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30 02:51苏伦嘎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济林河套果品

张 飞,苏伦嘎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绿色产业发展中心,015000)

河套地区位于我国正北方、黄河至北的“几”字弯顶端,地处北纬40~43°,东经152~159°,占地2400亩,是国家气象局认证的黄金农业种植带,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昼夜温差大,黄河流经345千米,年引黄河水50亿米3,水土光热组合极佳,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国苹果梨之乡”的美誉。

1 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发展现状

1.1 栽培历史

苹果梨于1965年引入河套地区试验栽培,20世纪70年代通过引种试验,又筛选出锦丰和早酥2个品种。经过1968年和1970年2次大冻害考验,筛选出了最适合在河套地区栽培的果树品种,其中以苹果梨耐冻而闻名,形成了以苹果梨为主栽品种的梨树栽培格局。

1978年河套地区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苹果梨商品生产基地,1985年在全国优质水果评选会上名列梨类榜首,198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优质水果评比中夺冠,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1991年在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鉴定会上被评为“中国优质水果”,1996年临河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发展部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

1.2 发展现状

河套苹果梨果实外形似苹果,口感似鸭梨,俗称“中华丑梨”,果形扁圆,成熟的果实朝阳者均半红半绿,似苹果,故得名苹果梨。河套苹果梨具有产量高、果个大、着色好、汁液多、含糖量高、风味浓、病害轻、维生素C含量高等优点;苹果梨树体抗寒、抗旱、抗病,适宜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栽培生长,其生理习性非常适宜河套地区的气候,成为河套地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林果之一。

据统计,目前河套地区苹果梨栽培面积达3万亩,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部分乡镇;种植形式以散户为主,已挂果面积约为2.8万亩,年产鲜果3.5万吨,可实现商品转化率为75%,产品主要以原果销售为主。同时,为了追求产品利益最大化,有些地方正在积极推行高接换头,嫁接红南果梨等优良品种,以更好地增加品种,改进口味,创新品质,赢得市场。

2 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河套地区的苹果梨种植历史悠久,但多数梨园采用粗放经营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意识不强,先进增产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病虫危害、低温风害时有发生,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梨的品质和价格,制约了产业发展。

2.2 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河套地区苹果梨于9—10月集中上市,标准的气调贮藏库不足,梨产品多靠鲜销,鲜果贮藏量较少,且产地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尚未建立整体有序的营销组织,果品大都由自发的购销大户和外地客商采购运销,采购商在收获季压价收购,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2.3 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发展滞后

目前,河套地区还没有一家成型的梨产品精深加工开发企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苹果梨无法及时加工转化,又一时难以销售出去,不少果农的收益受到影响。

2.4 规模化程度较低

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土地产出较高,农户较为珍惜,故土地流转比率较低,耕地集中化程度不高,在现代林果业发展中缺乏规模化、机械化优势,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效应。

2.5 专业力量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大

河套地区经济林发展面积一直占比较小,旗县从事果树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难以发挥作用,大多转变为从事蔬菜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加工番茄、脱水蔬菜上,新品种、新技术更容易得到推广应用,也更容易做出成绩,故果树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技术推广应用不够,产业发展受限。

3 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

各级政府要树立地方特色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巴彦淖尔市经济林基地建设规划(2017—2021年)》《巴彦淖尔市关于加快经济林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对优先发展苹果梨产业的农户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技术上优先服务,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梨产业的积极性,推动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2 加强基础配套,提高农户收益

依托国家首批冷链骨干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果蔬仓储保鲜设施,并配套包装、加工、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有效延长苹果梨持续供货能力,形成反季节销售局面,实现优质优价,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加强链条延伸,提升产业效益

苹果梨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浓缩果汁、罐头、梨脯、梨膏等。因此,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的订单形式,通过对苹果梨进行深加工,促进果树生产产业化。同时,积极构建农村电商、“互联网+”等网络销售平台,应用现代营销手段打开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国际订单需要,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4 加强产业融合,强化农旅示范

围绕农旅结合,加大“河套梨花节”宣传力度,建设以苹果梨为主的高标准、高质量的果品经济林基地,以增强果农发展果品经济林的积极性,形成以庭院果品经济林为点、以通道果品经济林为线、以各地专业村组为面的果品经济林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打造精品观光采摘、农事休闲体验路线,如从临河区双河镇酒庄至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四组至杭锦后旗头道桥民建村沿线,打造一条以苹果梨为主的果品经济林带或庭院经济林集群,并对沿路果园实行开放式旅游,全线采摘,实现全域旅游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互生共赢”。

3.5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

依托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第一位的“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打造河套苹果梨品牌,做大做强河套地区苹果梨产业,让河套苹果梨搭乘“天赋河套”品牌航母,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6 加强技术支撑,发展矮化密植

矮化密植栽培是现代果树发展的方向,果树生产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果树栽培大多采用矮化密植的方式,矮化密植能使果树实现早果丰产、优质高效,且管理简单,是实现果树集约化栽培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河套地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是当地果树生产走上科技带动全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经济林河套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基于GEE和机器学习的河套灌区复杂种植结构识别
席亚娜作品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做强果品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夏令果品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