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理论发展及其当代实践价值

2021-11-30 06:13李东娟
学理论·下 2021年11期

李东娟

摘 要: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包括自由时间论、劳动与休闲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获得了中国化发展与升华,在中国梦目标描述、新时代主要矛盾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中都包含了经典的马克思休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在我国新时代的理论发展。文章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内涵及其中国化理论发展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公平休闲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19-03

休闲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1]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面,高质量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深度是衡量人们高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继承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让不同群体的人们公平地获得休闲机会、保障人们获得高质量休闲资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和社会努力的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休闲观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的论述;二是马克思对劳动与休闲关系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关于休闲公平权的讨论;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其被称为马克思休闲观的“宗旨归依”。

(一)自由时间论中的休闲

马克思用“freetime”来表示休闲,他认为休闲的本质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人们在从事必要的生产生活劳动之外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2]。根据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论述,它蕴含的休闲思想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层面。即自由时间为人们从劳动中抽身出来转向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提供基础保障,只有当人们达到了自由时间的前置条件,人们才能开展自由活动。第二,自由层面。按照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的论述,自由时间不表示空闲时间和无聊行为,而是人们在自由王国里的积极存在方式。第三,发展层面。根据马克思的解释,当人们获得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才能不被必要的劳动所累,转而在自己喜欢并且更能激发个人潜能的休闲活动中有所发展。休闲不仅仅是寻找快乐,更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的价值存在的体现。休闲在存在状态和时间意义上,都包含人的内在生命的必然性需要,具有人的发展的价值逻辑[3]。

(二)关于公平休闲权

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与马克思理论一脉相承,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劳动阶级权利的呼吁。马克思重点关注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分配状况,指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休闲权利方面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资产阶级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自由时间,成为休闲活动的“独裁者”。正如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的观点,有闲阶级因占有财富而产生的优越感和实施的炫耀性休闲行为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割裂的产物。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是为了劳动大众的休闲权利获取,呼吁打破休闲独裁和特权,让休闲权回归劳苦大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价值回归。公平休闲权是马克思休闲观的基本逻辑,在新时代,也是指导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休闲利益的根本思想。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休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理想特征的描述,同时,也是马克思休闲观的宗旨归依。休闲以价值重构和生命释放为其功能特征,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是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休闲的关系,还体现在休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式[4]。第一,休闲是人的个性自由的体现。休闲是人们摆脱公共角色的束缚,以自由自主的方式实现自身主人的状态。在此状态中,人是自己的主人,拥有自由的灵魂,以悠然之态享受所爱之事。第二,休闲是人实现全面的路径。马克思认为,在自由的状态中,人们往往在艺术、体育、科学等领域有所发展,并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取向,脱掉功利的外衣,将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第三,休闲是拓展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通道。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休闲因实施主体的自主自愿性、友伴共情性、圈层文化性等特征,使其能夠突破地域、文化、职业等固有边界而形成高黏性和广泛的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理论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进行了升华,在“中国梦”目标描述、新时代主要矛盾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中都包含了经典的马克思休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在我国新时代的理论发展。

(一)“中国梦”思想中的休闲解读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阐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是关于人民幸福的梦,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能力、个性和需求等诸多方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中国梦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阐释高度一致。同时,中国梦还是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梦。公平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是要让每个个体都有圆梦的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圆梦的舞台。这意味着,我们要实现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无贵贱、无阶层,人人享有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逐梦想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中国梦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本质内核;中国梦关于公平梦的意蕴,与马克思休闲思想关于公平休闲权的阐述相得益彰。

(二)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阐述中的休闲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可以基于需要的主体、内容、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首先,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是全体人民[7]。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人民的主体地位考虑美好生活创造的问题,全体人民,即包含各族人民、各区域人民;另一方面,美好生活需求供給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彰显个性化,要关注特殊群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要,如少数民族同胞、老年人群体等。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8]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可见,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于全体人民的基础性内涵与马克思理论及其公平休闲观如出一辙,即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其次,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具体体现于“好”的生活和“美”的内涵。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要过物质意义上的好日子,还表现为人们追求富有情趣的、个性展现的、自我价值体现的、精神层面高度满足的美好生活,体现了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休闲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不仅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始终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休闲价值观的核心,是马克思对人类真正目标的回答[9]。

(三)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休闲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经过多年不断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内涵丰富的、逻辑严密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与“美好生活”理论交相辉映,是休闲价值的绿色化范式。

一方面,生态文明思想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的价值逻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从未停息。“美好生活”内涵丰富,是人们与一系列关系相协调的反映,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一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性产品,保护好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系统规律,既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也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思想多个角度的话语体系为保障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强堡垒:是人民享受生态之美休闲生活需求的保障;是人民生态美好生活获得的公平性保障;是人类生态美好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保障。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休闲环境、设施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世界休闲大会上谈道,“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休闲对于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为保障人们获得良好的休闲环境和设备设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四川时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指示,突出强调要把握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提出坚持以人为核心、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一)休闲的社会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公平休闲思想的当代实践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马克思公平休闲思想的初心就是对无产阶级休闲权的维护,主张休闲不是资本主义有钱阶级的特权,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应该享有休闲的自由。休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分男女老少、富有或贫困、阶层高或低。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个体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需求和全面自由发展。消除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保障弱势群体的休闲权益,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休闲自由的美好生活,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公平休闲权思想为指导,破除休闲活动的阶层障碍,为弱势群体创造休闲机会、完善休闲公共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休闲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方面可以突破群体沟通的边界,增强各阶层、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同时,有益于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二)休闲的经济实践价值

首先,休闲消费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休闲经济是消费经济的范畴,休闲促进消费。无论是旅游休闲、运动休闲,还是文化休闲,休闲行为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同时,人们为了达到休闲的极致感受,往往更愿意在休闲方面增加投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国家带薪假期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越来越具备开展休闲活动的各类条件,我国休闲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价值巨大。

同时,马克思提倡的休闲经济是一种促和谐的循环式经济。休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展休闲本身就是人们平衡劳动和娱乐状态的自发选择,它首先实现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是让人成为更好个体的有效路径。人成为更好的个体,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经济才会是循环的经济。开展休闲还是人与外界和谐的有效路径。休闲的融合性特质,帮助人们消除文化、地域、阶层阻碍,实现个体与他人的互通与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休闲的“更美、更好、更怡然”的内容属性,让人们自发地尊重自然及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有序和谐发展。可见,休闲经济是人们追求内在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天生具备循环经济模式的属性。

(三)休闲的生态实践价值

休闲是人类追求一系列“和谐”状态的活动,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内容。享受生态之美,本身是人类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尊重生态的自然属性,才能获得生态休闲的极致体验。同时,生态休闲还发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一方面,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之下,生态休闲的本质就孕育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另一方面,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子孙后代的资源获取权和发展机会,生态休闲所蕴含的关怀未来的意义正是它的长远价值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讲话将生态文明思想升华到极致,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影响全球的生态话语体系。由此可见,中国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实现了最高级别的运用,那就是世代延续性、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发展为生态休闲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础。正是基于此,人们才能体验绿水青山的自然之美、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一切美好,这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内容,也是弥足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四)休闲的文化实践价值

在休闲外化的表现形式上,马克思将其进行了层次划分:一是消极被动的低级别休闲,即辛苦劳动之后,在补偿机制下表现出来的休闲形式,如睡觉、发呆放空等,或者是一些有害的休闲形式,如赌博、酗酒等;二是积极主动的高级休闲,即那些体现个体力量、发挥聪明才智、彰显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的高级休闲方式,如体育运动、琴棋书画、艺术鉴赏等。马克思向来主张人们在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应该是充满文化性的活动。文化属性是休闲内容的价值属性之一。

理解了休闲的文化性,在实践中需要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尊重、保护、发展不同民族群体健康有益的文化休闲活动。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休闲活动是群体文化思想的外化形式。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尊重、保护、传承各民族良好的休闲活动一直以来是各级政府提倡和主导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各民族群众休闲活动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同样,不同国家文化各异,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差异性是国际对话的基础,如此才能让世界充满多元文化的魅力。二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和创造高级别文化休闲的机会。流动人口、老年群体、留守儿童等,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特殊群体。让每个人都有圆梦的舞台,这是新时代中国梦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马克思公平休闲权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基于此,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为弱势群体创造休闲机会,让他们能够享受真正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让休闲真正发挥愉悦身心、调适心理、社会交往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2021-08-30].https://www.12371.cn/2021/02/25/ARTI1614258333991721.shtml.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王晓杰.马克思休闲思想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杨佳英.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

[7]郁有凯.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三维论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33(1).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1-08-30].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9/t20190927_134584.shtml.

[9]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