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立体化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1-11-30 01:58王雅立黄萍萍黄思敏庞书勤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体化康复思政

王雅立,黄萍萍,黄思敏,庞书勤,葛 莉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其核心就是要立德树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实施,给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发展要求和方向。现阶段,“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影响,建设中还存在思政教学的显性化、平面化[2]、教学过程轻实质而重形式[3]、将“课程思政”定义为“课堂思政”[4]、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5]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以康复护理学课程建设为载体,根据课程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和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借鉴。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德育目标

康复护理目的是服务患者,尽量减少患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使其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因此本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的道德品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设立“四位一体”立体化目标,强调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本课程的道德品质目标是通过科学训练和护理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无疆、善德精术”的护理使命感和责任感;知识目标是通过康复护理基础理论及实践学习,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应用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能力目标是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临床功能障碍疾病具体问题的康复护理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目标是通过此立体化目标的实现,达到对学生的品德塑造、素质养成和主动创新人才特质的培养。

2 立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在康复护理课程内容、康复护理伦理准则、康复护理知识和康复护理技术模块,以隐形教育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使之成为立体化的有机整体。

2.1 将康复护理课程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当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健康观念的改变,我国巨大的慢性病和残疾人群体的康复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大,康复护理作用凸显。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家、政府相关政策报告的介绍,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引导学生从国家及世界的层面上理解康复护理的作用,可以很好地体现康复护理学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德育引导与智育输入”相交融的天然功能。

2.2 康复护理伦理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康复的伦理准则包括利他主义、平等、自由、正义、尊严、真理和谨慎[6];护理的价值在于促进健康及福祉、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以及减轻患病带来的痛苦[7],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向同行的。因此在课堂上,通过社会时事及案例的导入,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伤员康复护理”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患者康复护理”,将新冠疫情中我国护理人员与国外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意识和勇气担当等进行对比,从对患者尊严、权利、健康和幸福等道德责任承担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2.3 康复护理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康复护理基础知识融合现代和传统康复护理理念,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因此在课程知识的讲授中融合护理、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中医康复护理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通过知识点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讲解,将思政融入康复护理学教学中,比如在康复护理知识课程中介绍中医传统技术(艾灸、耳穴埋豆等)对于康复护理的促进作用,探讨比较中医康复护理的传统功法、精神情志调理、均衡饮食等独具特色的内容与现代康复护理的运动、心理、膳食干预之间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4 康复护理技术与职业的价值观相融合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8]。关爱患者是护理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康复护理常用临床技术包括体位转移、体位摆放、自我照顾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这些技术的掌握和正确使用有益于临床上常见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引发的功能障碍(如痉挛、认知功能障碍、二便功能障碍等)的康复。教学中通过由点到面的讲解,将技术的应用融合到提供安全及合乎标准的护理服务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标中;通过操作细节强化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动作轻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患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通过临床实践考试,强化学生技能,使学生能够坚守慎独精神,富有爱心,对工作一丝不苟,养成细心、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临床典型案例讨论、主题活动(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科学宣讲等)、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素养,使其意识到只有掌握好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提供适宜有效的康复护理服务,以此促进学生自主自发学习。

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

目前康复护理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作为课程教育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训课及课外实践较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拼凑感和碎片感,没有形成有机的立体结构[4]。散作满天星,聚成一团火,为此,课程组明确课程建设中不能每节课都要求思政元素融入或者用太多的理论术语,而要从情感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改变,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

3.1 基于线下的情景式教学建设课程建设注重“课堂”教学以及组织方式的立体化,通过概念讨论、基本理论应用、临床问题分析“三个层次”和课堂研讨、课外讨论、平时作业、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四个环节”,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强化“非正式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康复护理环境评估课上,采用情景式教学,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模拟指定患者,带上辅具,完成对学校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地方的康复护理环境的评估作业,并形成康复护理环境改造建议和方案,进行课堂汇报。新冠疫情期间,康复护理辅具设计课中,以“孝老爱亲”为主题,让学生以家中老人为照护对象进行康复护理评定,并为其设计合理的辅具,在网络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学生学有所获,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3.2 基于线上的沉浸式教学康复护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其具有涵盖知识点多、临床实践应用灵活等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过程,实训课程内容结合虚拟仿真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学生通过虚拟场景下的护患沟通场景,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护理人文关爱的重要性,培养了护理的仁爱精神。同时,课程组还充分利用课程前期已经建设完成康复护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的视频、课件、题库、资源库、讨论区等资源,补充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将德育树人的案例作为课程总结的升华(例如: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中,护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临床实施康复护理技术并取得广泛社会好评的实际案例),将作品的思想性与现实生活结合,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康复护理学科价值层面的思考。

3.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外体验式教学教学中构建“经典研读-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的教学途径,使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立体化。将基于临床问题的小组讨论与服务社会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通过价值引领下的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增强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并巩固专业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悟。通过进老人院、福利院的康复护理志愿者服务、进农村的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护理对象设计、实施适宜的康复护理技术,将实用便捷、易于推广应用的康复护理技术与方法带到基层。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QQ、微信、学习通等进行反馈,老师在线答疑解惑。在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本课程以老师指导、学生拍视频反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体位摆放、体位转移等康复护理技术应用于家中的老人或功能障碍患者,以实际行动服务家庭和社会,这一作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 强化动态过程评价的立体化评价

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需要突出教学过程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课程将考核的重点由单纯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向包括学生对于德育知识运用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运用程度也纳入考核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如在疼痛评估中加大考察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分数比重;在康复护理辅具理论课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请学生结合当前科技发展、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和家庭收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适宜的康复护理辅具设计。辅具设计的评价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邀请临床带教老师共同评价辅具的实用性,通过给定的临床病例,让学生模拟患者并展示辅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服务理念,提升同理心及责任心。课程组还深入研究提高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效果成绩比例的细节和可行性,如在课程开展的前、中、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请同学谈谈对于课程思政的感受,并在实施中加以改进完善。

5 讨 论

本课程是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因此,本研究在康复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方面作出示范,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通过总结前期教学经验,也在不断探讨和改进。

5.1 加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习近平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方向一致性最核心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同向同行建设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问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对课程资源的生搬硬套,未实现课程思想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内在统一,学生获得感较差的问题,课程组将在课程建设中通过继续拓展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校内外德育实践等形式,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比较、历史传承与时代责任的比较,形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优秀中国文化认同,以及对当代中国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认同。

5.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习近平指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9],这个讲话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中“管得多,放得少”“说教多,实践少”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组通过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教师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育人思考实际出发,师生充分互动,引导学生将康复护理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5.3 构建立体评价体系课程建设中虽然调整了原有的评价方式,但是形式还不够丰富,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还存在,没有完全发挥评价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教师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将构建由教师、学生、第三方多元化主体组成的课内课外、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探索在实训和理论考试中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效果成绩比例的细节和可行性。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反应(讨论区、答疑区、留言区等)或线下反应(课堂反应、智慧教室的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等)对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并在实施中加以改进完善。

6 小 结

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康复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方法决定质量,态度决定努力。今后将持续地进行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完善提高,以培养优秀的康复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立体化康复思政
宿迁市打造立体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