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及其提升

2021-11-30 23:44田甜邹太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田甜 邹太龙

摘   要 全媒体生态重新勾绘了中小学的教育图景,全媒体教育已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体素养也随之成为校长胜任力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小学校长的媒体素养包括转变媒体意识、理解媒体生态、注重媒教融合、抵御媒体风险、坚守媒体伦理。为了提升中小学校长的媒体素养,须要做到: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互补,保障专业化发展;协同共建与实践平台落地,获得常态化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并举,构建动态化支撑;革新意识与学习角色重塑,坚持媒体伦理导向。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中小学校长  媒体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全媒体时代媒体的领域延伸广度与效果浸润深度均呈几何增长态势,教育系统也无法从全媒体的宏观环境中抽身,迫使中小学教育与媒体融合升级。当教育生态不断被全媒体技术充斥和影响时,“信息引导”却让步于“信息消费”,媒体本身作为教育介质的正向发展受到阻碍。技术与理念的滞后使中小学无法驾驭全媒体时代即时性、交互性、开发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教育管理者的媒体素养随之出现了适应危机,全媒体教育形态与全媒体信息传播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融合契机的丢失、媒体教育高地的丧失,不断叩问着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治理模式,中小学校长须要反思自身职业素养的整体建构与发展。在全媒体与教育形态融合发展的拐点,我们期待全媒型校长的出现,呼唤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的提升。

一、全媒体时代提升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的意义

媒体素养是新时代校长胜任力的显著标志,它不仅关乎校长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且也是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诉求[2]。全媒体时代,中小学校长应勇于担当,顺势而为。

1.从“相加”到“融合”:全媒体的全面介入

全媒体时代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时代。随着媒体传播方式从多元相加到深度融合,“四全”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颠覆了受众与形态,媒体资源高度整合。全媒体传播是媒体融合推进和新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大趋势[3]。全媒体经历了由衍生发展到强势引领、介入效果由几何辐射到分众精确、发展趋势由综合多元到纵深整合等过程。从聚焦对终端技术的创新到实现传播效果的共振,全媒体的传播格局颠覆了各领域的生存样态。信息技术的全面升级、传播理念的行业革新、全媒体传播手段与平台建设相对成熟,使教育领域迈入了大规模生产、存储、共享与应用大数据的时代。中小学校以及相关主体已然置身于全媒体时代中,中小学校既无法抵挡全媒体传播的信息流,也无法隔离于人人皆媒的传播环境,亟须审视自身性能,调适匹配。

2.从“怀疑”到“追随”:全媒体与教育实践

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活动。全媒体无疑扩大了教育媒体的范围,而全媒体与教育形态的融合进程相对缓慢,陷入教育思维滞后于全媒体思维、教育媒体效能滞后于媒体技术实效的困境。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也抛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IT(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4]实际上,中小学校对网络技术的畏難与怀疑阻碍了教育形态全媒体化的脚步。此外,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技术支持、风险防范能力,使得中小学教育对全媒体资源使用不充分。全媒体是教育媒体的延伸和形式升级,授课形式、教学对象、家校互动等一系列教育图景的多维演变下,中小学校必将追随管理媒体化和教学媒体化融合的趋势,发挥全媒体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校要实现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把握全媒体的时代机遇,需要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管理思维”首先实现与全媒体的互通共融,以此将挑战变为机遇,在来势汹汹的“传播矩阵”下稳住阵脚,主动面对、适配提升、充分利用,迈出中小学教育与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3.从“反思”到“责任”:媒体素养与校长胜任力

全媒体教育形态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深化,传统的课堂教育形态和全媒体教育形态将相辅相成,成为教师教学的两种重要手段[5]。全媒体传播环境恰恰与学生的“数字化生存”现象高度匹配,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诉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技术赋能使得中小学的“后喻”现象更加突出。“数字鸿沟”会弱化教育媒体升级的效能,拖累学校管理媒体化的发展。为此,亟须对校长媒体素养进行反思,校长应主动担当起全媒体时代构建主流价值传播格局的责任。中小学校是价值引导的主阵地,教育对象与媒体传播格局的双重改变,使中小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角色被边缘化,存在教育阵地丢失的危机。助力主流价值的一元引领格局是校长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媒体素养的提升既是校长专业化发展赋予的时代内涵,也是全媒体教育形态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全媒体时代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的内涵

在全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校长的媒体素养指向以学校教育发展为核心,侧重全媒体教育形态下的专业能力探讨。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媒体素养须具备以下要素:转变媒体意识、理解媒体生态、注重媒教融合、抵御媒体风险、坚守媒体伦理。

1.媒体意识的转变能力

教育媒体化是学生数字化生存现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学生情感教育、思想引领的教育契机。校长须有数字意识、传播意识、服务意识、社交意识、引领意识以及媒体素养教育意识,须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上融入服务意识、社交意识,达到满足学校各利益主体的信息诉求的目的。学校管理的媒体化解决了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的介质和形式困境,可以实现在线集体备课、远程课程资源管理,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可以与学校管理融合,升级管理水平,教师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的合作研讨,并且拓展了家校合作的渠道。此外,校长还应前瞻性地思考国外媒体素养教育实践,例如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早已具有典型的系统化、规范化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美国在1960年左右也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到正式教育轨道中[6]。

2.全媒体传播生态的理解能力

媒体知识的掌握是“技术脱盲”的前提,全媒体是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深度贴合受众需求为内容导向,以传播效能最大化为目标[7],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传播生态特征。要认识到全媒体传播规律,了解信息生产模式,例如了解用户生产内容(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GC)的基本特点,可以更好地分辨媒体信息质量,对媒体发展态势进行研判。此外,还需具备批判性看待全媒体技术的能力,了解全媒体传播中信息茧房、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数据使用伦理、被媒体裹挟的异化等媒体风险知识,防止校长自身在不当使用媒体时所带来的学校管理决策失误。理解传播模式与知识管理、教育媒体的内在联系,进行媒体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所以,完成媒体知识脱盲,才能站在时代趋势和师生需求的角度上,思考学校在全媒体时代的“应变与不变”。

3.全媒体与教育形态的融合能力

全媒体教育形态表现在空间延伸、技术融合、实时交互、个性化等方面。校长应首先思考如何将知识教育与媒体技术融合,把大数据、人工智能、AR技术、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运用于数字校园、智慧学校的建设中。全媒体传播以对受众传播效果最大化为实质,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受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标不谋而合,在学习中,随着实时渲染、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媒体的扩展,全媒体增强了教育体验,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习潜能,使个性化教学与培养方案成为现实。在教育管理上,全媒体教育融合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统筹,为校长们探索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例如,实践去中心化的学校治理模式、云备课、在线学习等全媒体融合的创新形式。校长应注意学校管理工作媒体化过程中规范使用场景和范围,有效区别教师、学生的学校生活与课余生活,避免媒体信息操纵生活,以免损伤学校教育与媒体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

4.全媒体时代的风险应对能力

面对全媒体受众与教育对象角色重叠的现实,娱乐化、低俗化、同质化信息流对教育媒体的挤占,校长需要思考如何将全媒体传播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转化为机遇。换言之,即根据媒体受众的心理特征,不断创新媒体与教育的融合形式。全媒体时代,教育形态得以空间延伸的同时,信息分辨能力较弱、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中小学生,极易暴露在媒体“拟态环境”和价值导向偏差的风险中。应对主流价值观教育危机是校长最重要的媒体素养,但学校教育不同于“算法为王”的媒体一味地满足学生数字需求的做法,而是要在新型傳播格局和主流价值引导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对媒体资源、媒体平台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媒体渠道,加强校外平台教育教学探索,培育学生的媒体习惯。目前,中小学分层次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暂未落地,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媒体利用与传播能力、媒体道德素养,将媒体教育新阵地的打造深嵌于媒体矩阵之中,融入课程设计之中,引导学生的媒体学习方式,增加新型媒体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正向体验。

5.全媒体应用导向的伦理审视能力

对全媒体的伦理审视是校长媒体素养的重要内涵,校长在打造全媒体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防范“失信”和“失衡”的伦理困境。首先,媒体素养的价值导向模糊,警惕因媒体“失信”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教学稳定。媒体失信通常以消费学校各主体情绪为表现,校长在应对不良舆论环境和不实信息攻击时,应从媒体案例中吸收经验,提升媒体传播理论水平,例如危机公关的3T原则、管控策略、新闻发布机制等,才能有效应对外界信息传播失焦、失全、失真的信息倾倒。其次,在媒体应用“失衡”层面,需要校长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抗信息倾倒,无论是哪一主体的过度媒体消费,都会造成媒体融合负性效能,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情感和共建动力。

三、全媒体时代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提升的策略

依据前文对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内涵的横向分析,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现实基础依然薄弱,在匹配要素残缺的现状下,校长媒体素养的提升要朝着专业化、常态化、动态化方向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平台依托、理论基础保障校长媒体素养的自我重构。

1.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互补,保障专业化发展

缺乏顶层设计的全媒体教育形态走不长远,容易使校长媒体素养提升囿于偶发性、知识性的讨论中,仅仅泛化于媒体知识教育。出台相关政策才能为校长媒体素养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虽然国家鼓励全媒体的深度融合,但无处不在的全媒体却鲜有出现在中小学校园中,很多学校实际上滞后的是教育思维,大多时候迫于现实条件,不敢大胆尝试,很多教育融合产品在未落地生根之前就因不在指挥棒触及范围内被挤压出局。首先,教育部门应给予政策引导与支撑,明确校长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校长媒体素养提升的内生动力。将对媒体素养的考察纳入校长胜任力的选拔机制和考评机制中,使媒体素养成为校长胜任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可以从顶层设计层面鼓励学校与政府、市场对接,借助政府和市场资源融合全媒体,促进学校发展。例如,数据支撑是校长决策、学校舆情监控的必要条件,政府管辖的融媒体中心不仅有技术优势,更重要的是掌握着大数据的使用权,政府需要协助学校,打通学校与相关信息技术部门、具有数据分析能力优质企业的合作渠道。再次,根据现实需要,市场开发的具有提升信息解码、编码能力相关的媒体产品与活动,能激发校长媒体素养提升的创新活力,减小校长媒体技能应用的现实阻力。

2.协同共建与实践平台落地,促进常态化发展

全媒体在中小学应用的本质是教学与管理的重塑与协同共建。需要老师们积极参与媒体资源共建和共享,才能将学校管理媒体化落实。例如,以云备课为代表的媒体化协作式知识生产和管理,在以往集中备课的基础上,协作式媒体知识生产过程更加可视化,共享性和协作性得到了平台支撑和技术支撑,所以要完整呈现媒体化协作式知识生产和管理需要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校长媒体素养提升的常态化发展,必须寻求相应的横向合作渠道。互联网思维下,资源不再是处于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之中,而是可以达到“1+1>2”的共赢决局。在理念的相互碰撞、方法的相互学习、效果的相互比对之中提高媒体素养[8]。校长的媒体素养教育资源依托于中小学校,丰富于校长群体之中,需要增加媒体素养体验与反馈等“输出性”提升方式。例如,成立校长媒体素养工作坊,为其提供学习渠道、交流平台,增强校际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在校长主题研讨会等交流、合作、帮扶中分享媒体素养提升和应用经验,通过实践分享、案例分析,既可以宣传成功经验,又可以增加校长的获得感。

3.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并举,形成动态化支撑

高校所具有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使校长能紧跟动态化的发展趋势,持续性提升媒体素养,高校科研单位应在理论支持、实践训练、课程培训方面,为中小学校长媒体素养的职业发展勾画脉络。我国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动态跟踪过程和对比分析,实践教学研究不足[9]。高校可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两个着力点上助力。理论研究是媒体素养提升支撑体系的基石,多学科合作搭建媒体素养教育的整体平台,使校长媒体素养提升具有层次梯度;成立研究中心,深化媒体素养提升的对比研究,学习国外全媒体传播伦理规则研究的经验,开展媒体素养与校长治校能力研究;开发针对校长的媒体素养提升培训核心课程,对个案进行持续性跟踪培养。比如日本东京大学情报学府设立的社会和媒介研究机构发起了MELL(Media Expression,Literacy and Learning)项目,开展了东京都媒介素养项目、长野县媒介素养研究会项目、亚洲image网络项目、媒介教师村项目等[10]。在实践训练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对实践课程和体验课程的设计,使校长参与媒体流程设计、媒体制作,增加媒体体验、内化媒体知识,提升对媒体事件的处理经验,促进教育成果转化。

4.革新意识与学习角色重塑,坚持时代性导向

针对具有理性批判能力的媒体素养教育对象,通过对媒体本身及媒体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并最终实现利用媒体技术完善个体的自我发展[11]。因此,中小学校长自身的革新意识是关键,将日常管理语言转化为媒体语言,使媒体环境与自我发展相融合。校长需保持对全媒体时代的敏锐意识,面对数字恐慌、技术压力时不排斥、不退缩,改变对数据技术都是洪水猛兽、新型传播方式都是旁门左道的错误观念,敢于担当,勇于探索。转换学习角色,站在网世代的立场上去思考教学决策、创新教育传播方式,探索精细化与共治化管理模式,实践互动型与共享型教学管理方式。校长应坚持媒体伦理导向,即坚持以学生利益为本、学校发展为先的伦理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学校治理创新为目标。媒体素养的提升能更好地为学校创设友好的舆论环境,適应媒体环境发展,防范媒体风险。无论是从个人自我发展的角度,还是职业责任感的角度,校长都应主动扩展学习渠道,探索全媒体教育形态。例如,《学校领导须知的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12]《学校领导的社交媒体》[13]介绍了拓展家校合作、使用社交媒体重组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去中心化的扁平组织结构等社交媒体在中小学管理中应用的诸多实例。此外,也应注重对教师媒体素养提升体系的建构,例如,在教师引进、职业培训、考核等方面适当倾斜,吸引并引导媒体人才、数字信息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扎根,共同促进全媒体与教育形态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中国报业,2019(07):5-7.

[2] 黄旭,邹太龙.全媒体时代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体素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事件引发的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09):47-50.

[3] 管洪.构建引领时代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J].新闻战线,2019(05):2-4.

[4]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30-41.

[5] 岳铁艳.全媒体教育形态下的教师知识体系多维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18):51-53.

[6] 李鹏,陈芊芊,舒三友,等.新媒体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199-200.

[7]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03):82-83.

[8] 李东.互联网思维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29-33.

[9]苏燕,李德民.全媒体时代民众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09):82-85.

[10] 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5):128-130.

[11] 廖秉宜,李嫣然.全媒体时代新闻受众媒介素养构成及提升策略[J].中国编辑,2019(08):15-20+26.

[12] Scott McLeod,Chris Lehmann,David F.Warlick.What School L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M].Jossey-Bass,2011.

[13] Brian J. Dixon. Social media for school leaders: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getting the most out of Facebook,Twitter,and other essential web tools[M].Jossey-Bass,2012.

[作者:田甜(1991-),女,湖北来凤人,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邹太龙(1988-),男,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石  虹】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