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我国产业学院的异同点及启示

2021-12-01 06:15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学院

李 钧 敏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双元制”是指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在行会控制下法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1]自19世纪以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产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德国经济经久不衰的“秘密武器”。[2]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增长,双元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采纳。[1]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主体,目前全国共有该类院校702所。[3]近年来,为摆脱办学的同质化倾向,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学院(1)由于中国产业学院有高职院校设立的,也有综合性本科院校设立的,未经特别说明,本文的产业学院指综合性本科院校设立的产业学院。,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变。[4-7]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决定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8]。产业学院作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8]。

台州学院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校,学校以现代产学学院建设为重要抓手[9],推动校城形成命运、利益、奋斗共同体。自2018年起,学校相继与杰克集团、银轮集团、华为集团、奇安信集团等分别成立了杰克学院、银轮商学院、华为ICT学院、奇安信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现各产业学院建设正朝着夯实基础、做实内涵的纵深挺进。本文拟结合台州学院的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分析德国双元制与中国产业学院(2)由于中国产业学院有多种形式,如校企型、政校企型、校协(行)会型等,未经特别说明,本文的产业学院指校企合作型。的异同点,并探讨其对中国产业学院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双元制与我国产业学院的相同点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产业学院的相同点在于,双方均突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双元主体,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养的相互结合,校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1.突出学校与企业双元主体。德国双元制具有极为显著的双元主体,即企业与学校。德国企业与学生签定工作合约,然后将学生送到职业学校按照《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在自己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按照《企业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我国产业学院也是采用学校与企业双元制主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设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双元制的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我国产业学院也是在高校完成理论培训与少量的实践训练,在企业完成大量的实践培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两者均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校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双元制与中国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完成。德国企业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理论课程由职业院校或培训中心完成,而实践课程则由企业来完成。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共同根据工作任务和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认证标准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实施分段教学、落实分段考核评价、开展教学实践研究。[11]我国产业学院理论课程由学校完成,而实践课程则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共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发现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企业、行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同时在企业完成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校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4]

二、德国双元制与我国产业学院的不同点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产业学业院的不同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和考核机构不同。德国双元制培训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等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考核[12],从而实现了第三方监管。我国产业学院除个别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外,大部分是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其管理与考核均由高校来完成,不存在第三方监管。

2.双元主体占比不同。德国双元制的双元主体中,企业占比更多一些,学生与企业签定就业协议[1],再由企业选择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培养,且企业的实践环节占比达到70%。当然德国在应用型技术大学中也实行了双元制,但这类学生仍旧以企业招生为主,拿企业的工资,并由企业出资培养。我国产业学院学生则在学校的引导下与企业签定工作协议,不签定协议的也可进入产业学院学习,其培养主体仍然为学校,企业只是起到协助作用,因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层次低、形式松散,内容上以岗位技能为主,不够全面。

3.行业覆盖范围不同。从行业覆盖范围看,德国相对较宽,一些中小型企业承担不了实践环节培训的,则由大型企业组建的第三方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如BBZ与ABB的培训机构,既为大企业培养人才,也为周边的中小型企业培养人才。由于培养体系较为完善,所以集中在手工业、建筑、金属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1]我国的产业学院大部分集中在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导致大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较少参与,生产性服务产业学院建设相对滞后,也没有第三方培训机构参与,因此行业覆盖范围较窄。

4.发展阶段不同。德国双元制已具有较长的发展经历,各种规定较为详细,且上升为法律层面,通过立法来提供保障[12],体制机制较为成熟。双元融合也较为深入,除了育人主体的融合以外,还意味着受教育者两个身份的融合、两个教学目标要求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这种融合和结合是有完善制度保障的。我国产业学院则是新生事物,规定相对不够规范,一般以高校自己的管理文件为主,具有相当的弹性,法律约束与监督欠缺。

5.对象及标准不同。德国双元制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标准,在理念上以促进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上强化职业标准融入教育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德国双元制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毕业生及各类型的继续教育的学生[13],不同的学生如果选择同一职业会采用同一标准。我国的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几乎没有标准,培养对象目前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其标准往往随专业和企业的不同而不同。

6.留企率不同。德国双元制较为完善,学员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的比率较高,达96.5%(ABB公司访问时的数据)。我国产业学院由于约束力较低,学生留企业工作的比率较低。

三、对完善我国产业学院的启示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给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与政府及企业的关系,推动我国产业学院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校成立校级层面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机构[4](如台州学院设立了“三台班”管理机构),确保产业学院落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按需设立各类培养与监督管理机构,贯穿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链条。如建立以企业人员为主的实践管理委员会、技能考核委员会等机构,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专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委员会、教材建设管理委员会、课程建设管理委员会等,进一步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产业学院还要引导企业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4],如建立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工作量确定办法等,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2.加大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政府补贴制度。产业学院不是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独家秀”,需要确立“企业是向应用型转变不可或缺的联合主体”的意识[14],以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让行业企业人员“反客为主”,从原来的顾问变成执行者,直接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企业高级工程师既可作为实习、见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主要指导者,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主要人员参与学生实践课程与能力考核。为了引导更多的大型企业投入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参照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在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评定与资助的基础上,考虑除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以外,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资金补贴。

3.加大企业投入,提高留企率。德国双元制更多地通过感情留人的方法,在培训过程中使学生适应企业、认可企业文化、感恩企业,从而更多地选择留在企业工作。我国产业学院也要通过企业家精神进课堂、企业文化进课程,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在高校或企业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立现代学徒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投入,加强企业文化精神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对企业在育人中的付出心存感恩,进一步认可企业,意识到该企业是能够实现自己事业发展的,从而提高留企率。

4.共培双师队伍,建立人才共育机制。“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动产业学院发展的生力军。高校要依托产业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共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让高校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1年以上,以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学校对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特长,开展集中研讨、备课以及针对性培训,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工作。

5.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实施1+X资格证书考试。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职业标准和多样的考核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在2019年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5],将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设立并实施行业通用、认可的各类资格证书,如华为集团认证的信息、通信和技术(ICT)证书。政府要大力鼓励大型企业推出该企业所专长的各类资格证书,为1+X证书制度提供更多的证书库。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学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