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调元的情诗

2021-11-30 09:29邓江祁
关键词:情诗思念

邓江祁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 长沙 410016)

宁调元(1883—1913),字光甲,号仙霞、大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早年立志反清,先后加入华兴会和同盟会,并参与创建被誉为同盟会宣传部的南社,积极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活动,为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创建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积极参与筹划和发动“二次革命”,并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宁调元一生中酷爱写诗填词,其诗词想象丰富,夸张大胆,寓意深刻,充满情感,从而赢得“诵君诗句当离骚”[1]82的赞誉,并成为“南社的光荣和旗帜”[1]前言22。

对于宁调元的诗文创作,学界已有较多介绍和研究,但对其情诗,却鲜有论者进行专题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就这一课题作些论述,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 宁调元主张写情诗

1883年8月22日(清光绪癸未年七月二十日),宁调元诞生于湖南醴陵县之南的东富乡芷泉潘家塘(今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芷泉村潘家塘组)一个耕读之家。其父宁卫均虽为国学生,但不得志于时,积学未售,靠宗绶公留下的田产,在家过着耕读的生活,因而其对宁调元期望甚殷,自幼就教宁调元读书写字;待宁调元年纪稍长,又亲自口授《离骚》《庄子》。13岁时,宁调元始就外塾,受业于本县塾师刘师陶,学习写作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还初学为诗[1]338。

在刘师陶的指导下,宁调元广泛阅读前人的诗作,不久,“过目成诵”的宁调元就能够背诵和理解大量的唐诗了。这一点从他这一时期所作的集句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其《塞上曲集唐》:

塞上沙葱叶正齐(曹唐),杜鹃花发鹧鸪啼(韦庄)。欲知此后相思梦(柳宗元),都护行营太白西(岑参)。

身似浮云鬓似霜(白居易),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未收天子河源地(令狐楚),泣上龙堆望故乡(卢弼)。

江雨霏霏江草齐(韦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愁人一听头堪白(杜牧),故树荒凉路已迷(温庭筠)[1]25。

这首集句诗,诗句来自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杜牧、韦庄、岑参等唐代著名诗人,集合巧妙,浑然天成,表达了一种忧愁迷茫的心境,也说明宁调元学诗之勤。

中国古代诗歌中不乏言情诗,因此宁调元在学诗作诗过程中,也读情诗,并学写情诗。其集句诗《闺思集唐》,反映了家乡的妻子对远方从军亲人的思念:

春风昨夜到榆关(卢弼),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落日临川问音信(皇甫冉),人传郎在凤皇山(张潮)。

朝朝马策与刀环(柳淡),莲子花开不见还(张潮)。惟有寄书书未得(许浑),落云边月满西山(严武)。

白马嘶霜雁叫烟(鲍溶),何人倚剑白云天(李益)?自家夫婿无消息(施肩吾),从事东军已四年(李郢)。

朔风吹雪透刀瘢(卢弼),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别恨转深何处写(李端)? 朝朝应上望夫山(卢弼)[1]31。

除了集情诗外,宁调元少年时代创作的诗歌中,也不乏情诗的踪影。例如《闺怨》云:

郎去东山东,妾家淮水北。安得水怀山,阻郎行不得[1]31。

又如《月夜有怀次韵》云:

落落庭前竹,卓卓阶下桐。月明无远近,已觉流影同。夜久声俱寂,独倚小楼东。长天净如洗,银汉长烟空。临风一弄笛,清声绕关中。相思在何处,谁与诉离衷。玉漏有时尽,此心无时穷[1]7。

从上述所引宁调元的情诗来看,其感情之真挚,笔力之老到,典故之精熟,令人叹服,很难想像其是出自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手。

但宁调元学写情诗也遇到了麻烦。在渌江书院师从吴德襄期间,宁调元读了翰林院庶吉士、江西萍乡萧立炎(字景霞)《惆怅词》后,作《题萧景霞〈惆怅词〉》,其中多有情诗内容,如“频年处处种相思,采得东风第一枝。及尔飘零情太忍,向谁惆怅意如痴”,“情根才种向天津,薄醉心情一味新。解恨事成长恨事,寻春人作送春人”[1]29-30,等等。吴师见此诗后就不太高兴了,特以朱彝尊编《曝书亭集》“不删风怀诗,宁不食两庑豚肉”为例来“相勉”[1]368。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曾任职翰林院,入值南书房,并参与修撰《明史》。他曾创作《风怀二百韵》和《静志居琴趣》83首,抒写其与妻妹的爱情。其中《风怀二百韵》在当时遭到不少的非议。因此,他编《曝书亭集》时曾考虑将其删去,但最后还是决定不删而编入《曝书亭集》中,并为之以诗述志,其中有云:“渠宁不食两庑豚,不删风怀二百韵”,表示宁愿不当圣人之徒,不入祠庙受享,也不删《风怀》诗。对此,诗坛有人以为此举大逆不道,乾嘉诗人吴德旋就在其《杂著示及门诸子》一诗中教导其子弟云:

风怀诗载曝书亭,可是才多坏典型。郑卫言情非纪欲,一生枉自抱遗经!

清代时,甘肃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张晋在其《艳雪堂诗集》中也以道学口吻说:

曝书亭集浩无涯,学富才丰格律谐。到底不曾删绮语,教人指摘议风怀[2]。

因是之故,吴德襄也就以朱彝尊不删《风怀》之事提醒宁调元,其言下之意,就是反对宁调元写情诗,但宁调元却“未以为是”,并将此事笑告同窗好友傅尃:“要我删风怀诗,宁不食两庑豚肉。”后来,傅尃受宁调元之托,为其整理旧诗稿时,考虑吴德襄当时的态度,便将宁调元旧作中的情诗删去。对此,宁调元认为不妥,“复总其删去者,别为《闲情集》”,且“自叙有‘昔孔子删诗,不闻《郑》《卫》二风一笔勾也’之言”[1]368。

1907年,宁调元在长沙狱中忆及此事时,仍然认为自己当时对情诗的看法是正确的,并特作《论情诗》一文,为情诗正名:

《国风》三百篇,大抵皆言情之作。《古诗十九首》,无非写相思之字。《离骚》托意于美人,陶公发辞于旷世。古人曷尝讳言情哉?然而发夫情止夫义,此其所以愈本色愈真挚也。今人讳言情,其收束处,不知即其斫丧处也。夫自有天地以来,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而拓都,小而幺匿,何物无情乎?个人无情以支持之,则暴弃也;社会无情以团结之,则解散也;国家无情以纲维之,则灭亡也。此非其显著者耶?晋人云:“太上忘情,其次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亦可谓善言情矣![1]367-368

在此文中,宁调元追古溯源,认为《古诗十九首》和《离骚》“发夫情止夫义,此其所以愈本色愈真挚”,并把情与个人、社会、国家联系起来,足见情之重要、情之伟大。这说明,宁调元自学诗之日起就对情、情诗及其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宁调元在主张诗言志的同时,也主张诗言情,这就为他写情诗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所以,宁调元的诗歌创作中,有情诗的一席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宁调元情诗的主要内容

人生一世,要有爱人、亲人、友人,三者不可或缺;有爱人、亲人、友人,就有爱情、亲情、友情;追求甜蜜的爱情、温暖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就有情诗。因此,爱情、亲情、友情是宁调元情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一)爱情诗

在长沙狱中,宁调元视死如归,发愤读书,但有时也暗自弹泪。他深切思念爱人、亲人、友人,其中思念更多更深的是结发妻子阳璞。1901年,宁调元与阳璞结婚,先后生下一子一女。1902年,随着宁父的去世,宁调元家“卖田了债,家道益中落矣”[1]364。为了反清革命事业,宁调元长年奔波在外,家中抚养子女、照顾六旬母亲及八旬祖母的重担全部压在妻子阳璞的身上。一念及此,宁调元深感内疚、暗自弹泪。其《忆内》云:

记取当年出故关,相偎相依霎时间。行装一夜劳收束,禁却纤纤玉手寒[1]46。

诗人通过对妻子为自己整理行装情形的回忆,抒发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有“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句,将桃花比作佳人。狱中的宁调元眼望狱外的桃花,自然也想到了家中的妻子,于是以桃花起兴,借两阕《长相思》,倾诉对妻子的思念:

桃也红,面也红,旧日相看今梦中,愁多欢又匆。西山西,东墙东,塞雁河鱼消息通。相思可是同[1]150。

桃花妍,杏花妍,风景不殊人各天,匆匆过一年。思绵绵,恨绵绵,一夜烦纡数起眠。便梦也难圆[1]155。

宁调元倾诉与妻子相隔天涯的离别之苦的情诗还有很多,如《潇湘神》云:

欢断肠,侬断肠,海天人远月如霜。何限今生今后愿,肩儿相对影儿双[1]151。

又如《桃源忆故人》云:

两情苦苦相萦绕,看一轮明月皎。又三五疏星小,惆怅忘天晓。思量何处堪长老,化作双栖小鸟。寻个蓬莱仙岛,默向天神祷[1]168。

后一首中,诗人化用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诗句,表达相思之情深。

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借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从反面抒写离情,表达了强烈的团聚愿望。熟读杜诗的宁调元在其爱情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古别离》一诗就悬想妻子难以排遣的相思之苦。

明明夜月光,照我室南隅。忧伤不能寐,推枕起踌躇。郎今隔万里,妾身若有无。不悲道路远,所悲魂梦殊。何当复来归,愿言携手俱。及时不欢乐,岁暮徒感吁。

自冬徂兹复,别君几何时?一日如三秋,采葛欲言诗。渺渺双鲤鱼,遗书问归期。归期不可问,红豆子离离。忧来多采撷,泪下结成丝。今生尚莫卜,他生何所知?鱼当成比目,树为连理枝[1]57。

宁调元的另一首《忆内》诗则是从反面抒写与妻子的离情:

半生鸳梦老风波,消瘦容颜苦忆他。屈指近来一千日,同衾未得两旬多[1]87。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苏幕遮》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容华日减:

过清明,还谷雨,杨柳丝丝,化作愁千缕。依遍阑干天又暮。归梦悠悠,付与归鸿苦。 又莺啼,和燕语,试问阿谁,解道江南句。今日人仍当日处,只是韶光,暗暗偷将去[1]166。

《天仙子》写妻子对自己无时无刻的思念和爱情:

庭院深深长日闭,独立东风何限意。一场春梦几时闲,花满地,苔痕细,闲怨闲愁空省记。那更堪宵深雨坠,把一片芳心滴碎。苦侬消受此时情,人不寐,空流泪,孤影年年堪作对[1]166。

《忆少年》则以妻子的口吻表达对丈夫的担忧和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玉肌消瘦的情形:

怜他泪点,爱他心情,思他心事。霎时尽尝遍,一般般滋味。翠袖单衾俱是泪,通宵辗转不成寐。容光为谁减,问君能知未[1]175。

下面两首《长相思》更有意思。前一阕通过抒写自己不断写情诗的情形,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后一阕则悬想妻子在家中因思念自己而生病,日日盼望自己回家的情形。正写、反写两种手法同时运用,形成了一种与妻子对唱对诉相思之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魂成痴,梦成痴,寻到金微路不知。闲庭月上时。忧无涯,意无涯,写寄新词复旧词。秋鸿归去迟。

贫相思,病相思,日祝君归君未归,相思花满枝。柳如丝,鬓如丝,摇落秋风秋雨时。忧愁只自知[1]160。

(二)亲情诗

在沉沉牢狱、漫漫长夜,宁调元常常“夜阑起坐室如斗,梦里思亲涕满襟”[1]86,借诗句表达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宁调元的祖母杨氏此时已过古稀之年,自1880年祖父逝世后就一直与宁调元一家生活在一起,对孙子宁调元呵护有加。宁调元的母亲谭元娘贤慧能干,不仅伺奉婆婆,还要拉扯宁调元姐弟四人,忙里忙外,十分辛苦。狱中的宁调元对祖母和母亲思念不已,在《夜坐偶成》中写道:

祖母颓唐白发稠,春晖更未寸恩酬。盘涡堕落身无定,瘦却容颜总是愁[1]67。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白发苍苍的祖母及辛苦操劳的母亲的思念和因自己不能在老人身旁尽孝而感到惭愧的情感。

宁调元是家中唯一的男劳动力,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父亲逝世后,宁家家道中落,而宁调元又为革命常年奔波在外,因此他也常常担忧家中的亲人,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深感内疚:

莫论世变与家贫,辛苦高堂白发亲。多少世间遗憾事,为何偏萃一人身?[1]73

重阳节为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重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祖与敬老习俗。因此,每到这一天,宁调元的心又飞回家乡,思念起母亲和祖母。其《重九》诗曰:

故国黄花思渺然,老亲应尚倚门前。消磨壮志难为我,琴操拘幽又一年[1]68。

除夕是万家团圆、充满亲情温馨的日子,也是宁调元最思念家中亲人的时刻。1907年的除夕之日,被关在长沙狱中的宁调元屈指一算,从1901年到1907年的7个除夕,自己仅有1902年和1903年的除夕是在家中与亲人团圆的,其他5个除夕都奔波在外[1]364。因而在除夕之夜,宁调元遥望东南,唏嘘不已,含泪填了一首《柳梢青·除夕》,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一年容易,惟闻更鼓,梆声流替。五度除宵,家园客子,断肠各自。 二老料知何似?误一片,倚门心事。天若有情,念侬孤苦,也应回睇[1]165。

春节本是辞旧迎新、欢乐祥和的日子,但宁调元父亲也恰恰逝于1902年春节,春节因此对他来说又是特别难过的日子。自那以后,每到这一天,父亲口授《庄子》《离骚》、教他读书写字的情景总是浮现于眼前。他对父亲的怀念那么的深沉,却又因自己身在牢狱,不能到父亲坟前祭拜。《己酉元旦》一诗中充分表达了他这种忧伤的感情:

明夷遭际亦徒然,野鹤闲云共此天。万里江山空故国,一朝风物换新年。赭衣未减狂奴态,白石翻留长夜缘。今日伤心无限涕,又乖家祭到庭前[1]94。

如前所述,宁调元是宁家唯一的男劳动力,但由于奔走革命,常年在外,入狱后更是有家不能归。宁家一家老小,岳父阳凤梧、岳母陈氏常去照料。对于岳父母,宁调元不仅未尽女婿半子的义务,反还拖累了他们。对此,宁调元深感愧疚。他每每在狱中长久地注视着岳父、岳母的照片,借以表达深深的惭愧、思念、祝福和感激之情。《题岳母陈氏小照》云:

泰山之巅,其木参天。泰山之下,其水涟然。女萝附松,饮水思源。既甘且旨,云何能谖。

荪枝绕膝,子亦宜九。淑人之福,淑人之厚。忝列半子,何幸之有?我仰我瞻,我瞻我久[1]87。

在《浪淘沙·为岳丈阳凤梧先生题小照》中,除了对岳父充满感激、思念与祝福之情,宁调元还表达了自己从事国事的志愿,希望得到岳父的理解与支持:

沧海化桑田,沉醉苍天。算公丘壑老风烟,不必桃源寻往境,便抵神仙。国事付儿肩,猛着先鞭。陆沉倘起看他年,铸像若论功首在,也要巍然[1]158。

(三)友情诗

在反清革命斗争中,宁调元结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并与他们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宁调元创作的情诗中,就有大量反映这种战友之间情谊的诗词。

1906年10月2 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战友高旭(字天梅)与何昭(字亚希)在上海举行新式结婚仪式的日子。这一天,宁调元欣然参加他们的婚礼,并赋诗《祝天梅结婚》七绝四首,以示祝贺:

三山采药童男女,玉宇琼楼汗漫游。最好青鸾递消息,鹊桥佳会恰中秋。

维多利亚加弗尔,儿女英雄两有名。昨日环球新号外,于今英意结同盟。

胡风蔓衍大江南,血统模糊已不堪。但祝神仙新眷属,国民铸造百斯男。

不觅封侯觅自由,休疑亡国恋温柔。行看十万横磨剑,并辔中原杀国仇[1]119。

在这些革命化的贺婚诗中,宁调元衷心祝愿这一对新婚夫妇并肩驰骋于反清革命的疆场。对此,高旭深为感动,即步原韵和诗以答,以致两人往复唱和者三。二人的唱和洋溢着真挚的感情,反映了革命同志间相互鼓励、亲密无间的战斗友情。

每当战友奔赴新的反清革命战场,临别之际,宁调元总是以诗送别,为其壮行:

去国辞家远行迈,为君高唱渭城歌。江山纵有音尘隔,肝胆不教忧患磨。

风云变幻嗟何及,天下齐桓仗一匡。莫遇悬崖便撒手,须将顽铁炼成钢[1]53。

诗中,宁调元鼓励战友树立齐桓公澄清世乱、统一天下那样的雄心壮志,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反清革命斗争中百炼成钢,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长沙监狱期间,宁调元与一张姓同志同居一室,该同志入狱后一度“壮志销磨”,经宁调元反复开导,“获益良多”,遂赠诗宁调元以示感激:

幽居幸有德为邻,胜入洪炉鼓铸身。屈子忧从中国土,豫生愧煞二心人。巢倾幕燕悲同尽,影启杯蛇故未亲。松柏岁寒知节劲,共将热血染胡尘[1]406-407。

对于张同志的转变,宁调元非常高兴,又奉答一首,鼓励他砥励志节,分清敌友,革命到底:

以是因缘偶结邻,泰山鸿羽各安身。从知名节关千载,底事兴亡系个人。萁豆同根应共谅,豺狼异类总难亲。从今一事须珍重,宁化鹤猿不化尘[1]76。

宁调元身陷长沙牢狱期间,同志们非常关心,经常前来探望。对于他们的深情厚意,宁调元十分感动,临别之时,常以诗相赠。一次,醴陵老乡文斐、袁家普、潘昭等人前来探望时,宁调元即填词《虞美人》赠之,表达感激之情并互道珍重:

相逢不久分离又,桂子香时候。更无长物作人情,分半秋愁秋闷送君行。身世把浮萍看待,后约何当再。一天路远一天云,珍重夜眠添盖饭加餐![1]152

虽然身陷牢狱,但宁调元的心仍与同志们在一起,时常与他们诗歌唱和,交流信息,砥励志节。1908年5月,宁调元将其癸卯前之诗词编为《南音》《辟支庐诗稿》两册,并托人寄给上海的高旭。高旭读后,赞赏不已,即赋《浪淘沙·题太一〈辟支庐诗词集〉》三阕,以示赞扬和鼓励。其中一阕云:

君抱楚骚愁,湘水悠悠。高邱无女怨灵修。不怕蛟龙来攫取,吟向沧洲。一剑话从头,匹马燕幽。相期杀贼觅封侯。此手原来堪草檄,与子同仇[3]298。

对于高旭的鼓励,宁调元深为感激,即和三阕,其中一阕曰:

一腹贮千愁,长夜悠悠。自怜要妙美宜修。谣诼忽然来众女,泪洒芳洲。诗狱苦埋头,时俗昏幽。男儿不虏便为侯。铸得铁锥长尺五,愿子同仇[1]156。

诗中,宁调元表示不做满清奴隶、而要做国家主人的愿望,并以要完成张良“博浪锥”似的壮举与高旭共勉。

对于战友之间的互相唱和赠答、互相叮咛鼓励,宁调元倍加珍惜,认为:“良友千里,互相唱答,罔计工拙,亦一时韵事。”[1]213高旭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也感慨不已:“往年君(即宁调元——引者)系长沙狱,唱和情深两地痴。”[3]198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战友们的牺牲,宁调元每闻噩耗,悲痛欲绝,长歌当哭,吟成悼亡诗,尽情抒发战友情谊,并以烈士精神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哭杨卓林武士二十首》中四首七绝云:

乱世休教姓字扬,少年豪气薄苏张。萌芽一夜风吹尽,又少他年几栋梁。

壮气横吞五大洲,报韩曾运子房筹。为王为虏寻常事,且掷微躯荡国仇。

凄风苦雨夜淋漓,逝者如斯知恨谁?记得中秋去年夜,夜深犹索送行诗。

秋原磷火两三明,故国依稀梦寐萦。我尚驱胡心未死,祝君为厉返长城[1]125-126。

诗中,宁调元歌颂杨卓林像平定天下纷争的苏秦、张仪那样,具有澄清天下的雄才大略;像“报韩”的张良那样,胸怀推翻满清王朝、“横吞五大洲”的“壮气”;像高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那样,具有特立独行、仗剑行侠、“掷微躯荡国仇”的侠武“豪气”。诗歌尽情抒发了对烈土的崇敬和悲悼之情,表达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和坚定革命的信念。

《悼禹烈士二十首》中三首七绝云:

雄演光芒百丈扬,湘南民气一时张。昨朝凝望天心阁,觉有余音尚绕梁。

降魔手段漫思量, 愿力无边感上苍。今日群阴萃当道,一思往事益神伤。

牺牲个体若微尘,跳脱奴圈总是因。剩我南冠歌正气,更无隙地可逃秦[1]123-124。

诗中,宁调元深情忆述了禹之谟在长沙天心阁“雄演光芒百丈扬”的风采以及其与宁调元等人发起公葬陈、姚二烈士于岳麓山后“湖南民气一时张”的情景,高度赞扬了禹之谟为革命事业“牺牲个体”的勇敢精神,深切表达了对禹之谟“壮志不曾展一筹”却头颅付胡的哀惋,尽情抒发了前仆后继、“南冠歌正气”的豪情壮志。

《吊秋竞雄女侠十首》中二首七绝云:

巨浪三千东复东,眼中多少可怜虫。若论女界牺牲者,千古一人秋竞雄!

舍身革命苏菲亚,奇气吞胡花木兰。巾帼有君能雪耻,神州愧死百千男[1]127。

诗中,宁调元将秋瑾比作俄国女革命家苏菲亚、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形象描绘了一代女侠、女英雄、女革命家秋瑾的英豪气质和英雄形象,高度赞扬了“千古一人”秋瑾“奇气吞胡”的革命精神。

三 宁调元情诗的主要特色

由于对情、情诗及其价值正确的认识,宁调元的情诗风格独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时代主题。宁调元认识到“个人无情以支持之,则暴弃也;社会无情以团结之,则解散也;国家无情以纲维之,则灭亡也”[1]368,所以他的情诗就不仅有个人之情,更包含了社会之情和国家之情。这就决定了宁调元情诗创作的目的既不是为情而情,更不是抒发虚情、浮情。他笔下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虽然也饱含人间常有的感情,但又融入了社会之情和国家之情,充满对爱人、对亲人、对战友的爱和对国家的爱,从而使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显现其中。例如,在前述的爱情诗《忆内》中有“行装一夜劳收束,禁却纤纤玉手寒”之句,反映了为宁调元整理行装的妻子对宁调元所从事的反清革命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和为国家而牺牲儿女私情的精神,这就使宁调元的爱情诗超越了那种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爱情诗的窠臼。又如,在前述的亲情诗《为岳丈阳凤梧先生题小照》中有“国事付儿肩,猛着先鞭。陆沉倘起看他年,铸像若论功首在,也要巍然”之句,表示将来革命成功之后要为支持革命事业的岳丈请功,从而使其亲情诗具有广阔而深远的家国情怀。至于宁调元的友情诗,则更是传递战友们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关心、共同前行之媒介,始终洋溢着坚持反清革命的激情。高旭曾说:“太一词都是血泪结成。即以工拙论,亦不减姜斋(指王夫之,号姜斋——引者),况气概绝相似者耶!”[3]555这就是说,宁调元的情诗与他的革命诗一样,都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时代的风采,这也是宁调元情诗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二是多用词的体裁。《太一遗书》中《明夷词钞》收录了宁调元所作词共99首110余阕,全为宁调元1907年至1909年在长沙监狱期间所作,其中大多数为抒发对妻子、亲友、战友思念、怀念和关爱之情的情诗。除了追悼烈士和部分与战友们唱和的律诗之外,宁调元的情诗大多采用词的体裁来表现。宁调元的情诗之所以大多采用词的体裁,据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词是可以歌唱并和乐器配合的韵文,因而不像诗那么整齐单一,其句法长短参差,而文句长短的不同,又构成多种形式,因而其比诗的体裁更丰富;加之其用韵灵活,摇曳多姿,丰富多彩,因此比格律诗更适合表现时起时伏、时长时短、时急时缓的情感变化。所以,诗词界素有“词之为体,本以言情为尚”之说。

第二,词有不同的词牌名,有些词本来就是由表达相思离别、佳人闺怨等情感内容的曲词发展演变而来,且其牌名也因其表现的内容而取。如《长相思》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其他类似的还有《忆秦蛾》《桃源忆故人》《诉衷情》《相见欢》,等等。所以,用这些词牌名填词,名称与内容交相融合,能够使情意表现得更为委婉曲折、生动感人。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宁调元使用“情词”表现感情十分得心应手。他常以《长相思》《忆秦蛾》《桃源忆故人》《诉衷情》《相见欢》等词牌填写“情词”,并且在词牌格式的要求与词所要表现的内容的契合方面,处理得非常妥贴,给读者天然生成、自然流露之感。同时,宁调元创作“情词”,在使用上述词牌填词时,还常常不另拟标题,直接以词牌名为其标题,使其名称与其内容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宁调元的“情词”就更加具有感情丰富、表现细腻、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的特点。

三是艺术手法多样。宁调元的情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除了其内在的思想之外,也与他善于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传情达意大有关系。据笔者分析和归纳,宁调元的情诗表现手法具有如下特点:

(1)对面写起, 一石双鸟。在我国古典情诗中,有一种“从对面写起”的作法,就是自己在思念对方,却不说自己一方的思念,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着我。这种写法,比正面去抒写更加动人,可收“增数倍”的艺术效果。前述宁调元的爱情诗中就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其悬想虚拟分手后对方的相思情状,既写出了对方对诗人的灼灼思念,更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对方的一腔深情,从而收到一石双鸟之效。高旭就称道宁调元词“写感情处尤顿挫入神,令人低回欲绝矣”[3]563。宁调元爱情诗中“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应是令高旭感到“顿挫入神”“低回欲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用语自然,通俗易懂。宁调元的情诗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往往不加雕饰,追求自然无华,给人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之感。如前引之《长相思》(桃花妍,杏花妍)和《桃源忆故人》(两情苦苦相萦绕),用的都是常见字,又非常口语化,使人一见即懂,一读上口。所以,高旭评论宁调元的诗词“措辞选字,雅近自然”[3]563。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复杂艰深的。宁调元的情诗就善于以平淡无奇的字词表达深邃的情感,从而更令人“低回欲绝”。

(3)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宁调元才华横溢,感情细腻,因而作诗喜用“连章蝉联”方法。他时常一题数首,甚至数十首,如《秋兴》10首、《愿诗》40首、《至日诗》70首。同一主题反复吟咏,内涵深邃,底蕴隽永,能使诗意得以充分展现。宁调元的情诗也是如此。如悼杨卓林、禹之谟诗各20首,《秋夜怀人》30首。其“情词”也不例外,有的同一词牌反复吟咏,如《长相思》有3次,《桃源忆故人》有5次,《忆秦蛾》有4次。有的一词牌下多阕,如《长相思》(魂成痴,梦成痴)1题2阕,《忆秦蛾·伤别词》1题10阕,从而使其绵绵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曲折丰满、淋漓尽致、真切感人。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宁调元的情诗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客观景物来抒发和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如前述《长相思》(魂成痴,梦成痴)中,诗人借闲庭、明月、秋鸿、柳丝、秋风秋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季氛围,感秋与怀人两种情感相交融合,增强了情诗的感染力。又如《忆秦蛾·伤别词》“伤离别,西风卷地梧桐叶。梧桐叶,哀蛩啼露,孤鸿唳月”[1]179中借被西风卷起的梧桐叶、啼露的哀蛩、唳月的孤鸿等景物,使离别变得更加伤感。宁调元好友傅尃赞扬宁调元的诗 “极才力所驱使,喷薄而出”[4],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宁调元在诗中善于通过描写景物、营造氛围,从而使情感“喷薄而出”。

(5)用典精当,贴切自然。宁调元在情诗的创作中还注意吸收前人事迹或诗文中的词句来表情达意,从而收到含蓄委婉、典雅精炼、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前述宁调元和高旭的《浪淘沙》中之“铸得铁锥长尺五”和《哭杨卓林武士》中之“报韩曾运子房筹”,均典出《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与沧海公为韩国报仇而自带铁锤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的故事。宁调元在词中借此典故勉励自己和高旭彻底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又如,青鸾,亦作青鸟,典出《汉武故事》,说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使一青鸟至承华殿,然后西王母乃至。因而青鸾就成为传说中能替人传报信息的仙鸟。宁调元《祝天梅结婚》“最好青鸾递消息”一句,就用此典故隐喻高旭结婚的好消息。

(6)吸收新词,反映时代。宁调元立志砸碎旧世界,建设新国家,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因而其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引入反映新思想、新文化的新词语或名人的名字。这些新词在宁调元情诗中比比皆是。如前述《祝天梅结婚》中的“维多利亚”“加弗尔”“新号外”,《吊秋竞雄女侠十首》中的“共和主义”“卢梭”“苏菲亚”,《悼禹烈士》中的“牺牲个体”“奴圈”,《哭杨卓林武士》中的“五大洲”“自由神”,等等。这些新词语既为宁调元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词汇,也增强了宁调元情诗对时代主题的表现力。

概言之,宁调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同时,他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宁调元的情诗创作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情感醇厚,品位高尚,手法多样,独具特色,其不仅是宁调元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诗词宝库中的珍品,值得学界关注与重视。

猜你喜欢
情诗思念
爱的思念分不开
邮递思念的猫
思念
爱的剖白——浅析冉仲景诗集《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
情人情诗
情人情诗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一首情诗,唯美了相识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