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暨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

2021-11-30 03:16王勇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博物馆研究

王勇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1)

非遗博物馆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一样,都是为前来参观游览的观众服务的。了解观众、熟悉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不断满足观众对博物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需求,是非遗博物馆的根本宗旨。非遗博物馆首先要对各类观众群体有具体的了解,继而开展观众研究活动,之后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由于观众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非遗博物馆积极开展观众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际博物馆界,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共同的宗旨。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公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后者表现出的一些愿望决定了前者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而前者的方向也被后者所代表。所以在开展非遗博物馆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哪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社会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还有公众的愿望。2007 年国际博协会议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进行了修改,对“博物馆”作了新的定义,将“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公众开放”摆在了定义的前面,由此看出国际博协将公众视为博物馆工作的主体。不仅如此,在先前博物馆定义中的展示内容部分仅仅指物质文化遗产,而新的定义则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观众、博物馆观众

简单来说,观众指的是观看各类节目、比赛或者表演的旁观公众。它包括很大的范围,同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群体。形成如此多样的观众群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龄以及职业等。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在这里,博物馆环境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馆院建筑、布展设施设备等;软环境包括博物馆员工提供的各项服务、馆院营造的展览文化氛围等。对博物馆来说,公众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之前已经到博物馆参观过的或者是正在参观的,这些都算是博物馆的观众;另一个是还没有到馆里参观过的,叫作潜在观众,主要通过朋友介绍或者是媒体传播等,这些公众可能对博物馆有一定的了解,随时有可能前来参观。

(二)目标观众群

非遗博物馆在内的所有文博场馆在对观众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把观众划分清楚,否则研究工作很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划分观众的办法就是看这些不同的观众群体他们在参观博物馆时的表现状况。一般情况下,我国在划分观众群体的时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重点关注对象就是社会学中说的特定群体,像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等。非遗博物馆开展观众研究,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所有观众群体都满意展示展演的非遗项目,但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通常意义上讲,各类博物馆举办的活动,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可能有的观众欣赏不了,但是有的观众却很喜欢,后者就是这场活动所服务的主要观众,也叫作“目标观众群”。[1]

博物馆为了了解举办的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研发等各种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需要进行对观众的调查研究。以非遗博物馆为例,当它筹备的陈列展览希望拥有更多的观众时,进行观众调查是非常必要的。非遗博物馆主要应了解以下内容:

哪些观众来参观?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怎样?

他们来参观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他们对非遗陈列展览有什么观感和意见?

他们喜欢哪些非遗项目?为了观赏非遗项目在展厅中停留了多少时间?

总之,非遗博物馆开展观众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使观众更加愉悦和满意的陈列展览方案,以便不同的观众来到博物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有价值。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群设计不同的非遗陈列展览,以实现更切实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非遗博物馆观众主要行为

(一)参观展览

这是大部分观众进入非遗博物馆选择的主要活动。非遗博物馆按业态可以分为民间口传文化类、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表演艺术类、民俗节庆礼仪类等;从存在形式来看,非遗博物馆可分为综合类博物馆非遗展厅、行业性非遗博物馆、非遗专题博物馆、非遗博览园、生态博物馆。无论是从业态还是从形式来说,展品的展陈都按特定的形式组成展陈体系,而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安排、展陈形式的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更精细化、更个性化。在这里,非遗博物馆便需要首先锁定目标观众群,之后对标开展内容策划、明确展陈主题、厘清展陈内容。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展陈方式的设计,要以将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展陈内容为核心来展开展陈设计,细化声、光、温湿度等条件设置,精化对展区、展柜、展架等硬件的造型、色调、尺度的设计要求,一切以烘托展品、吸引来访观众为主。注重运用多媒体处理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以丰富展品的动态甚至活态展示效果。

(二)听看讲座

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领域消费的主动性、专业性逐渐加强,听看讲座也成为非遗博物馆观众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的观众的一大显性行为。非遗博物馆的讲座主要分为人文历史类、文化艺术类和学术类,这些讲座主要围绕非遗各业态特别是馆藏非遗藏品展开。观众一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各主题演讲讲座,这种选择带有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说非遗博物馆相关内涵丰富讲座的开放性也 引导了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从非遗博物馆方来说,应借此契机探索更大程度释放非遗社会教育职能的方式方法,贴近观众的喜好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的需求来确定主题,同时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给现场观众以足够的反馈互动空间以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三)购买文创

与听看讲座不同,非遗文创的购买行为是所有博物馆观众都能够积极参与的行为。非遗文创产品是联系非遗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与观众的重要纽带,观众从购买行为中可以把非遗博物馆的深层次体验拓展到馆外生活生产实践中去,使参观娱乐与休闲纪念得到有机的统一。在这里,非遗博物馆应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应用馆藏非遗文物丰富、学术研究深入的优势,将馆院内部凸显特色、内涵丰富的藏品同来馆参观观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特色的能够蕴含非遗丰富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内涵、集文物科学研究成果于一身的非遗文创产品,而不能将非遗馆院文创产品销售搞成千篇一律的土特产和低端文创产品的倾销区。这方面,故宫博物院便走在了全国前列,实现了线上和线下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成绩的双优异。

(四)现场体验

博物馆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除观看展览、听看讲座等活动外还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不同程度的参与进非遗博物馆方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体验活动中去,这种体验活动也随着近年来多媒体应用技术、数字处理技术、虚拟成像技术和AR、VR 技术的应用而使得体验内容和形式逐步丰富起来。体验活动由非遗博物馆根植于非遗馆藏资源、深挖非遗藏品人文历史与科技艺术内涵开发而来,随着来馆观众体量的增大和时代生活的变迁,非遗馆院也开始探索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生活、按照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参与主体等举办差异化的体验活动。在这里,非遗博物馆主要负责引导来馆群众以体验形式在娱乐、学习、休闲过程中接受社会教育、弘扬非遗文化。

三、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开展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搜集、甄别、整合、研究相关的非遗博物馆观众文献,在长时间线条和空间范围内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以掌握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前沿的成系统的成果。文献分析法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即确定课题,明确研究对象;设计研究过程,明确问题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活动;搜集文献,了解相关领域基本状况并确定研究拓展方向;撰写文献综述,以确保对研究主题和领域与宏观性成系统的掌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基于非遗博物馆观众兴趣爱好、浏览检索信息、馆区停留区域与时长等的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也不可或缺,甚至只有善用这些大数据才能把准观众参观活动的脉,实现对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精准化、科学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指的是通过可量化的方法,剖析研究对象特定方面情况的数值,继而加以对比分析的方法。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客观性、直观性较强。如对入馆参观人数、参观高峰时段、驻留区域与时长、检索信息频次的定量分析便可以客观的分析来馆群众对非遗的兴趣集中点、参观选择偏好、展陈内容和方式的满意度等。据此,非遗馆院可以相应的对展区布置、展览主题的选择等作出更科学的规划设置。但也应该指出,由于入馆观众参观展览等活动的主观性较强且是实时流动的,因此在统计时间、地点和选样标准的选择时应精细而科学。

(三)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一般而言是指研究者经由对研究对象的调研统计,以原始材料和数据为依据进行的研究。社会调查法能为非遗馆院提供直观具体的调查研究资料以便捷地了解观众的观念思维并对标挖掘剖析问题。在这里,社会调查主要包括口头调查、访问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观众留言等。口头调查指的是调查者在非遗馆院观众入馆活动时与观众以口头交流的形式直观的了解观众真实的直接的看法;直接观察指的是直接观察和记录正在进行中的观众行为,不对观众相关活动进行干涉;访问访谈法指的是有秩序的将非遗观众集中起来进行访问访谈,这一方法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强调要有代表性;问卷调查指的是非遗馆院事先准备好相关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发到群众手中填完再回收统计,其对象和调查范围具有较大灵活性;观众留言指的是非遗馆院通过设置留言簿、投诉维权簿、数字馆院论坛等形式记录来访观众留言,这一方法较能反映观众的真实想法与诉求。

(四)民族学研究法

应当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特定区域内的各民族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结果,而在社会生产长足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边远民族地区遗存的更多、在经济繁荣地区传承传播范围更广。因此在对非遗馆院观众进行研究时也应适当引入民族学相关研究方法。民族学研究方法较之于一般研究方法在压缩差距和参与观察上表现突出。压缩差距即要求调查者开展调查时应从情感和历史文化上压缩与对象的距离;参与观察即要全面了解对象区域情况,充分尊重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应注重文献选择与实地调研的时效性。

(五)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是指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运用到非遗博物馆观众的相关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法集多个学科之所长,打破了旧研究片面注重单学科、各学科间壁垒森严的界限,研究视角更加多元而非局限于非遗博物馆学,因而对剖析阐释非遗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规律更深入透彻。如借助心理学可以对来馆观众展区停留时间、展品参观偏好、文创产品消费取向、具体情绪表达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来馆观众深层次的审美、消费等心理偏好。此外,也可以借助考古学、文艺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理论为博物馆策展范式、建筑与功能区设置、场馆环境布置等给出“最优解”。

观众是非遗博物馆业务与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观众的正当要求和良好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非遗博物馆各项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观众参观非遗博物馆陈列展览或参加其它活动时,都会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亲身感受中去理解、评价陈列展览以及其它社会教育与服务活动的价值。尽管众多观众的意见和反映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反映总是代表了社会公众的要求。真诚的批评建议也是改进非遗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启示。非遗博物馆工作者应该经常考虑观众的意见,善于从分析、研究观众的意见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猜你喜欢
博物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博物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