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视觉语言在学前儿童绘本中的应用

2021-11-30 00:42杨妍张智艳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1期

杨妍 张智艳

摘  要:本文分析了抽象艺术的视觉语言运用于学前儿童绘本的可行性,归纳抽象视觉形式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根据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对学前儿童绘本中体现的抽象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与总结。抽象艺术视觉语言在学前儿童绘本中的应用,增添了画面的形式感,并且运用图形、色彩、肌理等元素表达情感,更利于与孩子产生共鸣。

关键词:学前儿童绘本;抽象艺术形式;绘本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设计的善意与新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伦理修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XJK18AGD003)研究成果;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问题——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483)研究成果。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绘本多以具象艺术为主要视觉表现手法,无论是绘本中的人物还是场景的绘制,都以人的社会经验进行提炼与概括。而抽象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状态,自石器时代就已发展。在彩陶时期,人们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抽象艺术创作。几何抽象图案与写实图案几乎同时产生,对于中国美术创作而言,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诞生不分先后。只是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具象艺术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因此,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亟需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文章通过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归纳总结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方法,期望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能灵活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审美天赋的目的。

一、抽象艺术与儿童绘本

(一)抽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形式美

抽象在语义学中的概念是提取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性,并通过概念推理出事物的性质,即逻辑抽象思维。艺术中所指的抽象概念与语义中的抽象不同,是视觉上的抽象。艺术家许德民指出,抽象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表达理性的主题,而是表现符号的形式秩序,即“无主题的纯粹抽象形式”。将几何抽象画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思维称之为“形式理性思维”,并且将抽象绘画称为“非理性绘画”。对此,许德民对抽象艺术定义为:“非具象、非理性(非主题、非功利)的纯粹视觉形式。”[1]并对“非理性”进行了阐释,指明非理性不是指不理性、不正常,而是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如感性的情绪、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及直觉、灵感、无意识等。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非理性不是与理性对立,而是超出理性之外。

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形象作为美的对象,不仅有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且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观念与想象,“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融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养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2]自此,人类开始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理知、逻辑、概念诠释清楚的深层情绪反应。因此,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思潮,虽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才开始出现,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陶器中早已展现,且贯穿了整个艺术史。“抽象”这个名词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抽象元素早已存在于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中。

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对而言,主要指形式抽象,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视觉元素的探索与组合体现人的非理性情感与直觉创造。抽象艺术思维并不是完全屏蔽理性,尤其在进行抽象艺术创作时,对色彩与构图的布局运用了“形式理性思维”,其特征为无理性主题、只是表现符号秩序的纯粹形式。因此,美的形式规律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对比调和等形式美法则易能指导抽象艺术的组合规律。文中所探讨的抽象艺术不仅包含西方艺术体系,还指广泛意义上的抽象艺术。

(二)儿童绘本的概述与设计风格现状

儿童绘本作为视觉艺术品,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绘本强调文学性与艺术性,对文字要求简练且有趣,还要求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讲究图的精美与细节,从而培养孩子的认知、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情感的发育等。

美国儿童文学家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 S H uck)等人著作的《儿童文学在小学》一书中,对儿童绘本的设计风格进行分类,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八类,包括写实或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稚拙和民间艺术、卡通艺术、文化习俗及个人风格[3]。而抽象语言作为平面设计的风格之一,运用在以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本创作中,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关于抽象艺术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理论研究很少见,更多的是探讨抽象画与儿童涂鸦以及儿童鉴赏之间的问题。

绘本离不开人物、场景和故事,而故事背后暗含思想与经验,因此,抽象艺术会通过逻辑语言将形式赋予思想意义,而不是只具有纯粹意味的艺术品。所以文中只分析抽象艺术形式在绘本中的运用,而不是纯粹的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儿童具有感知抽象艺术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均匀、規整,且许多装饰品磨制光滑、钻孔、刻纹,并且“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4]审美与艺术潜藏在实用功利的内容之下,并逐渐具有社会性的符号意义。在彩陶时期开始创造几何抽象图案,虽没意识到是抽象艺术,却在天赋中完成创造,因此,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认为,“审美先于思想和观念”“人的自然本能先于社会美学”“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不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只是通过人的直觉、顿悟、本能等精神因素就能感受到纯粹抽象视觉形式中的美与意味。

因此,儿童的思维与认知虽然还没有发展完善,但并不影响儿童对抽象艺术形式美的感知。所以,抽象艺术的形式规律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不仅增添了形式美,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

中國知名原创绘本大师熊亮提出,艺术家要把最擅长的东西,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去展示,不要因为是给孩子看就用简单的内容去适应孩子,且言语上不要过于抽象。对于担心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中会让孩子看不懂的困惑,则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绘本本来就是促进思维活跃、内容新颖、注重创造的书籍,如果儿童不懂那便是画面形式的设计没有适应孩子的认知特点,而不是抽象艺术形式不适合在儿童绘本中创作,因为欣赏抽象艺术不需要思想,而在于如何去感受。

(二)抽象艺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绘本所展现的视觉语言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认知与审美能力,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绘本的读者性质要求绘本回到纯真,转化为孩子的视角。人的属性简单分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其中社会属性主要指理性思维,表现为理念、秩序,而自然属性则以非理性思维为主,表现为本能、感官与感觉。孩子是偏向自然性的人,更依靠本能去理解事物,如果过早进入理性世界,属于孩子的天性则会被压抑与隐蔽,不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灵感的激发。

绘本需要符合孩子认知阶段的特点,不是用成人的经验角度去创作,而是以自身的体会去感受这个世界,因此要符合孩子的愿望与需求。绘本为故事服务,而故事却客观反映了现实理性世界,或多或少以社会生活为创作对象,在绘画语言上若用人类创造美的直觉去实现形式美的创作,用线条组合和色彩涂鸦来调和故事的逻辑思维,则易给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带来意识的跳跃。4~6岁是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熏陶孩子接受高质量图文,初步体会艺术美感,虽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带来即刻的变化,但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水平与思维能力。

(三)幼儿教育亟待抽象艺术的介入

人类艺术中的抽象形式虽然早已存在,然而大部分群众对于抽象画却表示看不懂或难以理解。其实,观看抽象艺术“重要的不是‘看懂画的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感受。单纯地欣赏一幅画的形式、构图与色彩,感受笔触的运动、色彩的轨迹、形式的组合,也会让人产生联想、引发共鸣、获得愉悦。但是,这样的感受力是需要培养的。”[5]世界知名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活动,会对少年儿童进行通感启发,让其描述对抽象画的感受;在西方幼儿园的美术课上也会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让孩子根据词语描绘的感觉选择对应的形状或者让孩子根据音乐作画。

其实,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抽象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从抽象艺术与儿童涂鸦的相似性中可以看出,两者画风朴拙生动,对事物的提取与概括更接近艺术情感表达的本质。将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儿童绘本的创作,更贴近孩子绘画表达的方式,易产生共鸣感,进行无言的交流。通过孩子对绘本中抽象画面的解读,也能让家长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三、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

(一)点线面的应用

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点的运用形式无穷无尽,既可结合“点”的概念、特征进行自由排列构成,形成新的形式,也可以赋予点内在的概念特性,使其内涵丰富。“点是最简练的形式”[6],与面相对而言,没有精确的外形概念,是抽象艺术的最小元素形式。当点的大小形状发生改变,人对抽象点的官能体验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学前儿童绘本中,点元素的运用可以是相对的,其外形轮廓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更可以是任意几何形状。

儿童文学界寓言大师李欧·李奥尼创作的学前早教绘本《小蓝和小黄》,用抽象的点代表人物,作者将主角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用手撕的技法表现出来,使点的形状边缘呈现不规律的边缘形状,显得生动活泼、画面丰富。绘本中“点”的意义被赋予特定的表达含义:用“点”指代人物角色,以精炼的形式传达特定概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开始,很多图书馆员怀疑该作品是否会被孩子喜爱,事实证明,孩子对此作品产生极大兴趣(如图1)。

在儿童绘本画面语言的创作中,线元素概括分为直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有不同的情感,且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根据线元素的特点,可以巧妙传达故事内容的语义与语境。直线表现静,且具有坚硬的特点,稳定、平和;斜线具有不平衡感与速度感;曲线则柔软、优雅。线由点生,由点入线,由静入动,既有张力又有方向,此外,线还有位置、长度、宽度、形状、性格等属性。

绘本《跟着线走》体现了线的运动性与方向性,引导孩子跟着线在街道、海里、天空、森林、房子中旅行,带领孩子认识颜色,发现差异、认知事物,具有导向的特点。该绘本的主视觉以卡通绘画为主。线元素则以引导视觉走向的形式、作用出现,将各个物象元素串连起来,将散落的视觉元素整合成有秩序、有逻辑的构成形式。因此,插图画面虽然以散点式的构成为主,却用“美的线条”[7]进行延伸、迂回起伏,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吸引人的视线随着它的方向而转移,引导孩子跟着书中的逻辑进行畅想,具有故事性,且本书想象力丰富、画面简明、趣味十足,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图2)。

面在绘本画面中通常占据主要位置,随着面的形状、大小、肌理、色彩等形式的变化,从而定下绘本整体的造型基调。面可以是扩大的点,也可以是线形成了面。通常可以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不规则等几种面的形式。

《佩泽提诺》讲述的是佩泽提诺是个小块儿,他觉得别人都是大个子,自己肯定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块,所以他开始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碎成了许多的小块,这时才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小块组成的。作品名源于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思指“小块、小片”的意思,言外之意指不够大、可能不起眼。主角佩泽提诺为几何形式的方块元素,而另一人物形象“飞毛腿”则是通过方形元素的重复,将五颜六色的色块堆砌在一起,形成与单元素主角佩泽提诺强烈形状对比的另一鲜明人物形象,从而通过每个人物之间不同的形状引发矛盾,产生故事。该作品的语言富含节奏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如图3)。

(二)肌理的应用

肌理又称质感,指形象表面的纹理,大致受材质的特性、绘画工具的类型以及造型的方法三类因素的制约,因此可以从材质、绘画工具、造型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与把握。由于肌理能丰富绘本画面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不同的意味,在儿童绘本的图画创作中,适当增加画面的肌理质感或材质,可以强化感官上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从书籍材料入手,让孩子通过视觉与触觉上的双重刺激,感悟不同物体的真实表面,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主动发现世界与认识世界。

肌理感受以人的触觉为基础,调动视觉质感的产生,具有自然抽象形式的自然痕迹。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将故事内容与绘本材质巧妙结合,更利于孩子理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拍拍小兔子》中以兔子的外观轮廓与皮毛材质来指代兔子,与兔子轮廓外的纸质材料形成鲜明对比,让孩子通过触摸充分感受与认识到真实兔子的触感,从而帮助认知与记忆(如图4)。

(三)色彩的应用

抽象艺术的色彩在形式表达上是纯粹的,概括事物内在美,进行情感的抽象表达,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抽象艺术的色彩表达方式运用在儿童绘本中,能够有效地通过画面传达氛围与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活跃孩子的思维,激发灵感。

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单直接,因此,直接概括事物本质的色彩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加纯粹。鲜艳明确的颜色更能准确传达情绪,比如紫色神秘、高贵;蓝色空旷、忧郁;红色热情、危险等。

首先,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注重色彩的纯度与明度之间的对比,并且灵活运用。同一色相下,不同的饱和度与明暗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具有不一样的视觉语义。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鲜艳、明快、活泼的质感。饱和度低的色彩给人温柔、细腻、安静的感觉。而幼儿更倾向于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年龄小的孩子对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更关注,而成长到5岁左右的孩子,对温和淡雅的颜色更加喜欢。其次,色调的冷暖在画面中传达不同的视觉语言。暖色调给人温暖、友善、和缓的视觉氛围,冷色调则让人感觉寒冷、孤独与紧张。早期儿童偏爱红色、黄色,喜欢暖色调。

驹形克己给学前儿童设计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绘本中没有故事,只有抽象图形、拟声词以及橘红、柠檬黄、群青、天蓝四种色彩,而橘红是每页都会出现的颜色。至于橘红色为什么这么重要?驹形克己表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亲肚子中虽没有分辨色彩的能力,却能模糊感觉到色彩。就如在眼睛前用手挡住太阳,却依旧能从手缝中看到颜色一样,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也能感受到这温暖的橘红色。所以通过对橘红色的运用,还原幼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感官体验,使孩子的心情变得安宁舒缓且平静,而且还能刺激婴幼儿脑部发育(如图5)。

(四)情感方面的应用

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善于通过画面的视觉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元素,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能给人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点具有不同的大小,大点给人简洁、单纯的感觉,小点给人简单、复杂的感觉;点又可以变为圆形或方形,圆形顺滑、有运动感,方形理性、有秩序感。线作为直线,平静、有力量;作为斜线,不平衡,有升降趋势;作为弧线,有运动感、柔和。完整的面让人感觉安定、圆满,不完整的面让人感觉不平衡、有遗憾等。而色彩作为一大构成要素,对人的知觉与心理效果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绘本创作中,注重色相、明度、纯度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灵活使用肌理语言进行表达。

儿童绘本还需要运用通感的方式进行交流。通感,指人们五感之间相互沟通、交错,比如颜色有温度,冷暖有重量等,形成独特的心理感受,使读者通过绘本中的视觉表现,感受到更多的信息与内容,达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融合,运用视觉语言吸引小读者深入了解绘本里的故事。

驹形克己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一書中,除了对色彩的运用,还利用婴幼儿最熟悉的圆形吸引他们的注意。因为婴儿从出生就依赖妈妈的乳房,所以看到圆形的东西会有反应,所以将挖洞以及同心圆的设计加入其中,让婴儿享受触摸的乐趣。《咕嘟咕嘟咕咚咕咚》虽没有故事,却考虑到孩子阅读的主体性,用“咕咚”“咕嘟”的拟声词配合抽象图形,激发孩子想象力,并将水的声音视觉化呈现。从驹形克己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将抽象语言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可视化的元素与观者沟通、传达意向(如图5)。

四、结语

抽象绘本具有强烈的形式感与构成感,且与儿童涂鸦具有相似性,贴近孩子的绘画表达方式,通过图形、色彩、情感等元素进行表达,有利于透过文字的传达与孩子达成共识。抽象风格绘本在视觉的创作上善于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画面表达、增加肌理元素与材质上的表现、注意色彩语义上的展现、注重艺术创作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内容的传达上信息丰富,在情感的传递上融合互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更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高蕾.现代儿童绘本设计风格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4]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

[5]赵毅平.如何理解抽象艺术?[J].幼儿美术,2020(5):38-43.

[6]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7]荷加斯.美的分析:荷加斯论美[M].杨成寅,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杨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智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