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早期(1951—1980)发展脉络及成就述略

2021-11-30 16:21程永清
关键词:石油工业西北石油

程永清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西安石油大学起源于1950年8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探勘处举办的测绘、钻井训练班。1951年6月以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的名义筹建,以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命名。西北石油工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石油工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学院成立至“文革”改厂前这段时间,无论在办学质量还是行业或地方的影响力上都名列前茅,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9年,基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学校被改为西安石油仪器二厂,直到1980年才恢复办学。建国初为什么筹设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学院为什么又在1969年被停办改厂?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 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筹设的历史背景

1.1从建国初期西北经济发展战略看,学校筹设是新中国开发西北天然石油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陆上石油作业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厂“延长石油厂”,并于1907年,钻成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确立了西北地区在中国石油板块中的历史地位;1936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成立独山子油厂,成为我国近代石油开采和石油炼制业的先驱;1939年8月,国民政府在玉门老君庙矿区钻出第一口油井,发现了主力油层,玉门油矿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现代石油矿场。西北石油的发现和发展,有力地支持着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延长油矿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玉门油矿生产原油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初,我国陆上石油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我国油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区域。195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常委会议,讨论西北三年经济建设计划,决定今后三年在经济建设方面以“铁路、石油、煤、电、纺织五项为重点”,并认为当前首要的问题是做好大规模的勘测,因此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干部。为此,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地区经济建设三年计划草案提要》(1951—1953),指出“只有玉门油矿是西北唯一可观的一项,但是比起西北油藏量和全国需要量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 并提出了“三年内在甘肃、陕北钻深井和浅井50口,玉门油矿钻生产井20口,并增建必要的采油、输油、储油设备等”的目标。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兼玉门矿务局局长杨拯民(杨虎城将军之子)给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提交了《开发西北天然石油方案》报告,并转呈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报告提出应集中全力于天然石油(相对人造石油)的开发,在天然石油资源尚未确定以前,不宜过早决定采取齐头并进的办法,以免分散财力及人力。[1]110-113康世恩将《开发西北天然石油方案》向当时主持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作的习仲勋报告后,他完全同意,并电告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提议实现这一计划。[2]28-38

西北石油管理局集中精力用近一年时间对西北地区的石油储藏情况进行了勘测。1951年夏基本探明甘、宁、青的石油储量,并继续勘察陕西石油储藏情况。1951年5月27日,习仲勋在看到西北地区石油储量的勘察资料后,十分高兴,致信中共中央、政务院并中央财经委《关于西北石油勘测研究结果和开采意见的报告》,信中谈到“建议中央早日确定开发石油的方针,责成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如需要祥陈,请面询康世恩同志为盼”。为了促成这一计划的实现,习仲勋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派康世恩专赴北京同燃料工业部研究这一计划。康世恩和燃料工业部同志研究后,分别向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主任陈云、中央财经委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作了详细汇报。[3]40-52

1951年7月,朱德总司令致信贾拓夫(中央西北局秘书长、西北财经委办公室主任)并转呈习仲勋、张宗逊(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副主任),要求西北局重视技术干部培养,大力发展西北石油工业;陈云、李富春共同给习仲勋、贾拓夫、王达成(西北军政委工业部部长)、吴生秀(西北军政委工业部副部长)致信说:“积极大力开发西北天然石油是必须的,且为目前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培养干部的问题最为重要。长期培养办法,除中央指定若干国立大学设立石油专系,培养一部分外,西北工学院似应以大力培养石油人材。另在西北设立石油专科学校一处,培养中级干部。”

可以说,“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是在党中央、政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为了发展西北经济而专门设立的石油教育机构,凝结着西北军政委员会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石油战线康世恩等老前辈的心血和希望。

1.2从全国石油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看,学校筹设是新中国石油专门教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石油工业非常落后,不仅勘探程度低、油气产量少,而且人才极度匮乏。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不包括台湾地区)仅12万吨,其中天然石油7万吨,人造石油5万吨。由于调查工作做得很少,石油地质储量只粗略估算为20亿桶,约合3亿吨,按采收率33%计算,可采储量仅1亿吨,几乎全都在西北。全国石油职工只有1.1万人,生产技术干部约700人,其中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干部只有20余人,钻井技术干部才十来个人,物探和采油技术人员也只有12人。[4]20-26当时,中共中央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和关怀,而发展石油工业,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培养,因此,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被纳入石油工业发展的重点。

1950年4月13日至24日,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开发西北石油资源,尽快恢复东北人造石油工业,并且有计划地向这两个地区调送大批干部,同时大力培训和培养石油干部。会议建议教育部在高等院校设立石油科系,号召从事石油工业的技术人员归队。为贯彻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精神,大力发展石油教育,适应石油工业规模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燃料工业部委托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大学、南京矿冶学院定向培养地质、物探、采矿专业人才。8月,经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在华东、北京、兰州、西安等地开办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测绘、炼油、钻井等专业训练班。根据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京油人(50)613号]文件精神,测绘、钻井专业训练班由当时尚在兰州的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负责举办。时任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的孙健初先生对这两个培训班极为重视,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测绘训练班由周宗浚负责,钻井训练班由刘树人负责。两个训练班分别于8月21日、9月22日在兰州开学。[5]110-130

1950年12月,石油管理总局代局长徐今强从苏联访问回国后强调,我们不仅要办石油培训班,还要办正规的石油院校。为落实好燃料工业部提出的大力发展石油教育的要求,石油管理总局向燃料工业部呈报拟分区成立北京、西南、东北、西北4所石油专科学校的建议,并先后通知有关单位在各地训练班的基础上进行筹建。1951年1月5日,石油管理总局以兰州测绘、钻井训练班为基础,组建了西北石油干部学校,简称“兰州石油干校”,后来成为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1月14日,康世恩在北洋大学作报告时指出,西北地区石油工业是中国唯一的石油基地,但技术落后,技术干部缺乏,发展极为困难,号召大学生奔赴西北建功立业。6月,西北石油管理局在《关于积极开发西北天然石油之各项准备工作》中向中央西北局和燃料工业部阐明在“北京、西北、西南、东北”各省办石油专科学校的重要性。7月3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关于在“西北成立专科学校一处”的建议得到中央财经委领导同志的重视。9月20日,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做出决定:“在北京、西南、西北、东北建立四所石油专科学校”。东北石油专科学校办在大连,后迁址抚顺,成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身;西南石油专科学校办在重庆,成为重庆科技学院的一部分;北京石油专科学校在大庆会战期间奔赴东北,后来成为长江大学一部分。而西北石油专科学校起源于兰州,选址咸阳,办在了西安。在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尚未正式做出决定之前,西北石油管理局就在1950年8月举办的兰州训练班基础上着手筹建起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6]5-10

2 1951—1958年西北石油工业学校的成立及发展

2.1 学校的成立与沿革

1951年6月11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邹明主持召开局务会议,决定筹设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并成立筹备委员会。以杨华甫、李芝兰、刘南、王泰纪、武更生、刘洪参及财务处一人为筹备委员,杨华甫为主任委员,负责拟具培养计划、招生办法、建校设备及经费预算等事宜。7月21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杨拯民在西安召开西北石油专科学校筹设会议第一次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文教、西北石油管理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立第三中学、私立力行中学等单位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西北石油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会由西北石油局张俊、马生晖、燕树榛、徐鸿猷,省立第三中学潘同和、张甫安、马景华,私立力行中学赵曼青、曹志远9人组成,委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马生晖担任筹委会主席,地址暂设西安市后宰门力行中学。9月12日和10月5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分别主持召开两次局务会议,研究干部培养问题,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邹明、孙健初、靳锡庚、潘泳熹、刘树人、周宗浚、温之萼、杨华甫、高琨、林祖膂等人。会议明确提出西北(石油)专科学校应争取收足学生1 000名,所需房屋款项由财务处与银行商洽,由银行先行拨款,并决定学校名称为:西北石油工业学校。

1951年10月12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批准,由西北石油管理局康世恩、杨拯民、邹明共同签发命令[管人10717号],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宣告成立,学校教育行政归属教育主管机构,业务行政归西北石油管理局领导,同时刊发校印校章,委任力行中学校长、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的赵曼青先生为首任校长,并于当年面向全国招生。此后,每年10月12日成为学校校庆纪念日。

西北石油工业学校以西北石油干部学校(兰州石油干校)为主体,以西安私立力行中学为基础、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为支撑,三校共建而成。西安私立力行中学是由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陕西同学会联合西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于1935年成立,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歌歌词“力行无愧为人师”命名,中国近代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杜斌丞先生为首任校董会主席。省立第三中学实际上是陕西省西安第三中学,源自于光绪三十一年的西安府中学堂,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陕西省立西安第三中学,即现在的西安市回民中学。

1953年5月1日,中央燃料工业部撤销西北石油管理局,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归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直接领导,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西安石油工业学校[京油办(53)字第4112号],11月10日,经中央高教部审核批准,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西安石油学校[燃部(53)燃人教字第5055号],简称“西安石油学校”。同年,中央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石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上海轻工业学校(该校始于黄炎培、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1917年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7名教师和212名学生整建制转入西安石油学校,成为西安石油学校机械专业的重要源流。1955年5月,石油工业部成立后,学校更名为石油工业部西安石油学校,仍按习惯沿用“西安石油学校”。

2.2 专业设置

1951年秋,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初成立时,设钻井一科,没有划分专业,没有明确学制。学生第一、二学年以普通学科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门学科为主,各种基本学科及数理知识均以配合专科学习为目的。1952—1953学年第一学期,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学校教育的指示》并由西北石油管理局作出决定,明确了学校的定位是相当于高中的三年制石油工业学校,同时设置了钻井、采油、测绘和会计统计4个科。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中等技术教育会议对全国石油学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为石油与天然气钻井科、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科、石油探勘地面测量科、石油与天然气矿场设备科、石油专业会计统计科。1954年,会计统计专业停办,测绘专业分为地形测量、大地测量两个专业,又增设了石油器材技术供应、石油储运、内燃机3个专业。1956年,石油储运专业调整到玉门石油学校,内燃机专业调整到兰州石油学校。1957年石油器材技术供应专业停办。到1958年,除原先设置的钻井、采油、矿场机械、地形测量、大地测量5个专业外,又增设了炼油、人造石油、炼厂机械3个专业,共8个专业,成为一所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石油学校。[7]5

2.3 师资力量

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建校之初,学校有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员26人、兼职教员9人、班主任10人、其他教职员工33人。基础课教师大多由两个中学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由西北石油局干部兼任。从1952年开始,陆续调入一批专业课教师和技术工人,分配来一批大学毕业生。到1958年,全校已有教职工166名。当时学校就有位教授刘焕轸,1950年在兰州干校起就担任测绘训练班教务主任和教授,1952年4月来校任教,担任测量科测绘系教授,1957年著有《怎样看地形图》一书。

虽然学校师资力量紧缺,但在各行业都缺乏人才的总体局面下,仍尽力调出一部分教职工支援其他学校和单位。从1951年至1958年,学校先后分三批调出69名教职员工(个别调动未计入),其中,1952年调给西安市文教局14名,1956年调给玉门石油学校36名,1958年调其他单位19名。[7]10

2.4 人才培养

1951年,西北石油工业学校招收首批学生199人。学校最初生源除兰州干校两个班外,部分由力行中学、省立三中高中班转入,部分由西北高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学生转入。之后,陆续从广东、四川、上海招收了部分学生,截至1951年底,在校生226人,其中一年级123人、二年级73人、三年级30人。新生入学后,按专业和文化程度编为6个班。对专科学生以“专科部”称之,按大学专科教学计划进行,毕业时要求达到大学专科水平。1952年,在校学生人数447人,共11个班。之后学生人数不断增长。[6]5-10

1953年除正式招收的新生外,上海轻工业学校石油机械专业212名学生并入学校,同时学校接受石油管理总局的委托举办了地形测量训练班,并开始每年接收一批调干学生入校学习,学生人数猛增至1 194人,共25个班。此后几年,在校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1 000名左右。1956年,因西安石油干校调训的测量专业学生转入学校继续轮训,在校学生达到1 549名,共33个班。[7]5-10

2.5 校舍及办学条件

起初,西北石油局拟将学校建在咸阳。1951年7月21日筹设会议第一次座谈会决定办公地点暂设在力行中学(西安市后宰门),上课地点分别为力行中学和西安三中。1952年,学校在西安市大雁塔西侧八里村征用225亩土地,规划建设西北石油专科学校新校址,1954年全部入住。后宰门旧址移交西安市文教局,后归于西安市第四中学。1957年6月28日,西安石油干部学校被撤销,其校舍和劳动路约30亩土地划归西安石油学校,时称“西关二部”。

学校开办初期,缺少必要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1952年上半年,从兰州石油干校拉运回来一批教学仪器,同时开始采购教学设备。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建成了物理、化学、金工、电工、热工、制图、力学、水利学、钻井、泥浆、采油、油层物理、机械、测量、地质等实验室和模型室,另从厂矿调来一些废旧设备供直观教学使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952年,由3名技工建起了简陋的实习工厂。1954年,盖起了800平方米的厂房,增添了大量机具。到1958年时,实习工厂已有技工和管理人员20余人,拥有车床17台,钻床3台,磨床、铣床、电焊机、气焊机各1台,可容纳400人实习。实习工厂紧紧围绕教学、结合生产劳动,除了供学生实习操作外,还生产了167台锅驼机和其他产品。到1959年6月生产总值已达50.8万元。

1951年时,学校仅有图书4 000多册,其中专业参考书只有900多册。到1959年上半年,图书馆藏书已达3.2万多册。

3 1958—1969年西安石油学院的成立与发展

3.1 西安石油学院的成立

1958年6月28日,石油工业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在西安石油学校基础上成立西安石油学院[(58)油人教薛字第210号]。决定指出:为适应石油工业大跃进,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干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在西安石油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西安石油学院。该院建成后的任务,主要是为西北协作区石油工业的发展服务;建议西北协作区交由陕西省领导;中专交陕西省办,专业教师及教学设备移交学院。[7]128月23日学校在陕西日报刊登启事,宣告学院成立。同时保留西安石油学校名称。学院由高教局、石油局双重领导,高教局负责管理教学业务,石油局负责管理经费及行政。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第84次会议通过,委任石油工业国家监察局局长杨霖同志为首任院长。

1959年1月,西安石油学校改名为西安石油学院中专部。1960年8月,陕西省石油局决定,学院与学校分设,将中专部改名为陕西省石油学校,次年8月,陕西省石油学校与陕西省化工学校合并为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

1960年11月18日,石油部与陕西省委商议后报教育部同意,西安石油学院划归石油部领导。

3.2 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

西安石油学院成立后设置石油及天然气井钻凿、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人造石油、石油矿场机械及设备、石油炼厂机械及设备共6个专业。1960年3月,陕西省高教局同意学院增设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专业,中专部测量专业63名学生转入学院地质专业,同年9月,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学院开办石油系统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制图5个二年制师资训练班。1962年9月,因二机部技术工程大学撤销,教育部决定将该校放射化工机械、放射化工专业153名学生转入西安石油学院石油炼厂机械、炼油等专业。1963年8月,中南(华南)石油学院(现广州石油化工大学前身)炼油、炼机专业3名教师和二、三年级学生95人转入学院。同月,学院石油与天然气钻凿、石油地质专业部分教师划归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前身)。1964年8月,四川石油学院炼油专业、石油及天然气工学19名教师和182名学生也转入学院。[7]22-23

1958年至1965年,全院招收本科生1 593人,加上转入转出净增530人,共计2 123人。8年来,退学167人,开除学籍15人,共182人,淘汰率为8.5%。先后毕业本科生1 941人。师资班为兄弟院校培养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制图等各科教师共163人。

学制方面,石油部《关于成立西安石油学院的决定》中规定“学制暂定四年”,实际是按五年制执行的。1959年8月4日,石油部函告教育部:“我部对1958年新建的石油学院进行研究,认为已定为五年制的西安、四川两石油学院,不再改变为四年制。”

3.3 师资发展

学院成立后,按照专业课教师由北京石油学院支援的指示,石油部从机关和北京石油学院抽调了70名教师。1965年底,全院教职工489人,包括教师208人,实验员28人,政治工作干部40人,行政管理干部122人,工勤人员48人,实习工厂和附属单位人员43人。此外,另有合同工33人。按1965年初在校学生数1 208人计算,教师∶

学生=l∶5.8,教职工∶学生=l∶2.47。[7]38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共4人,分别为刘焕轸、白家祉、甘怀新和赵镛声。副教授5人,分别是谢舜韶、余志英、赵乃騄、郭昭泉、林仙州。

1959年,根据石油工业部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决议,西安石油学院支援长春石油学校钻井、采油、矿场机械专业教师3人。

3.4 校舍及办学条件

1958年8月22日,陕西省高教局、石油局召开会议,确定“石油学校校址不动,学院校址逐步征地新建”。1959年3月12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在八里村原石油学校以南征用土地155.656亩。

1958年8月,西安石油学院成立后,石油部同意西关房产亦归学院所有,继续设立西关二部,二部占用土地29.967亩,建筑面积7 894.6平方米。1961年8月,陕西省石油学校与陕西省化工学校合并后,二部房产被省工交干校占用。1963年,省石油化工学校石油部分移交石油学院后,陕西省石油局根据省清仓核资小组房产处理小组文件,“同意将石油部分撤销后的全部房屋(即南郊原石油学校房屋)移交西安石油学院”。

4 1970—1980年西安石油学院的曲折发展历程

4.1 学院改厂

1969年7月3日,石油工业部军管会[(69)石军办50号]按照“厂校结合、以厂办校、以厂管校”的原则,将学校改建为西安石油仪器二厂,以生产矿场地球物理仪器为主,并由厂办“西安石油机械仪表学校”,面向全国地球物理勘探单位,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中选拔学生,培养野外及矿场地球物理仪器和机械方面人员。

1970年9月,在校学生627人全部毕业分配。学院改厂后,经过一段由学院向石油仪器二厂的过渡阶段。

1971年,石油仪器二厂领导班子成立,工宣队撤离。改厂初期,留厂工作的教师、干部313人为石油仪器二厂的建设、生产和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

4.2 恢复办学

学院改厂后,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1971年12月14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确定成立西北石油学院,由甘肃筹建、陕西支援。随后,燃化部曾同甘肃省商定在玉门成立西北石油学院,并同陕西省商定,调原西安石油学院副院长范子久、原教务处处长王恕仁、原总务处处长惠世山等教师和干部149人到西北石油学院工作。范子久,这位抗战初期就参加革命,独山子油矿、新疆石油局创建人,不幸于1972年2月出差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同时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西北石油学院于1974年7月停止筹建。

1974年8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甘肃省革委会《关于撤销西北石油学院的报告》上批示:“西北这么大个地区,有一个石油学院,恐怕还是需要的,请燃化部、科教组与甘肃省再研究并慎重考虑。不仅从眼前考虑,要长远考虑。”[7]55-57

1975年上半年,经陕西省燃化局提出,并经燃化部同意,将在文化大革命中改厂的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恢复,并将石油仪器二厂计划成立的西安石油机械仪表学校合并进去,使用原西安石油学院南院教学区校舍办学。1975年7月,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复办,并抽调原西安石油学院教师、干部20余人到该校工作。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工作重点。石油工业部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大发展的需要,于1978年10月征得原陕西省革委会同意,决定在原址恢复西安石油学院;同时商定,石油学院在南院原址恢复办学,而占用南院办校的陕西省某校,由石油工业部支付200万元搬迁费,迁往他处办学。

1979年1月,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西安石油学院筹建处,由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1978年由一厂、二厂合并而成)着手恢复学院的筹备工作。1979年5月25日,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抽调在总厂工作的原西安石油学院部分教职工成立了筹建处,并决定由赵乃騄、余国安、李汝贵、惠世山、刘泽民、陈宝江、沈鼎和、张世英、沈迪成组成9人筹建领导小组,由赵乃騄任组长。筹建处下设政工、办事、教学、基建4个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筹建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恢复建院的基本设想,并制订了拟设专业的教学计划,购置了图书资料和一些必须的仪器设备,为恢复西安石油学院创造了条件。

198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原址恢复西安石油学院,学制4年,规模2 000人。学院恢复时,仅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师仅20余人。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学院按计划于1980年8月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四川、湖南、湖北9个省区招收了矿场机械、炼厂机械、石油地球物理仪器3个专业3个班共91名学生。由于原址被占用,且搬迁困难,学院不得不租用小寨饭店安排学生食宿,在被占用的原石油学院部分房屋临时上课,1980级学生被迫推迟至9月25日才开学。其后,石油部任命狄贵善(兼)、薛纪元、赵乃騄、王恕仁、李茜、余国安、满应科为恢复建院首届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体教职工开启了学院二次创业的历史。

4.3 改厂后对学校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安石油学院是所有石油高校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学校。学校改建工厂,教室成为车间,设备被迫拆除,图书资料失散殆尽。一位副院长遭到揪斗后自杀身亡,有学识的教授被打成右派,师资队伍相继流失,学科专业积淀毁损严重。就职工队伍而言,1965年底,全院教职工489人,1971年学院改厂初期,留厂工作的教师、干部313人,学院恢复时,仅有教职工60余人。就学生数量而言,在文革中其他石油高校并未停止办学,据不完全统计,华东石油学院培养工农兵学员2 600余名,西南石油学院培养工农兵学员1 400余名。恢复高考后,其他石油学院随即招生,1977年华东石油学院招生783名,西南石油学院招生441名,而西安石油学院因为不能及时恢复办学,直到1980年才招收了91名学生,1982年全院只招收1个班30余名学生,而且差点被叫停。据学校原纪委书记、副院长薛纪元回忆,当时有呼声要停办西安石油学院,把学生拆分到其他石油高校,多亏焦力人副部长力扶大厦于将倾,才使学校的薪火得以延续。根脉永存则精神不灭,正是这60余人的精心守护,使学校办学初心和文化根脉得以传承。

5 结 语

5.1 学校早期的历史贡献

在1958年以前,西安石油学校各专业及训练班共培养了3 689名毕业生[6]6,后来这些人不少成为石油工业的骨干力量,为解决建国初石油行业人才紧缺做出了贡献,也为西安石油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比如玉门油田的赵熙寿、大庆油田的冯家潮、胜利油田的顾心怿、中原油田的杜晓瑞、西南油气田的夏述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冯淑初等石油企业、石油科技届领军人才。特别是1954年8月毕业的测量专业“温师班”女同学,她们在玉门油田组建了中国石油第一支女子测量队。1955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戈壁滩上的一支女子测量队》,该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先锋青年突击队”,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称号”。1956年,校友黄金洪代表全队进京参加全国英模表彰大会;1957年,校友陈珠英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从1958年学院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学院共培养了1 941名毕业生。[7]2这些毕业生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戈壁大漠,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炼厂机械、石油炼制专业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诸如燕山石化的刘海燕、大连石化的黄春萼、独山子石化的杨生汉、茂名石化的张政宇、西南石油学院的李允、山西焦煤集团的杜复新等诸多国企领军人才、科技贡献者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谓群星灿烂。这一时期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在行业、地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名列前茅。1960年学院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学校,1961年被评为全省文教宣传系统红旗单位,1962年国务院给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陕西省高等学校调整方案的批复》指出,经反复研究,中央各部委在陕高校保留6所,其中就有西安石油学院。1964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选拔出国留学生,陕西省仅有5所高校有资格推荐,西安石油学院位列其中。这一时期学校培养的教职工,也成为学院恢复办学的骨干力量。

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同时为生产服务,在教学之外,学院教职工也开展了科研工作。1959年至1961年,一共进行了27个项目(包括技术革新项目)的研究,其中石油部、省科委安排的有8项。如无杆电钻的研究及单元试验、500大气压成套压裂设备的设计及工业试制、振动式抽油机工业试验及现场试验、钻井冲洗液的研究与试制、乳化剂工业试制及产品定型推广、润滑油新产品试制、陕北原油评定及加工精制、陕北钻采堵水问题等。其中以赵乃騄任主任设计师的我国第一台500at压裂车设计成果较为显著。[7]41

5.2 学校发展曲折的历史原因

回顾西安石油大学早期历史,可以发现其在建国初期就受到党和国家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是由中央决策建立的第一批石油专门教育机构。从1951年建立到1969年这18年间,西安石油学校、西安石油学院为石油工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1969年改厂之后遭受巨大挫折,丧失了元气,直到1980年才得以恢复。

纵观西安石油大学前3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注意到,西安石油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指引为发展方向,永远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即使在1980年复办之时,也没有办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勘探、钻井、采油、储运等石油主干专业和曾经发展很好的石油炼制专业,而是听党话,跟党走,坚决服从全国石油专业整体布局需要,优先恢复了机械、仪器和经管专业。学校改厂不是由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决定的,而是国家基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石油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951年之所以决定建立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是因为当时西北的石油工业基础最为雄厚,西北地区是我国当时油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区域,但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石油部高校也不例外,相继成立了西安、四川、抚顺、河北、玉门、华南、兰州、新疆、东北等诸多石油学院。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出台了《高教六十条》。1963年,全国按照“少而精”原则撤销了一部分高校,而北京、西安、四川、东北4所石油学院不仅没有撤销反而得到加强,除了本身的教育质量之外,还受石油工业布局的影响,如北京石油学院地处首都且位居石油高校之首理所当然予以保留,四川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学院本身就在会战中因油而生,而西北地区是当时国家石化基地,有国家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有独山子炼油厂,该厂1959年建成了我国当时最大的釜式焦化装置,196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年。正是国家石化基地的发展需要,为西安石油学院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石油炼制、化工机械等专业得以快速发展。

文革中,高校往生产一线迁移是大势所趋,如北京地质学院迁址武汉,北京矿业学院迁址徐州,北京石油学院迁址山东东营,西安石油学院没有整体搬迁而改建工厂,与石油工业战略重心向东转移有关。从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西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大突破。20世纪60年代,随着东部地区的石油勘探取得突破,先后发现了胜利、辽河、大港、江汉等大油田,而玉门、新疆、青海的油气储量和产能均未获得大的突破,石油工业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地区,石油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因此发生了转移。而西安石油学院地处西北,偏离主力勘探基地,这个宏观背景就是学院被改建工厂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安石油学院后来能够恢复办学,除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李先念副总理批示在广大西北地区保留一所石油类院校外,也与20世纪70年代长庆油田取得勘探突破有关。1970年甘肃庆阳的马岭油田被发现,之后兰州军区、石油系统组织人员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长庆油田会战”,1975年,长庆油田建成13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4]146-150西安石油学院恢复办学后,对西北地区石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为长庆油田、延长石油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推动了长庆油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取得油气勘探的巨大突破、建成我国第一大油气田,助力陕西延长石油得以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北石油勘探的推进,西安石油学院也进入到稳定持续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西北石油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PK太阳能
石油工业出版社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