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概念局限:深化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三重意蕴

2021-11-30 06:13葛世林
学理论·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葛世林

摘 要: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观念转变产生新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非乌托邦式之空想,其在现实维度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佐证,社会主义非计划经济所捆绑,市场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同样可以成为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利因素。坚持社会主义,深化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生动表明:社会主义是一条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前进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一个阶段,是不断完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保障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制度凝结,更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因素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13-03

一百多年前,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开篇即谈道:“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1]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空想萌芽到系统科学的理论问世,从一国的伟大实践到多国的竞相发展,社会主义的内涵在数次飞跃中不断得以深化。如今,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状况和各种质疑我国社会主义属性的声音,我们亟须建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阐释社会主义观念的时代塑型。

一、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非乌托邦式之空想

作为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的社会主义(socialism)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要素均由社会拥有和控制,并按照公众利益的现实状况进行管理和分配。自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以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带有乌托邦式的色彩

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出现蕴含着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思想基础。一方面,16世纪的西欧社会变化快速,大机器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引发使用价值和抽象价值的分离,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与时存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小生产模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确立。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人们的不是福音,而是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面对残酷的剥削与越发明显的两极分化,启蒙思想家用《人间喜剧》《悲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尖锐无情地展示着现存社会形态下底层百姓的悲惨境地和人与人相处的凶残、贪婪与虚伪。这些直接的思想材料使无产阶级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日益强烈,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但是,触及不到根本生产关系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却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傅立叶曾花费整整12年枯坐书房,仅仅是为了等待人们对他在报纸上的呼吁言论做出回应。他们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甚至还往往寄希望于英雄人物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的援助,这种带有明显乌托邦色彩的意识自然无力改变下层民众受苦受难的悲惨境遇。

2.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场坚定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前人的已有理论基础,立足所处社会现实,在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给予肯定的同时,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存弊病和不可化解的固有矛盾,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这一重要观点,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为今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果说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所思考的主题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20世纪列宁、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过实践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在现实中找到了具体做法。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就是资社并存中的矛盾冲突和合作交流。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多重优势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坚定理想信念,首要一点就是社会主义信念。

二、从构想到运行:社会主义非计划经济所捆绑

1.辨清错误的社会主义经济论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十分典型、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决定论和计划经济论。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单一因素,仅仅用经济因素的自动作用就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进程。他们甚至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妄断为经济决定论,这种庸俗的机械的历史观和崇拜自发性的机会主义理论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彻底的揭露和批判。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写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书信中直接指出:“根據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4]立足现实维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经验,这种社会主义经济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比之下,第二种观点离我们更近,也更为我们熟知。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叙述,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只能发展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分配管理,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成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关键。这一观点在斯大林时期得到凸显,而我国在同一时期也开始实行“一大二公”的政策以突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但是,纯粹计划经济的弊端在落后国家的发展中开始显现,苏联经济领域的改革失败导致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崩溃,最终导致解体。当西方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合法性不断发问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固定的配对关系。自此,计划和市场开始以配置资源的手段进入人们的视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2.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纯粹的经济框架约束,也并非是被计划经济所决定的。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创设的社会主义语境下,实行计划经济存在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存在”这两个基础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按照计划分配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美好状态。但毫无疑问的是,虽然我们国家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取得了发展奇迹,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典作家所创设的前提性条件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未实现。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时俱进的思想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做出的贡献,毛泽东有关“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思想,都清晰地反映了在不同地域、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这是不断更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资”“社”之争。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必然匹配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今天世界上没有马克思设想的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任何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必要特征的观点都难以成立。从实践层面看,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不冲突。当代世界没有抽象的市场经济,也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融入了市场经济因素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6]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坚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我们需要的不是纯而又纯的经济学理论,而是真正让人民幸福起来的经济发展。作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应在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充满自信。

三、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主义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1.社会主义是一条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前进道路

回顾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对“道路”问题格外重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8]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发展道路既不同于僵化、教条的社会主义老路,也不同于西化、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资本主义邪路,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和平发展为导向、代表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科学道路,是代表着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路。可以说,我们国家已经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在近代180多年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中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道。这是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论和实践结晶、具有深厚文化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道路,并且这条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2.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一个阶段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发展史。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再次提到,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四史”学习,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条道路,同时也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提法都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只有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使社会主义证明其生机活力;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3.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发展的理论体系

理论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主义要想解释实践中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一系列困惑,就必须形成不断完善发展的理论体系来阐述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什么主义的共同点与区别。这一“发展”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发展的基础,违背了基本原理,就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二是必须在历史的实践进程中为社会主义增添新的内容,如果只是单纯地重复以往既有的内容,没有在现实的实践中孕育新的理论成果,那么,这一理论也谈不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焕发生机与活力,就是因为它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以解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为发展的基础,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4.社会主义是保障理论与实踐成果的制度凝结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出了同一份考卷,从这场“抗疫”大考一下子就看出了中西方的制度模式孰优孰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乎在所有可比的领域内都完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我们不惜成本地抢救每一个生命、精准到点的防疫举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政客不顾疫情蔓延的现状,坚持经济利益优先,罔顾人性宣称“群体免疫”,放弃救治老人,不断用“骗局”“大号流感”等说辞忽悠国民,这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做法已然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不知羞耻地树立着其“反面形象”。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制度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公正、仁爱等“普世价值”,是裹挟着资产阶级虚伪性外衣的意识形态武器。自由、民主、人权是好东西,但如果只照西方的话语体系来界定这些概念,并且不分时间、地点、民情、发展水平就把自己所谓的民主模式强加于他国、把“共同价值”说成是“普世价值”,从本质上看,这和过去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并无差异。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作为上层建筑的突出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切实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最主要的体现,是可以在实践中直接把握,并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得以彰显的有力保障。

5.社会主义是一切向好因素的集合

《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于是,教条的社会主义者就机械地将私有制和公有制作为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指标。可立足于现实不难发现,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制仍然存在并且衍生成为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推手。从计划经济时期一概排斥私有制到改革开放以后有条件地认可、接受,再到堅持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过程的背景就是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承包现象、雇工现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从价值导向出发,邓小平同志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一举破除了人们在意识中给社会主义设定的种种概念约束。从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从来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开拓中不断前进的。能够满足人民需要从而提升人民幸福感、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利的因素都可以吸纳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来。

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巴黎公社的首次尝试到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一开始就怀揣着广大无产阶级和工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指导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原理或概念,而是可以随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向好因素的集合。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一篇大文章,我们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在现实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必然性和作用”的逻辑思考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站在时代角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