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

2021-11-30 03:16彭蜜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思政

彭蜜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这种探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是对优良传统的坚持和继承,也是高校思政课改进创新的一个必然选择。正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是顺利推进这样的改进创新的前提。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首先要充分理解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在契合性,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想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一)一种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

红色文化是由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思想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形态五种基本形态建构的立体有机系统。

其中,物质形态是物质载体,主要指革命和改革时期功勋绝卓的革命先烈、革命伟人及其故居、陵园,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机构办公地旧址和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以及承载着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和活动等。精神形态是实质内容,主要包含了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制度形态主要指法规制度,这是创造红色资源以及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的法规制度,具体包括党的三大法宝、三大民主、三大作风以及党的法规制度等。思想观念形态既是一种对客观红色文化的主观认识,又是在其基础上产生价值观念的复合性观念。行为规范形态是红色文化的落脚点,主要是指道德、纪律等方面的约束性规范行为。

依次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感的五种形态是人们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

(二)有助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

习总书记曾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着多样化形态的红色文化,是增强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亲和力的有效支撑。

像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有关的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甚至是话语方式的物质形态。它们真实可感,形象生动,能够直观地再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行为规范形态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落脚点,能让思政课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在这两种形态种找到现实、具体的教育素材,让大学生们在可观可感的红色文化中去亲身体验,感受红色氛围,打破高校思政课空洞说教的传统,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红色文化中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理论、红色实践基地等资源,是抨击历史虚无主义强有力的“隐形杀手”。

其中,红色革命精神是内核,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高校开展融入红色革命精神的思政课,能够厘清事实真相,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红色革命理论主要指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提供方法论指导的伟大理论。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印证价值,能够使其成为当代思政课程中乐于学习与接受的一种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与不易,进而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各个地区建立的红色实践基地,如井冈山红色培训基地、武汉红色教育基地等,主题明确,能够将“四史”鲜活地展现出来,是高校思政课进行现场教学地最佳选择,直观的情景体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历史的真相呈现在眼前,是粉碎历史虚无主义谎言的强大事实证明。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着力点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就要根据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充分呈现和把握好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在课程融入和课程渗透中的价值意义和实践联系。这也是要在高效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着力的地方。

(一)展示中国精神最深厚品格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从两个维度明确了中国精神所包含的两大品格。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本质是归属于价值理念的。对于这样一种价值理念的灌输需要用爱国主义教育来加以引导,而爱国主义正是红色文化的永恒品格,是贯穿红色文化的主线。尽管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在不同阶段的时代特性尽不相同,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力的力量是亘古一脉相承的。所以,它在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话题中也将永恒存在。这也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一种间接性融入。

(二)揭示中国力量最本质源泉

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之一,能够把十几亿中华儿女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合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愈加多元化,加之西方的理论范式与话语体系的涌入,中国力量愈之缺乏指导理论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支撑。这就更需要我们以“正本清源”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以“返本开新”的勇气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红色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共同的意志”、依据“一个共同的计划”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合力,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凝聚中国力量中的理论先导作用。

(三)明确中国道路最深刻内涵

由历史和实践所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包含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寻中国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确立的最好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人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领导人民开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再到习总书记引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红色文化资源始终以各类纪念设施、机构旧址、重大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等各种形态再现党领导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足迹,是革命历史的形象鉴证,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鉴证,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方式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有着五种形态的载体。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就要把握住五种形态,把好的文化资源与好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一样,让红色文化资源被学生“自然而然吸收”。

(一)浓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首先,充分发挥校园的天然优势,积极为学生营造向上、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红”的特色,如建设以民族和地域为特色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注重与周边历史故事、历史建筑的协调,显现红色文化的历史画面;定期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月活动,抓住重大红色历史重要节日,普及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明确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化对“四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的历史素养、政治素养、思想修养;操办革命诗歌朗诵、革命歌曲演唱会、革命文化征文比赛等红色文艺活动。

然后,定期、有组织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如每个月开展红色文化基地实地调研,基地承载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包含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革命理论等,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实践教科书,它能够吸引学生走出课本、走出理论,成为开展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活动的参照样板;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红色革命旧址相结合,实施红色革命地支教,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打造红色思政课堂

把红色文化的优秀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并制定实际可行的教学实践计划,打造红色思政课堂。首先,在必修课中适当贯穿红色文化的内容,或与红色故事、历史有机结合,或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如在《毛概》课程中,把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在《纲要》教学中,把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相接轨和融通;在《马基原》教学中,把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贯通性连接。

然后,健全完善科学理论体系。红色文化的各种形态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体系同宗同根,是可供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供选择的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工作者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红色文化各种形态的渗透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并进一步厘清各种形态的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红色文化资源的渗透为主,其他课程渗透为辅,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理论体系。

(三)健全红色文化传播机制

秉承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红色教育机制,从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系运营的保障体制。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明确相关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积极发挥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学生组织的牵头作用,健全师生人才引进和培训体制、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和红色文化社会调研机制,努力打造资源共享的高水准的红色文化教育新平台,以期把红色文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然后,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系运营的传播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通信设备、网络等传媒产品日益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传媒从业人员应加强正面宣传和报道,坚持弘扬主旋律,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拓展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如开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文化软件,构建健康的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完善健全的舆论媒体制度。

四、结语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融入不能是娱乐化的故事化的,可以是感性的但一定是结合了思想引导的,这种融入也不能只是观念层面的——红色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多样化的——还需要让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产生共情心和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抽象意义与红色文化所能产生的亲和力针对性的具体可感相结合。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