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1-11-30 22:39潇宇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生死观浪漫主义

摘要:大海、邮轮与钢琴,构筑起一個人的一生。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生于游轮、长于游轮,大海和钢琴便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一生至少拥有过三次下船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放弃,最后选择与因退役而要被引爆的弗吉尼亚号共亡。1900传奇而悲壮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生与死之间,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又可以拥有什么?本文以主人公1900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他的出生、成长、纠结以及平静地选择死亡进行分析,在探讨主人公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同时探索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1 剧情简介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剧情片,改编自亚历山大·巴利科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该剧场文本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故事。主人公丹尼布曼·TD·莱蒙·1900,因被老船员丹尼在1900年的第一天发现并收养而得名。由于没有户口,为了逃避联邦局的调查,1900从未下过船。8岁是1900的人生转折点,养父丹尼因公殉职,1900重新成了孤儿,他因无师自通地弹奏钢琴而被船长允许继续留在船上,成为了海上钢琴师。他生于游轮、长于游轮,从没有下过船。他的一生至少拥有过三次可以下船的机会,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大陆新生活的构想,都没有打败他对未知事物的恐惧。1900一生都未离开过大海与游轮,音乐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战争结束后,弗吉尼亚号因年久失修即将被炸毁,1900依旧坚持留在船上,平静地选择与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弗吉尼亚号共同葬身大海,将他的梦想与恐惧都埋葬在了他度过了一生的船上。

2 剧情分析

导演主要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主人公1900传奇的一生。万事皆有因果缘由,为了更好地理解1900的生死观及最后平静选择死亡的行为,笔者对1900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时间上的梳理,以他的出生、成长、纠结与死亡为主要脉络,将整个剧情大致分为生于船、长于船、守于船和死于船四个阶段。

2.1 生于船

1900的出生注定了他一生将与钢琴为伴,当弗吉尼亚号上的老煤炭工人丹尼发现他的时候,他正安静地躺在头等舱一架钢琴上的高档柠檬盒里。很显然,他的父母曾是这艘船上的旅客,他们从欧洲移民到美国新大陆,意图在纽约追求属于新大陆、新时代的财富。他们将孩子遗弃到头等舱,希望他被有钱人收养,但他成了锅炉工丹尼的孩子。就像片头所说,每次航程,船上都会有第一个看见美国的人,这不是巧合而是命运。1900被遗弃在这艘游轮之上,又被丹尼收养,这都是命运,冥冥间注定了1900的一生。

1900生于船上,弗吉尼亚号是他人生的起点,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在这里遇到的一切,都会成为日后他认识世界和了解自己的重要基础[1]。1900生于船上,这艘船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哺育着他。8岁之前,为了逃避联邦局的调查,他从未下船,这艘游轮是他无法选择的成长环境。8岁是1900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一直都有养父照顾,但8岁时,养父去世,1900从此孤身一人。1900从出生以来一直生活在熟悉的游轮上,根据镜像理论,熟悉的大海及游轮就是1900小时候面对的全部,这一切作为“小他者”培养着他、建构着他[2]。从整个电影来看,1900的一生似乎都受游轮这个“小他者”的影响,而他一生未曾离开游轮,似乎与金钱浪潮下的移民大环境没有太多牵扯,但其实他从养父处接受的教导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外界大环境有关的。他后来遇到的人,也都来自邮轮外的世界,所以他与外界一直存在联系,只是他从未亲自踏足大陆,但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真正与世隔绝。可以说,虽然陆地一直都在远离1900的地方存在着,但在养父的故事与来来往往的游客的影响下,那片遥远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1900的世界观,改变着他的命运。游轮上的小环境与陆地上的大环境是他无法选择的,1900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他者”影像所覆盖,这对他后来难以融入大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长于船

为了躲避联邦局的调查,1900跟随着养父丹尼和仁慈的工人们一起在船上长大,这是他成长的第二个时期——镜像时期。如果说,一个人刚诞生时,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那么,当他成长起来之后,就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逐渐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感情,从中寻找到成长的快乐[3]。这个时候,一个人看待自己周围的环境就像看镜子一样,他通过镜子里的映像建构对自我的认识。对于1900而言,童年时期他所依恋的镜像主要来自他的养父丹尼。丹尼常年生活在海上,无法带1900去陆地上看不一样的世界,于是他编造了一些善意的谎言,告诉1900“除了弗吉尼亚号,什么都不好”“陆地上有鲨鱼,能把你活吃了”。这些话虽然都是善意的谎言,是哄小孩子的,带给了1900独立与自信的品格,但也在潜移默化间建构起了1900对陆地的恐惧,这样的认知几乎伴随着1900的一生。这些话也折射了丹尼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很显然,丹尼对大陆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因此,以他为镜像的1900深受影响,在潜意识里对大陆也没有太多善意,这对1900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长大后他知道了陆地上没有吃人的鲨鱼,但潜意识里仍对大陆存在恐惧与无措。幸运的是,丹尼和其他工人都很照顾1900,他是在爱中长大的。

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对主人公和丹尼来说,弗吉尼亚号这座出没在海上的“城市”就是他们自足的场合[4]。舒尔兹认为,“在我们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即意味着与环境为友”[5]。对1900来说,大海与游轮就是他的家,他看到一望无际的海面,不会感到恐惧,只会觉得安心,相反,令无数旅客有安全感的大陆,才让他感到惊慌。电影有一幕令笔者印象深刻,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使游轮剧烈地颠簸,船上的人惊慌失措,要么躺在床上,觉得自己就要死去,要么在船舱里跌跌撞撞、尖叫哭泣,只有1900神色平静,穿着优雅的深色衣服,平静地走着,毫无惊慌失措的神态,他如履平地,带着麦克斯开始弹奏华尔兹舞曲。麦克斯不知所措,而此刻的1900,似乎是在与大海齐奏。1900生于游轮、长于游轮,他的生命已经融入大海,他对大海的认同诞生了他的浪漫主义生死观。

2.3 守于船

如果說,1900在8岁前不下船是因为没有护照,那么当他终其一生仍不下船则完全源于其浪漫主义生死观。8岁之前,他是被身份困在船上;8岁以后,则是他自己将自己留在了船上。唯一的好友麦克斯曾多次鼓励他下船,向他描绘大陆上的精彩,以及1900可以获得的鲜花、掌声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1900都拒绝了,他说:“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质疑……我不向往陆地。”纵观1900的一生,他曾经至少有三次可以下船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坚守这艘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游轮。

第一次,有关音乐。大海教会了1900弹钢琴,因此,他的弹奏从来都没有曲谱,他可以很敏锐地察觉到环境的变化,即兴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乐曲。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乘客都深深为之陶醉,当他瘦削的手指按下琴键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人们都张大嘴巴沉醉在音乐的世界里。就这样,他的音乐得到了来来往往的乘客的欣赏与认可,1900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有专门录制唱片的公司特意找上门来,想将1900的音乐通过传媒的形式带给大陆上的听众,但1900拒绝了。他不向往陆地,也不想让自己的音乐沾染上城市里的世俗,人不下船,他弹奏的音乐也只能被这艘游轮独享。直到他遇到心爱的姑娘才录制了第一张唱片想作为礼物送给她,但最后,告白的话没有说出口,1900也没有踏上大陆,他掰碎了已经录制好的唱片,与大陆未曾见面便珍重道别。

第二次,有关爱情。那一天,甲板上微风拂面,1900像往常一样弹奏着钢琴,他不经意地抬头瞥向窗外,看到了这世间最温柔的模样:甲板上有一个姑娘,海风吹拂着她的秀发。至美的爱情总是不期而遇,这一刻,1900沦陷了,他的内心亮了起来,姑娘好像暗夜里骤然出现的一道绚丽极光。可惜,1900不善言辞,他在悸动的同时保持着理性,守护着自己的第一段爱情,一段说不出口的暗恋。最后,姑娘要下船了,他叫住了她,在她的微笑注视下却始终没有说出口,也没有将紧紧攥在手里的唱片交给她。无疾而终的暗恋总是让人夜不能寐,加上麦克斯一直在向他描绘大陆上精彩的生活,1900逐渐动摇了,他想,自己为何不能离开这艘船,去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追寻生命中新的精彩呢?于是,他西装革履,手提行李箱,在众人的送别中走下了靠近陆地的楼梯,但在即将踏上那片不会漂浮的土地时,他突然停住了脚步,身后是自己熟悉而热爱的大海与钢琴,眼前的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虽然充满诱惑,但也令他陌生,他愣了片刻,转身回到了船上。

2.4 死于船

第三次,有关生命。前两次1900放弃的是爱情和事业,而这一次放弃下船,就意味着选择死亡。1900所在的船终于到了报废的时候,除了1900,所有人都下了船。船要被引爆时,麦克斯想起了这个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朋友,不顾众人反对,拼命劝说1900下船,向他描绘一起下船后的新生活。这时,1900不再纠结,非常平静,面带微笑地向最好的朋友说出自己当年没有下船的原因:“琴键有限,城市无限。”在他的世界里,海洋赋予了他生命,所以他不愿离去,宁可主动选择死亡。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离开这艘船。最终,他以自己的理由说服了麦克斯,让他理解了自己,麦克斯含泪下船,眼睁睁地看着载着1900的弗吉尼亚号在海面中央爆炸。全片唯一一声怒吼就是弗吉尼亚号爆破时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这是1900用生命最后一次为大海演奏的乐曲。

3 浪漫主义生死观分析

生与死一直都是对立出现的,不同的生死观决定了不同的结局。1900本有更多的选择,但其因浪漫主义的生死观选择了与游轮共存亡。在影片中,1900的结局,充斥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剧美,和大多数人的自杀行为不同,1900选择死亡,不是因为抑郁症,也没有做周密的自杀计划,更不是因为一时赌气,在世人看来,他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唯独选择了放弃生命。这是他在平静状态下的理性选择,他是因守而亡。笔者认为,1900的一生都是自由而孤独的,被父母遗弃、养父早逝、爱情夭折,唯一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麦克斯。大海和钢琴是他生命最大的意义,他无法想象陆地上数不清的选择,这一切让他觉得不安,所以他宁愿放弃生命也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梦想。如果弗吉尼亚号不退役,或是一辆新的游轮来接班,并且允许1900在大海上继续生活,或是有一个更懂1900的人向他讲述不一样的大陆,一直陪着他,比如那个姑娘挽着他的手走下游轮,迈出了第一步,1900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1900一生都未离开大海与游轮,音乐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虽然他也想过去陆地上追求爱情与梦想,但未知的恐惧终究还是让他选择了放弃。经历了纠结后,1900在游轮报废需要引爆时,心态平静地选择了与船共亡,将他的梦想与恐惧,都埋葬在了他度过了一生的船上。1900传奇而悲壮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在生命中,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又可以拥有什么呢?笔者认为,1900的归去虽然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可他并非真的想要死亡,而是迫不得已。他在船爆炸前对试图救他出来的麦克斯说,他无法离开这艘船,大不了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终究还是因守而困,在他浪漫主义的思想观下,与这艘如他生命般重要的船永远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

4 结语

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浪漫主义生死观让这个本是悲剧的故事充满美感,他在现实生活中选择的“死”,正是他梦想中的“生”。但是,笔者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热爱生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快乐地活着,至少平静安心地活着,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李幸,姚国军.在“他者”中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海上钢琴师》和《楚门的世界》[J].电影评介,2014(13):46-47.

[2] 田晓.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J].电影新作,2014(3):111-114.

[3] 张晶.《海上钢琴师》:多一些理解和宽容[N].健康报,2019-12-06(008).

[4] 刘丽琳.解读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体现的自我存在主义[J].才智,2019(36):211.

[5] 何佳玲.希望天堂有钢琴——从《海上钢琴师》看存在主义[J].大众文艺,2016(16):181.

作者简介:潇宇(1995—),女,陕西榆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生死观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海上钢琴师》电影音乐赏析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