国“新浪潮”运动所倡导的电影改革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电影改革的地方,就在于其改革是先在书面进行的。通过将理论写于书纸之上,表达自己对在电影美学相关概念的独特想法。这一电影运动的起点是由安德烈·巴赞创立的杂志《电影手册》掀起的一系列理论风暴,他提出了电影本体论、电影写实主义理论和长镜头理论,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巴赞逝世于“新浪潮”电影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被很多“新浪潮”导演视为“精神之父”。“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应运而生的,多因素都可能推动一场革命的产生。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所处的时代,平静之下皆是暗涌,而电影作为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毅然决然地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

三、电影的改革,不再传统

“新浪潮”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的“品质传统”,要求人们用新的方法和观点看待电影。其不再要求电影有着完整的叙述,而是采用断断续续的描述方式,将生活中的烦琐小事续接起来,使得电影更加贴合实际。“新浪潮”不仅只对传统的电影品质进行了改革,也对电影的制作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往的电影往往会请有影响力的高票房的影星,在封闭的地方进行拍摄,人为地设置背景、装扮、人员等。但是“新浪潮”将这种传统直接推翻,不再使用这种花费巨大的拍摄方式,而是将成本降低,将拍摄的速度加快,由一个团队来进行整体合作,利用可移动的摄影机、便携式的装备来进行户外实时拍摄。

四、结语

“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电影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电影史上的一次转折。由此,确立了“艺术电影”在法国乃至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明确了电影最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表达;电影制作的重点是导演个性的显现。

参考文献:

[1]周微璐.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郭越.战后欧洲“新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多维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9-82.

[3]孙丹宁.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J].传播力研究,2019(11):63,65.

[4]祝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局限[J].当代电影,2020(1):111-115.

[5]谢强.法国新浪潮电影与新浪潮导演[J].当代电影,2020(1):116-120.

作者单位:

邓乾维,武昌理工学院。

戴馨瑀,湖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创作风格研究
后现代主义电影再认识
早秋运动新浪潮
侯麦与侯孝贤就新浪潮电影风格下的电影分析
从台湾新浪潮看台湾艺术电影的国际化
“新浪潮”电影的创导者
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探究
英国新浪潮电影中的“愤怒青年”形象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
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