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逻辑理路

2021-11-30 13:21罗兢雅王文兵
关键词:建构特色时代

罗兢雅,王文兵

当前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评价是好的,但依然有恶意的诽谤,比如以“锐实力”为代表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1],也有因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产生的误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甚至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显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不论是面对少数西方国家的蓄意抹黑还是因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产生的误解等,对于今日之中国来说,诽谤与误读都将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于世界来说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是必要的。探索其建构的逻辑理路对于进一步巩固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一)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最大本钱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对世界的贡献率以及国际影响力都不断提升。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奇迹让世界为之震撼,国际社会增加了对中国的关注,“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28,“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3]207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的问题,国外政商界精英、学者对此都深感兴趣,这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等能够引导国际社会认同中国。不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抑或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中国为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有了强大的影响力,也就拥有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3]208由此看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能让世界关注中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成为可能,而且今日之中国有能力引导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为赢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539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由“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向“东升西降”的趋势发展,世界经济中心逐渐由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在此变化中,中国及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地崛起。这一变化颠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近百年来的认识,也打破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只有资本主义这一条道路的魔咒。东西方开始“平视”,西方国家甚至好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摘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色眼镜”,以一种对等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机遇期,也为赢得世界认同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引导好人民思想,而要引导好人民思想就要引导好社会舆论。”[3]39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言论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依然存在被误解和被蓄意抹黑的情况。比如国际社会就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5],显然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不论是蓄意抹黑还是因不了解而误读,都有必要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因为发生认同的前提是客体首先被认知,有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全面的认知才能够消除误解。而一旦形成认同,就能化解因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不同而萌生的敌意,进而减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蓄意抹黑的言论。

此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多个方面,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国家形象等都离不开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形象的提升都与世界对这个国家的认可程度息息相关。就好比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世界市场,要赢得稳定的市场信誉,首先是产品背后的国家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建构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的认同。

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多次强调治国理政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上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来指导工作,从而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一)寻求共同的历史思维

认同,往往与同一性联系在一起。不同群体之间会发生认同,是因为彼此之间在某方面存在同一性,有了共同点,进而产生对异质群体的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赢得世界认同,就要寻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点。要用历史思维来找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之处,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认识。“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7]178的思维。

从习近平主席海外讲话中可以看出,将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共同之处可以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比如在出访欧洲各国时,习近平主席就将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联系起来,虽然茶和酒“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8]283,从而娓娓道出中国主张“和而不同”与欧盟强调“多元一体”的相通之处,增进了欧盟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其次,用历史事件来架构国家间的共通。比如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开篇就用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的历史故事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一直秉承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此加深中亚各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由此看来,可运用历史思维,找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通、共同之处,进而赢得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解决世界普遍诉求的战略思维

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在不同群体间建构认同,客体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认同主体的普遍诉求为出发点,如此才能搭建起异质群体间的认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就要找准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来解决世界的普遍诉求。世界的普遍诉求从何而来?不是臆想,而是要充分发挥战略思维,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去发现世界的普遍诉求。

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时代之变,紧跟时代潮流明确指出:“这一百年来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4]415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上,将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与解决世界渴望和平的诉求相结合,一方面向世界提供维护和平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来捍卫世界和平,“中国签署或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 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截至2018 年12 月,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4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 万余人次”[10]等。用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来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赢得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次,在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相结合,向世界传递正确的义利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构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共同发展。要通过发挥战略思维,找准世界的普遍诉求,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赢得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立破并举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7]179把握辩证思维的关键是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客观全面地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应充分发挥立破并举的辩证思维,既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的正面宣传,也不放弃少数敌对势力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污名化的舆论斗争。

当前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存在两重困境:一是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隔阂、不了解的情况;二是少数敌对势力蓄意抹黑中国,把中国及中国人民妖魔化、污名化。要突破第一重困境,就要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宣传是立之根本,是消除隔阂、增进认识的关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1]而对于第二重困境中那些蓄意抹黑中国的言论,就要主动出击、敢于亮剑、决不放弃舆论斗争。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以及一些抹黑中国形象的言论要及时反驳,让正确的声音盖过它们,以此加深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海外讲话中用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的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来阐述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此立破“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在立破并举中加深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此外,习近平主席还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8]258,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箴言来立破“文明冲突论”,以此增进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加深世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指的是客观的设定界限或最低目标,立足于最低点,努力争取最优化结果的一种积极思维。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7]180-181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尤其要运用底线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不免会遭遇风险和挑战,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才能未雨绸缪,打有准备的仗。此外,底线思维中的底线即是界限,底线的划定为我们设定了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基本原则。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才能在寻求共同、解决诉求、立破并举中把控正确的方向,才能让我们拥有防患未然的意识和思维自觉,才能牢牢把握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所说:“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我们的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2]

关于底线,习近平主席曾明确指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13]由此看出,维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主权利益、国家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等,就是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底线,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必须坚守的底线。底线思维不仅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的行为准则,更要化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思维自觉。

三、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主要路径

认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建构认同首先要夯实认知基础,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理论认知。其次,要在认知基础上架构情感认同,因为只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巩固认知基础。而建构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即从价值层面形成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路径上也同样遵循认同的形成规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夯实认知基础

认知是形成认同的前提条件,有了客观、全面的认知才能形成认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首先是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夯实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基础。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作出了明确的解答。此外,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误解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充分的解答和有力的反驳,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8]22以此打消国际社会的质疑,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第二,多渠道、多方位的对外传播途径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在传播主体上,不仅国家元首、政府部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还有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民间主体从事对外交流活动;在传播方法上,不仅有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的显性传播,还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寄寓文化交流与新媒体相结合的隐性传播中;在传播对象的精准上,更加关注受众国的国情,结合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增强互动意识,做到精准传播。通过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法的多样化、传播对象的精准化,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增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知。

(二)用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增进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人基于赞同、喜爱、肯定的情感之下,产生对客体认同的一种心理活动。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对外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3]215由此看来,通过中华文化架构情感认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的途径。情感,往往是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如果要在文化交往中产生情感认同,文化就要走出去,向国际社会传播出去。“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3]212

首先,故事的内容要与受众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不论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还是中国梦、中国人、中华优秀文化故事,都应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让中国故事与海外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了共鸣才能增进认同。比如,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中国梦的故事时用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在中国努力奋斗的故事,拉近了阿拉伯人民对中国的亲切感,进而让阿拉伯民众认识到中国梦与阿拉伯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亲切感增进了对中国梦的认识。又如,在阐述中非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时,用彼此熟悉的、感人的坦赞铁路故事而娓娓道出中非友谊地久天长,感人的历史故事激发了情感的共鸣,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

其次,还要营造情感认同的文化环境。增进情感认同不能仅仅只是官方介绍感人的中国故事,还要在海外营造情感认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去感染人、打动人,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唤醒民众情感的场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2]128中国的影视作品走出国门在海外热播,不仅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更是在无形中增进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了解。比如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后,让当地观众了解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的酸甜苦辣,进而形成从情感上认同中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文化环境的塑造不能仅靠中国新闻媒体的宣传,还要依靠海外的“他说”。当地学者、普通民众的讲述,更能营造一种舒适、亲和的文化环境。比如巴西一位老人卡洛斯·塔瓦雷斯就“撰写了关于中国的8 本书籍和500 多篇文章,作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许多巴西人因为他的文字认识中国、走近中国”[14]。通过当地人来讲述中国故事营造了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文化环境。

(三)引领世界的中国理念凝聚价值共识

建构认同的核心是形成价值认同,即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念,有了价值层面的认同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属于异质群体间认同,在异质群体间建构价值层面的认同主要是在不同群体间形成价值共识,通过价值共识来促进价值认同。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价值共识桥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它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价值观,其宗旨、使命以及应有的外交担当都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时,其中承载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一并走向世界,被世界其他国家认知、认可,进而搭建起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共识桥梁。

第二,践行正确的义利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正确的义利观是针对狭隘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而提出的中国理念,要用“义利兼顾”打破“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等错误的义利观。正确的义利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而且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公利放在首位,同时充分尊重合法私利。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仅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而且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等,这些都是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彰显,中国也由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在赞赏中国的同时,也会肯定理念背后的中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增进价值共识。

第三,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旧有国际秩序下的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等旧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世界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来处理国际关系。习近平主席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合作共赢的理念来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既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当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再者,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赢得世界认同奠定了理性、客观的基础,进而促进世界各国从价值层面认可中国。

猜你喜欢
建构特色时代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特色种植促增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