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2021-11-30 10:05王志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发展和改革局
品牌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

文/王志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发展和改革局)

农业是我国的立足之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经济规模的提升,我国越发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可以较为有效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为此要采取措施将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但是,从现实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本文简要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希望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1]。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构成以及意义

(一)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来看,专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国家帮扶的项目。农业科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可以向农民宣传信息技术的便利,有利于农民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从而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

(二)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

从农业市场的角度来看,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可以将农业中的生产要素转化为信息化的数据,然后从网络中了解当前农业的销售渠道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2]。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根据当前的现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开展信息化,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发挥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开始形成的过程中,激发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活力和能动性,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而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资源落后,难以吸引资金,造成区域经济封闭,而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信息的流动,促进农村农业市场的快速发展[3]。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有完善的网络设施设备作为支持。但是,从现实情况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基层部门没有充足的资金,并不注重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应用。目前,所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通讯需求,并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应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运营机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但当前相关部门并未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未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科学的经济体系,发展规划与管理模式没有结合农业市场的发展形势,内部经济管理事务要求并不明确,管理流程混乱,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4]。

(三)生产信息较为分散

以往农民的土地比较分散,生产倾向个人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土地被大面积搁置,加之受农业生产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连年下降。此种发展背景下,国家指出实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集中种植农村土地,此时农民经营权流转至集体,更多社会资本开始建设农村投资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5]。但土地经营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依然执着于种植土地,部分企业由于没有统一经营模式,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这些均偏离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土地经营出现较多问题,导致农民更加不信任集体的决策,分散了生产信息,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

(四)基层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

对基层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发现,37%的农民文化教育程度只有小学,而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农民只有8%,较低的农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基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水平会影响农民获取农业知识和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传统的生产和养殖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产生较大差异,而基于工资水平的影响,我国只有10.5%的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将其发展方向定位于基层农村,导致乡镇级别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建设工作缺少技术人才支持,较低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需求,也让农业生产与输出较难与外部经济市场形成信息共鸣,造成基层农业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路径探究

(一)转变发展理念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应改变以往的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真正在农村地区发展统筹安排中纳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案。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做到因地制宜,创新应用。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工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均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功效。

(二)完善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明确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由制度层面完善改进。同时,还应全面深度各地区调查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问题鼓励当地建设配套的经济管理机制,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明确负责部门的工作权责范围,通过规章条例的制定,严格落实与统筹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方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进度。

(三)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要注重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能够使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优势得到体现。健全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对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的应用,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并且,基础设施可以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

(四)培养专业程度较高的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持。在这一情况下,必须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再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组织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使其能够熟练地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给予一些补助,提升基层人员的薪资报酬,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使更多农村群众了解信息化技术以及新型农业技术,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五)积极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开始加大对机械产业的投入,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安全隐患,如如何安置剩余劳动力等问题。新时代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就是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让剩余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自身长处,积极拓展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些人在新的、开放式的农村经济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带领下,积极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改变传统旧思想观念,打造新型且积极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村经济“引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中,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六)合理筹资减少农村债务,做好经费的预算和使用评估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基层单位的经费问题往往会给农村债务带来负担。因此,可以通过盘活资产、精简机构等方式来降低经费的支出。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村债务压力,应该重视做好经费的预算、评估工作,尽量避免新型债务的产生和农村经济的重复性债务危机。因此,农村经济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农村集体借款进行严格把控,是减少农村债务的重要手段。如以村为单位举办的公益事业,应当提前做好债务评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农村经济活动,避免超出农村经济能力范围的工程产出。同时,农村经济管理还应该细化处理,下到基层干部的每一项经费支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预算和评估,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公费私用等现象的出现。

(七)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因素限制,生产者都忙于田头地间的管理,彼此间很少沟通,这就形成了整个产业难以科学布局,信息上难以获得充分的资源共享,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可以实现大数据共享,对产品的选择、管理、销售、加工和市场需求信息一站式服务,大大拓宽了整个行业信息的渠道[6]。国家对农业信息的全面掌握,方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整,获得技术、品种的更新应用情况。全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事农业行业人员队伍的素质。从国家层面上实现农业生产“一盘棋”式管理,有利于加大对薄弱产业或落后地方的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投入,不断地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创新,使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全国共同发展,全面加快我国农业发展[7]。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确需要实现资源共享,相关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法、逐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逐步凸显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通过数据分析、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方式,也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国土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我国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有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亟须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随后结合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格局,通过互联网数据传输以及信息共享功能,进一步优化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利用信息化技术也是为了统筹兼顾多元化农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趋势。

(八)健全大数据系统,助力农业发展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大举措。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对农业的监测,获取准确的数据,有利于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有效的调控,严防市场上出现“找不到”和“卖不出”的产销矛盾。对农业产品生产和市场进行全面跟踪和全方位的监测,对产能与价格进行科学调配,有利于稳定市场;二是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没有健康的行业发展[9]。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国家没能开展有效的监管,就会出现产品质量不过关,如农药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有效的监管能确保整个行业发展,保证产品的质量;三是健全大数据系统,能助力农业发展,让从事农业产品行业人员及时、全面了解全国的生产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的投入,科学地调配种植和管理力度。健全大数据系统自然而然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大数据信息共享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业作为我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在时代的快速更替中更应当齐头并进,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巨大的作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经济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农村经济管理加以强化,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核心内容[10]。意识到当前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不足,是改革创新的基础。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对人才和资金的保障,便于农村经济向外开拓,打造积极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强化,能够对当前基层干部结构进行紧密调整,改善工作人员消极懈怠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