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 创建60周年民族教育研究成果综述

2021-11-30 06:43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贵州民族

任 艳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状况,培养民族地区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总结、归纳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所) 建院60年来有关民族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介绍民族教育研究的具体现状并思考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一、民族教育历史发展研究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由于爱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制约、历史基础不同、语言文字存在差异等原因,贵州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在历史的发展中,贵州民族教育的地位由边缘逐渐走向主流,民族传统教育与国家主体教育不断融合走向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方向。民族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脱离民族性和传统性,因此要以全面实现民族教育的功能为发展民族教育的目的。刘砺、李平凡的《明清时期贵州回族教育述略》中讲述了贵州回族教育的发展状况,阐明贵州的回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部地区,其中以威宁县和兴仁县为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国民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发展教育的若干重大举措,贵州回族教育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回族子弟普遍受到了良好教育,其成功因素主要为历朝历代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师资扎实是回族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民族自觉是回族教育发展的有机载体、舍得投入是回族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宗教号召是回族教育发展的有力推手等方面。历史上,无论任何民族的教育成败都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1]。颜勇在《明清贵州苗族教育述论》中认为明清时期贵州苗族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发展极为缓慢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统治者对苗族人民政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剥削,使苗族人民社会生产力处于极不发达的境况,制约着苗族教育发展有关。但其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明清统治者所推行的以钳制苗族人民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贵州苗族地区教育政策,主要用于辅助其用武力控制苗族人民,而非真正帮助苗族人民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统治阶级在贵州苗族地区实施的教育政策,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贵州苗族的教育文化发展,反而造成了贵州苗族教育文化的落后,并分别阐明了明代和清代在贵州苗族地区的教育政策。总之,明清时期统治者在贵州苗族地区推行的教育政策,是以控制苗族人民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政策[2]。钱星在《抗战时期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特征》中认为,抗战时期,随着沦陷地大量文化名人、文化机构迁入贵州,客观上使得贵州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由于许多文化名人的流入及大量文化教育机构的迁入,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贵州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偏远、落后的贵州当时成为抗战后方,沦陷区广大文化人士、学校的内迁作为促动力量客观上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抗战时期的贵州文化属于整个抗战文化的组成部分,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唤醒民众,保家卫国,是当时贵州文化的主流。抗战时期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涉及面广泛,在文化方面包括音乐、戏剧、报刊等,在教育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触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抗战时期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是贵州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3]。

有关民族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应切合我国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框架要求而具备研究的可能性。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将会对构建“多元一体”的教育史观、激发教育史学科活力与促进学科学术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民族教育史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民族教育史研究的繁荣。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民族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在历史分期、功能与价值、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二、民族教育现状发展研究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并且还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中专学校,培养了大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各层次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高、中等教育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而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和平、稳定,国家给予了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从教育方面来看,为了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扶持。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陈国安的《从一个边远民族山区探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一文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工作的全局,是整个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教育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和前提,只有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把教育搞上去,才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才有可能尽快改变各方面的落后状况[4]。覃敏笑、石新荣在《贵州民族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民族教育是必须时时高度重视的问题。“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这一决定,确立了教育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成为我们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指导和根本保证[5]。梁芳敏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一文,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关注,因而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能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6]。李霞林的《试论我国民族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文,提出了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特有个性的观点。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的同时,也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民族教育发展方向如何,如何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相联结,如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是亟待探讨的问题[7]。

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少数民族在诸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全民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就有它的个性存在。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周真刚的《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指出,贵州作为多民族文化的聚集地,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改变贵州省经济落后现状,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这对贵州民族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8]。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虽然取得了可喜成就,如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完善,高等教育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少数民族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双语教学有效推进等。然而,由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基础的“先天不足”,尤其缺乏民族特色,加之教育经费与人力投入的滞后使教育均衡一体化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有鉴于此,作者提出了消解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举措[8]。其另一篇文章《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则认为发展教育是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根本大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但在新时期,由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自我发展能力弱、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差以及民族特色缺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可行性发展战略,如要加大投入、提高贵州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民族教育要从贵州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突出其办学特色等[9]。

三、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研究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决定西部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伍文义的《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民族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文认为,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各类人才,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才和教育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民族教育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使民族教育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10]。余海在《西部开发进程中的贵州民族教育》一文中指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该文分析了贵州民族教育所取得的实绩及其特征,认为发展民族教育本身是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开发民族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要为西部开发提供智力支持[11]。

民族教育研究与西部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为西部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以上论文从分析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性入手,强调人才教育是大开发的核心。同时作者提出了民族地区要树立系统的人才开发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社会环境、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建议。

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之于民族地区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传承。民族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是职教资源不足、办学能力不强和管理滞后。为此,增加资源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和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对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协调,是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民族职业教育必须符合本地区实际,坚持走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李平凡等人在《论乌蒙山区职业教育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中认为,云贵毗连乌蒙山区是我国西南著名的连片贫困民族杂散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确定乌蒙山区为重点扶贫开发地区。该区域人力资源丰富,但各民族人口素质低,人才问题成为制约脱贫开发的瓶颈,因此乌蒙山区开发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职业教育是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才能推进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多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反观职业教育中民族教育的不足与解决方法,可以寻找我国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2]。

目前,对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关注度不够高,多集中于民族文化传承下的课程建设、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学科教育构建等问题上。因此,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应以理论和实践为轴心,以分层抽样调查法为依据,结合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学科性教育、社会性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坚持文献研究与调查统计的紧密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向发展。

五、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的侧重点逐渐由对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转变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如今的民族教育,其使命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宣扬民族精神,保护民族历史。在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渗透与尊重是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智慧与知识结晶,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其可以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构成。在众多的文献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且对其传承的重视度也非常明确。在当前文化教育之下不难发现,课堂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化的传播性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耳濡目染之下,文化正逐渐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的素质与素养,将民族教育融入到传统教育之中,充分重视与保护民族文化,使民族教育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助力。伍文义《简论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对布依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布依族在与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能善于汲取内地和周边民族的先进文化,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丰富了本民族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民族素养。文章认为,探寻布依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脉络,总结经验,对于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13]。陆刚的《现代教育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阐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彝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文化变迁越来越激烈,变迁速度越来越快的状况,认为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彝族文化都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文章还就彝族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提出了看法。作者认为,彝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彝族人民在经济上有了长足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大量流失。要解决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应从教育入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民族儿童都在适龄阶段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学校里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政策作一定的改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通过实施双语教学、编写民族文化知识读本、增开民族文化课程等具体措施因地施策。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认识和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文化[14]。

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

双语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手段,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且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不但有利于促进本民族语言思维与汉语思维相互贯通,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分析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从而实现国家文化的统一和繁荣昌盛。推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在实行双语教学中,能够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姬安龙在《建国以来贵州民族语文的发展》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民族语文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 世纪50年代民族语言的调查和文字的创制及民族文字的试行工作的蓬勃开展;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限制,贵州民族语文研究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今后应该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走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与研究之路[15]。

七、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对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科研人员有关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于其中看到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在概念层面上对民族教育政策进行研究的较多,而对民族教育政策理论应用与实施等情况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对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发展以及民族教育群体影响等层面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大多停留于之前就已形成的传统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上,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其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历史文献追溯、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大多是描述性的,比较注重对历史和现状的解释分析,以经验的、定性的方法为主。其三是主要集中于对民族教育现象的表面描述分析,系统地结合社会学、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进行长时间、整体性、专一性研究的成果甚少。

目前我国有关民族教育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都较为全面。但是,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随之而来产生的变化及冲击,迫使民族教育研究必然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种形势下保持良好的积极研究态度,把握好民族教育研究的方向,使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能够健康积极地发展下去,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学术及实际操作的参考,将是对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考验及挑战。因此,学者们不能止步于现有的民族教育研究范围,要更多地关注民族教育的热点、难点,加强民族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应对过去在教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唯有保持不断向前的研究态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民族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反思性和行动性研究,探究与构建民族教育政策的内涵。在研究方面要具有前瞻性,重视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还应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开拓性研究,注重民族教育政策对民族教育自身的影响,进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看法与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民族教育研究还要重视中观和微观层面,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促进研究方法科学化、多元化,拓宽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综合利用历史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以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民族教育问题,做到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操作性成果,进而有效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水平。要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树立交叉学科意识,用综合性、全局性眼光审视民族教育问题,加大学科视域的融合,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理论上力求创新。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贵州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