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30 17:00杨明晓
现代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农民培训

杨明晓

(河北工程大学,056107,河北邯郸)

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都是一大重点。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更加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备受国家的重视,国家也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建立配套政策体系等相关要求,助力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农业人才的培养。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要性

一方面,迎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农村务农人员呈现出更严峻的老龄化态势,而年轻一代大部分都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认为收入不理想,导致农村流失了大量年轻、高素质劳动力,出现了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补足农村劳动力、高素质人才不足的短板,能够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1]。另一方面,满足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提升农民素质需要历经较为漫长的时期,应以科学分析结果为根据合理进行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时结合规划落实培训及合理安排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显著,能够有效推进农民素质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农民掌握农业技术,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管理能力及经营管理知识,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目标,离不开系统性的长期训练。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帮助农民掌握多项知识、技术,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问题

2.1 培育模式较为单一

我国在培训职业农民方面,目前以培训班或课堂讲授等形式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很少涉及农业生产、田间操作等实践层面,存在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由于多数农民综合素质较为薄弱,如果仅是单一传输理论知识,长此以往农民在培训中难免会产生疲倦感,且兴趣逐渐消散。同时,因新型职业农民层次诸多,要想实现差异化培训,仅凭单一培训方式几乎无法达到目标,且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严重不足。此外,因培训脱离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很难灵活运用已学知识,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2.2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师资队伍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且实践经验也必不可少。但是,根据现有的培训师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聘请当地高校、职业院校或农业部门的专家开展课堂讲授,此类形式与农民间缺乏实践交流,很难满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同时,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知识更新情况来看,具备不断更新知识意识的教师占比偏低,而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和品种日新月异,知识陈旧的教师基本无法满足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相应地也会对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构成阻碍。

2.3 培训内容形式不适应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培训目标及内容通常由政府及培训机构确定,对农民特点及现实需要考虑不足,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休闲、观光、假日及旅游农业等新形态的诞生,要求农民培训彰显多元化,然而既定的培训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民实际发展需求[2]。同时,在培训形式方面,过于书面化的语言或仅限一次性的培训持续性不足,也没有贯彻落实跟踪考核,以致农民很难扩充自身知识和提高技能,且综合素质也无法得到提升。

2.4 农民培训参与度不高

农民如果在培训中缺乏参与积极性,必然会降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推行尽管已有多年,在鼓励农民群众汲取现代化知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帮助他们拥有了更高的生活水平,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有传统思想理念的农民依然存在,他们没有深入了解新型技术和知识,且判断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民年龄偏大,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模式,面对政府及部门的号召往往呈现出不情愿或不关心的态度,主动性不足。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改进对策

3.1 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

以各地农村所在地区特点、市场化状况等为根据,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合理进行培训模式的构建,并统筹考虑农民综合素质情况。同时,该培训模式需要将地区内各类型产业考虑在内,进一步拓展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如线下实操结合线上教学的培训模式,依托线上网络多媒体平台,面向本地职业农民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并在与线下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能人引导与跟踪指导,优化培训成效[3]。因培训工作包含知识学习、指导服务、实操观摩等,属于系统工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技术导师制的构建,参照与研究所培育相同的模式,聘请培训老师或农业能人予以指导服务,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逐步内化所学知识技能,推进农业生产实力的提升。

3.2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系统工程之一的乡村振兴,要想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助力效果充分发挥,就需要重视“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乡村发展人才基础)和“引”(引进社会人才,拓展教师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具体而言,应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扩充师资队伍。面向农业科研或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筛选人员组建教师队伍,或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农民。二是关注培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地成校、培训机构及高校院所等,应当注重有利条件的创设、自修与继续学习氛围的营造,搭建专业学习与进修平台供教师队伍使用,同时设定与时俱进的进修内容。三是在建设教师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于密切关联着农业生产现代化,因此在先进、必需及实用知识技术讲授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实践教学、模拟等,在有机结合理论、实践及本地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3.3 丰富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一方面,培训目标的设定需要保障合理性、突出针对性。我国各个地区在培训农民群众时涉及的培训内容及需求都有一定差异,所以在制定培训方案时需要因地制宜,正确确定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具备针对性。另一方面,应当丰富完善培训内容。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对农业专业生产技术予以重视,同时也要包括经营管理、生态保护及社会服务等内容[4]。在注重开阔农民群众眼界的同时,引领他们从传统生产者身份向经营者转化,摒除以往单一的农耕模式,引入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与养生、旅游和餐饮等第二、三产业内容相结合,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4 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

要想引领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是需要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作用、价值及意义。当前时代,除了传统媒体这一宣传载体外,已诞生了诸多新型宣传载体,如新媒体平台等,通过线上结合线下模式能够获得更为优异的宣传效果。当农民群众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优势、好处具备更全面的认知之后,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二是为农民群众提供适当的优惠和补贴,依托制定的惠农政策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并鼓励企业予以适当的资助,改善教育条件。三是在培训中筛选对象时尽量聚焦青年群体。青年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强,且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往往更高,以他们为对象展开培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4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长期性系统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并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统一管理培训机构。同时,通过积极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完善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培训积极性等策略的实施,突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逐步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农民培训
耕牛和农民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农民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