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邮龙虬三村易地搬迁安置的调查与思考

2021-12-01 11:01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易地养殖村民

陈 丽

(盐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1 关于龙虬三村搬迁安置的实地调研

易地搬迁安置,就是使人或事物离开原址而在其他地区有着落,大部分农民要离开原来的土地重新就业。搬迁安置是解决贫困和污染问题的常见途径,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邮市龙虬镇余万、朱家、南角三个自然村污染搬迁安置的实地调研,结合安置后存在的问题及龙虬镇的优势,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新思路。

1.1 易地搬迁原因

高邮龙虬镇的余万、朱家、南角三村启动易地搬迁的原因是:垃圾集中倾倒造成周边村庄空气、土壤、水质污染。余万、朱家、南角三个自然村地理位置相邻。南角村西有两处“黑水塘”,10年前,大量生活、工业垃圾集中倾倒在“黑水塘”周围。垃圾气味随风向扩散,严重影响了周围村庄的生活环境,对土壤、水质均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1.2 “黑水塘”的由来

高邮造纸厂从1983年租用南角村荡滩贮存造纸黑液。经年累月,加之降水量高于蒸发量,使得“黑水塘”面积越来越大,存量越来越多。至造纸厂1999年底关闭前,南角村“黑水塘”已近两百亩,周围臭气弥漫、蚊蝇不生。

几年前,此“黑水塘”被征用为垃圾填埋场,由此带来的空气、土壤、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因此,2015年开始,镇政府决定对垃圾填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的村民进行补偿性搬迁。

1.3 搬迁安置小区概况

安置小区取名龙兴小区,位于龙虬镇政府西南,距镇中心约2公里,距原来的自然村约10公里。小区共建20栋376套住房,分为180平和160平复式楼,125平三室两厅,90平和80平两室一厅五种户型。2016年4月启动搬出拆旧工作,2019年底,已有60%住户搬入小区。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得知,搬迁安置带来以下困难和问题:

2.1 老龄人口搬迁难

部分老人不愿搬迁,基本在原址附近平整处搭建简陋住处独居。原因在于:一是家乡情怀难以割舍。二是安置小区为多层住宅,老人行动不方便。三是无钱补偿安置房差价,无力搬迁。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养老便成为一大难题。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

龙兴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小区超市、诊所、书屋等设施缺失,文化活动场所也需健全。

2.3 搬迁村民心理融入难

村民们离开原来的村落,失去了土地带来的收入,也失去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对新的生活环境缺乏认同感,心理上难以融合。

2.4 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

搬迁村民反映,安置后的最大问题是种地难。安置小区距离原址10公里左右,村民种地不方便。面临种地难、需要转移就业的群体为50岁以上、身体健康、劳动意愿强烈的农民。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曾离开过土地,朴素的农人情怀让他们觉得有活干生活才有奔头,因此,搬迁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是易地搬迁安置工作的根本问题。

3 对策与思考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要解决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应落实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3.1 帮扶困难老人搬迁养老

为了解决因不能迁入安置小区,而出现生活和养老问题的老人的困难,当地政府应与养老院合作,进行养老院统一安置,或在安置小区内划区建造适合困难老人居住的政府补贴房或低成本简易房,帮助其顺利搬迁、安度晚年。

3.2 提升安置小区生活服务功能

关于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如:提高物业服务的专业性、增加公共绿化面积及日常养护。二是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金投入,加大搬迁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力度,如在小区建造健身娱乐器材,设立小区书屋,建造凉亭、座椅等,提升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三是做好安置小区周边的市场规划,设立便利店、餐饮店,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带来就业机会;还可设置文体活动中心,让居民真正体会到城市生活的便捷。

3.3 消除搬迁群体社会融入顾虑

如何引导易地搬迁农民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第一,搬迁前,党员干部可通过走访聊天的方式,向村民传输城镇生活的习惯和理念。也可通过发放书面材料,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传达信息,以缓冲其进入城市后的不适感。

第二,搬迁安置后,居委会和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集体活动,如掼蛋、厨艺展示、趣味运动会等,鼓励邻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小区正确价值观导向,有利于小区共同体意识的营造及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的创设。

第三,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以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如,对于贫困家庭,可由专业社工进行针对性帮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需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空巢老人,要组织亲情关爱志愿者上门嘘寒问暖,不仅关注其经济需求,也要关注其精神需要。对于少数排斥心理严重的居民,可聘请专业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干预,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举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支撑是搬迁小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统筹城镇发展布局和乡村振兴建设,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和乡镇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此为解决搬迁安置村民再就业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是强化权益保障,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他人,而保留承包权。

2014年,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对于搬迁农民是一项极大的利好。村干部要事先做通村民思想工作,鼓励农民自愿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

二是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土地收益率。龙虬镇的气候条件、水源水质适合水产养殖。当地已有20多年罗氏沼虾养殖历史,享有“全国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的称号。

域内的三荡河养殖示范区被评为“国家罗氏沼虾产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村民纯收入的近40%来自于罗氏沼虾产业。2020年,该示范区开展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试点,旨在打造“生态虾”品牌,预计用1-3年时间带动全镇3万亩,辐射全市10万亩罗氏沼虾养殖。

“生态虾”养殖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为搬迁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村民们除了从事沼虾养殖工作,还可从事养殖附带的其他行业,如虾料虾药的生产销售、沼虾的收购加工等。另外,将搬迁农户未能流转的土地开发为养殖水面,既利用当地产业优势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又避免了搬迁后的种地难问题。

三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龙虬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境内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而得名。该遗址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可将“生态虾”养殖产业和龙虬庄文化资源以及高邮历史名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农旅结合”的发展之路,给搬迁村民提供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四是做大支柱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龙虬镇拥有服装、机电、塑料、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四大支柱产业。镇党委要善用政策,与地方企业联系,安置搬迁村民就业,减轻本地就业压力。

2000年以来,服装产业在龙虬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银河制衣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一批服装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就业人员涉及年龄跨度大,从年满16周岁的年轻劳动力到60来岁的劳动者都能在这一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近年来,龙虬镇政府在原来垃圾填埋场和搬迁村民的宅基地及农田上建设了环保产业园,规划面积7755亩。园内的泰达环保有限公司、扬州中之炬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吸收了周边一批劳动力就业,其中包括搬迁三村的村民。

此外,当地政府还需组织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4 结语

易地搬迁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地方稳定发展,关系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对高邮龙虬余万、朱家、南角三村污染搬迁安置居民的调查与访谈发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需要营造小区共同体意识,更需要搬迁居民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融入新生活,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跃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易地养殖村民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