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征与防治

2021-11-30 03:18邓作书范泽富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晚疫病薯块侵染

邓作书,范泽富

(镇雄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镇雄 65720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镇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播种面积4.7万hm2以上,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是一种流行性强、毁灭性大的病害。近年来,随着镇雄县马铃薯生产中种薯的连续应用和连作种植模式普遍化,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也逐渐加重,成为该县马铃薯的重要病害。镇雄县大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218.6 d,年均降水量915.4 mm。5—6月镇雄县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天气潮湿、多雨多雾,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这为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常年发生面积1.3~2.67万hm2,造成鲜薯损失6~10万t,严重制约镇雄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笔者针对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供全县马铃薯产区农技部门及生产管理者参考。

1 马铃薯晚疫病致病原理

1.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

属于卵菌门(Oomycota)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该菌寄生专化性较强,一般在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在选择性培养基上也可生长[1]。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孢子囊,进行传播危害。孢子囊着生在孢囊梗上,孢囊梗有分枝,分枝从叶片气孔或薯块的皮孔、伤口伸出,其分枝膨大就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脱落后,顶端还可伸长,另生长孢子囊。孢子囊吸水后,其内容物分割成游动孢子,从顶端乳头状突起处释放出来,然后伸出芽管,由植株的任何绿色部位(特别是叶片背面)、薯块的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入侵寄主,亦可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靠近地面的薯块等。当温度不适宜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生出芽管完成侵染过程。马铃薯收获后,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

1.2 马铃薯晚疫病循环规律

镇雄县以大春马铃薯种植为主,种植节令多在2—3月,携带病原的种薯播种后,侵染较重的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个别受侵染的种薯能出土成苗,但茎上会形成条斑,条斑在潮湿环境下,表面产生孢子囊,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向周围部位或附近植株重复侵染,引发新的侵染继而逐渐蔓延扩散;到全田的植株普遍发病时,再经多次重复侵染,造成全田植株提早枯死;感病植株上的一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后入侵薯块,收获时地面上的活孢子也能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下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寄主芽期最易感病,后抗病力逐渐增强,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感病对产量影响最重,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2 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

2.1 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和马铃薯的生育阶段有密切的关系。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喜欢昼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0%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孢子囊的形成,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1-2]。湿度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起决定作用,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菌才能向空中伸出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更高的湿度,至少要达到95%~97%,才能大量形成。而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孢子囊很快就失去生活力,游动孢子的寿命更短[1]。镇雄县马铃薯基本是春播秋收,5—7月马铃薯正值花期,常年气温15.8~20.4℃,日照123.7~154.4 h,降雨92.4~178.6 mm,相对湿度80%以上,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如雨季来得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

2.2 与品种因素的关系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危害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强弱。总体来说,叶片平滑宽大、表面气孔数目多,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反之,叶片较小而表皮茸毛多,叶肉较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在感病品种产生的孢子囊数量多,发病时间早,蔓延传播快,易暴发成灾。

2.3 与栽培管理因素的关系

晚疫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因小环境湿度较大,发病较重;土壤瘠薄缺氧或黏重,植株长势较弱,有利于病害发生;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引起植株徒长,有利于发病;连作田块(与番茄等茄科作物轮作地块)比轮作田块发生重;旱地比水旱轮作稻田发病重。反之,选择适当密度、排水良好、增施钾肥等措施的应用,会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3 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建议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品种抗性受其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经多年种植,抗性可能会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导致晚疫病的流行发生。如:通常是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抗性较差,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抗性较好。青薯9号在镇雄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较差,云薯505在镇雄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较好。

3.2 选择无病种薯,减少菌源初侵染

3.2.1 选用无病种薯是减少初侵染源的有效方法之一

播种前,仔细筛选种薯,选择已过休眠期薯皮光滑细嫩、芽眼深浅一致健康无病、无破损、大小均匀一致、储藏良好、品种特征明显的薯块作为种薯。薯块受害发病初期产生小的褐色或带紫色的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呈干腐状。而在粘重多湿的土壤内,常有杂菌从病斑侵入繁殖,造成薯块软腐。在贮藏中的带病薯块,由于窖内温湿度的影响和杂菌的侵染,也可能转为干腐和湿腐。因此,薯块上有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凹陷斑,皮下薯肉变色的薯块一定不能用作种薯。

3.2.2 做好种薯消毒

推广使用完整的大小与鸡蛋差不多的薯块进行播种。如果无法避免需要切种,每切一刀,均需用高锰酸钾液对切种刀具进行消毒,以防止相互传染。

3.2.3 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新薯。在收贮的每一过程,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减少初侵染源。

3.3 加强田间管理,进行合理轮作

(1)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开花前后加强田间调查,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并摘除附近植株上的病叶,就地深埋,撒上石灰。

(2)适当增施钾肥,促进马铃薯生长。马铃薯是一种对钾素需求量相当大的作物,因此,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应该重视钾肥的施用,施用钾肥,能促进茎杆纤维素的发育,提高茎杆的支撑能力,增强作物抗病虫的能力,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会增强植株抗病力。

(3)根据镇雄县气候特点,选择适宜播种时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可以有效规避。

(4)不要在马铃薯晚疫病的常发区种植马铃薯,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特别要严禁与番茄连作。在推广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时,最好选择3年以上轮作的田块。

3.4 强化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预警

3.4.1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症状识别

晚疫病菌是一种相当严格的寄生菌,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和番茄等茄科作物[1]。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多在叶片、茎杆上,有的也在薯块上出现症状。镇雄县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常遇低温寡照,温度低于20℃的潮湿气候条件,马铃薯植株最初底部叶片容易发病,因为底部叶片的微环境更有利于病源侵染。病斑最先出现在与叶柄连接的复叶背面凹陷处(这个部位雨露较易积攒),为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没有整齐的界限。当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斑周围的边缘上呈现水渍状,出现一圈(有的出现断续圈)白色霉层,特别是叶片背面,可见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轮,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显著特征[2-4];少雨干燥时,病斑扩散较慢,甚至停止扩展,病部变褐变脆,病斑边缘亦不产生白霉;茎杆部位受害,最初呈现褐色条斑,粗细度稍凹陷。气候湿度较大时,表面上也可见白色霉层,但不及叶片上的明显。3.4.2 马铃薯晚疫病鉴别方法

要更准确的判断马铃薯晚疫病,可摘取带有病斑的叶子,把叶柄插在玻璃杯内的湿润细沙子里,用保鲜膜覆盖上,以保持湿润。经12~24 h后,病斑的边缘上出现白霉,即可初步判断为马铃薯晚疫病。可挑出少许白霉用显微镜观察,进行进一步确定[5]。3.4.3 预测发生时间

最早发病的植株为中心病株,当中心病株出现后,病害的蔓延速度,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力的强弱。温湿度适宜病害发展,种植易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0~15 d,就可以侵染到全田马铃薯植株。

3.5 化学防治

(1)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有明显防效。

(2)药剂喷施最好实行统防统治,病原菌传播途径相当一部分是风传,避免单家独户的喷药防治。

(3)当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防治一是可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兑水喷雾;二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兑水喷雾;三是用25%甲霜灵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四是用硫酸铜500 g加生石灰500 g加水50 kg兑成等量波尔多液喷雾,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猜你喜欢
晚疫病薯块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试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