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传播:客观叙事与共情

2021-11-30 10:57郭小良吴欣欣
中国广播 2021年7期

郭小良 吴欣欣

【摘要】共情传播是实现新闻舆论工作“四力”提升的重要策略。精心的策划采编和巧妙构思以及理性的情感表达,是实现主流媒体共情传播的重要路径。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主题突出,意义深刻,是共情传播的典范之作。文章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事实认知到情感认知、再到行为体现是新闻作品实现引导力的关键,并尝试提出共情传播实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广播作品 共情传播 《一件批复映初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新闻生产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新闻作品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重塑、情感抚慰等社会功能在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被逐渐忽略。为避免陷入“情感枯竭”,需要反思并重新认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并在信息传播中引起足够的重视。①共情传播的实现应坚持从传播内容方面搭建共识,这是基于强烈的受众意识和准确的受众接受偏好所判断的。共情传播重在信息解码过程中同理心的形成,而非编码过程中抵御客观性的情感因素植入。

第30届中国新闻奖已落下帷幕,广播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创作的《一件批复映初心》,讲述了1992年山西省霍州市三名基层干部去福州出差,从福州买卧铺大巴车票去温州,却被骗上了车况极差的普通客车。三名干部尝试写信给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反映情况,没想到得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处理,并予以批复。这一件27年前的批复成了生动典型的党课素材。

作品基于广播媒介特性,以声音为载体,表达形式丰富,注重细节,从侧面刻画了党的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深刻思想内涵,形成了在信息传播中主流媒体从媒介支持到符号认同、再到形成同理共识的过程,是共情传播的典型代表。

一、媒介特性:声音建构共情空间

单一符号具有比较优势。广播作为媒介“老兵”,声音是其唯一的信息传播符号。符号的唯一性可让受众在听的过程中去理解还原信息所包含的社会历史背景,虽然相对于“全息”性传播来说是一种劣势,但也具有一种比较优势。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形态的缺憾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强化了受众解读过程中的参与度,这正是共情传播形成的基础。理性情绪的形成是在解读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有别于碎片化阅读的非理性情绪表达。

同期声建构意义解读空间。《一件批复映初心》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声音优势,大胆运用人物同期声叙事,利用音乐、音响侧面衬托表意,传递事实和信息。朴素自然的同期声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声音叙事与文字的差别,就在于可以调动人们的感官去充分还原声音所传递的社会历史现场,从而加深受众对其的解码、理解与记忆。“我讲这个故事是个很好的例子,是个活教材、好教材,一滴水反映太阳的阳光”“习近平就是这样办的,很感动”等同期声让听众充分感受到霍州市委党校退休教师王文明讲党课时丰富的心理活动。时任霍州市委统战部部长郝郁民和办公室主任张玉生回忆中溢于言表的感动与敬佩在听众中实现了共情的效果。在信息获取、传播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同期声的获取并不困难,恰到好处的表现则是关键所在,这取决于编辑对作品思想性的准确把握和对素材的合理取舍。

音响语言催生情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现场音响,渲染情绪,增强作品感染力,是共情传播实现的重要推动力。“把广播埋藏在音乐所勾勒的广袤时空之中,让听众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让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激荡起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为听众提供听觉和思维的享受。”②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使用《共和国之恋》作为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开头音乐响起,曲调丝丝入扣,“未成曲调先有情”,故事未讲,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已经酝酿其中了,引人入胜。郝郁民的“习近平就是这样办的,很感动”这句话与批复原文声音响起的同时,音乐渐起,随之批复原文声音又渐落;在“一件很普通的事,很不普通地处理”和“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中,音乐再次巧妙呈现;“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处亦是如此,结尾处音乐伴随着张玉生的儿子张一的同期声再次落下,呼应开头,回环往复,具有情感张力。作品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共和国之恋》的旋律引发受众共情,受众在张玉生的讲述中感同身受,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使命担当所感动。

二、主题重大:传受关切筑牢共情之基

不忘初心扎基层,牢记使命解民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党的执政才能更加自觉;牢记使命,党的明天才能更加坚定。人民群众也广泛关切与呼吁廉洁的党风政风建设。《一件批复映初心》反映的正是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心系群众、群众优先的好作风。主题紧贴政治大局,作品表达现实关切,实现了情感共鸣,使得民意相投。另外,具有显著性的真实人物事例,贴近生活的接近性报道,也易于在群众中产生情感共鸣。张玉生作为基层干部工作求真务实,为民尽责;张一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职;王文明在讲党课中润物无声,让清正廉明的故事广为人知。作品通过“一件批复”对他人的影响,号召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大的主题下传递的也是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的关切。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党风促进政风,政风反映党风,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一件批复映初心》用亲身经历、生动真实的党课、厚重的执政文化把党风、政风、家风之间的逻辑关系生动地予以呈现和阐释,宣扬了优良党风促进政风、带动家风的社会效果。《一件批复映初心》中张玉生无论在工作还是处事上都兢兢业业,务实求真,这种优良的习惯在家风塑造中得到传承。作品以鲜活真实的事例使得民心相通、受众情感发生勾连,产生共情效果,再次说明新闻舆论工作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守正与创新的真谛就在于对人民群眾的关切事件进行准确把握与有效传播。

三、精心策划:适时传播形成舆论关注

情感传播注重情绪体验的共情效果,同类型的事件若启用同一种模式的传播策略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③较差的可复制性令情感传播的操作难度加大,主流媒体要想保持长期的优势地位必须明确受众,营造共情情境,不断精进,推陈出新。

广播电视的传播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方针,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蓬勃发展。主创团队在策划中把握住政治导向,抓住了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热潮,作品于同年10月刊播。由此可见,主创团队具有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将社会生活的热点和受众关注的焦点进行了有创意深度的选择与策划。作品中不同人物、不同场景的采访录音以及对故事的叙述、情感主题的表达,无疑是创编团队把握时政热点、精心策划、用心采编的结果。作品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并形成了共情环境,激发公众广泛的情感共鸣。

《一件批复映初心》的策划成功在于叙述视角的选取。文学讲述的是“创造的故事”,历史讲述的是“发现的故事”,新闻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因此, 新闻叙事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讲出令人理解、接受甚至感动的故事。④作品通过27年前王文明讲述的一件批复的故事,以及27年后事件的亲历者张玉生认真彻底处理孩童鞭炮受伤事件,呈现的是习近平“一件批复”带给张玉生工作作风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件批复给张玉生一家的影响。选取张玉生为主要叙述对象,可以串联起朋友王文明讲述党课和儿子张一传承家风的叙述内容。作品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激起了受众多方共鸣,引起社会情感共鸣。

山西广播电视台引用当地楹联、石碑、匾额等元素,将霍州署衙特色的文化合理融入,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凸顯了时代主旋律,秉承接近性的新闻价值,增进了当地人民地域上的情感认同,具有创新理念、地域特色、全局意识。由此可见,创作优质的新闻作品并非需要一味的宏大叙事,突出新闻价值的同时需要注重情感的生成铺垫,以优质内容不断强化主题,带着热气的温度,又藏着高度与深度。

成功的策划需要充分发掘新闻线索,引起公众共鸣,既要考虑叙事的行文方式,也要考虑传播策略,从而创作有情感性与传播力的作品。采编团队关注并发掘了这一党风、政风、家风建设的典型题材并予以策划报道,引发了情感认同,受到舆论关注。

四、自然叙述:真挚表达确保共情真实

当下,社交媒体中的新闻生产出现了主观化、夸张化、故事化叙述以及拟人化等多种表达方式,情感作为引导新闻舆论的因素被较多地融入其中,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情感性信息的传递就一定产生共情。事实上,共情传播作为报道策略和手法,是基于传播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广播新闻作品通过声音叙述凸显情感性。《一件批复映初心》用新闻人物真实的语言细节表达情感上的共情,张玉生和郝郁民的情感表露是作品传达的直接感受。瑞典心理学家乌尔夫·丁伯格 (Ulf Dimberg) 指出,共情是无意识的。我们并非“决定”他人感同身受,而是“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⑤作品将新闻人物的情感展示在台前,将记者的情感隐藏在幕后。充满地域色彩的、原汁原味的方言使受众身临其境,亲历者朴实的话语是共情产生的基础,更能凸显事件的真实性、可信性,更有现场感与感染力,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

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启迪受众对党风、政风、家风的认同感,对社会议题与舆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仿佛历历在目”“仍然难掩激动之情”“他总是饱含感情”等作品解说词中的表述,也奠定着情感基调,引发听众产生共情。

五、结语

优秀的广播作品需要通过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呈现出超脱其他媒介的情感价值和内容属性,才能够打动听众的心。⑥从事实认知到情感认知、再到行为变化,是新闻作品实现引导力的几个阶段性呈现。情感传播是价值认同的催化剂,新闻报道做好基于事实报道的情感传播是时代之需。

注释

①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②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第五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6页。

③殷文、毛子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情感能量与社会效用——以〈朗读者〉为例》,《今传媒》,2018年第8期。

④孟婷:《从新闻叙事学角度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22期。

⑤〔荷〕弗朗斯·德瓦尔:《共情时代:一种机制让“我”成为“我们”》,刘旸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⑥沈飞女:《试论广播作品的内容张力和情感勾连》,《视听纵横》,2019年第6期。

(作者郭小良系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吴欣欣系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