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现象研究

2021-12-01 11:01郭梦岩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监管消费农民

郭梦岩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新时代以来,随着农村居民外出流动打工的浪潮,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消费能力也获得很大提升。相较过去,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集市是其主要消费领地以进行交换。新时代改革开放后,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吸引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经济能力能迅速提升,农民的消费意识却难以快速改变,以及与消费配套的生产、流通、销售、监管措施等环节也未能在农村发展完善。这引发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困境,难以根治。

1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1.1 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包括仿品牌高档用品,还包括日用品和食品等。尤其是食品,生产商为了利润,采购不合格的原料和配置不达标的生产车间,罔顾国家食品监督局所要求的生产标准,其生产出来的食品将对身体造成伤害。我国每年因为吃假冒伪劣食品而食物中毒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农村儿童,缺乏对食品的辨别能力且控制能力较弱,在身体发育关键期摄入大量不良食品,将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1.2 造成农民经济损失

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为盈利,打着名牌高质量的名头,但生产成分、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等不能得到保障。农民在支付一定的金钱购买产品后,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或功能不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比如假冒的化肥农药等,不仅不能发挥用处,造成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高,给农民经济带来损失,还可能会污染环境,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

1.3 危害农村市场秩序

市场的核心是竞争,但假冒伪劣产品相比正牌产品,不用花高价去维护产品名誉而成本低廉,还采取低价出售、回扣等卑劣竞争手段,大大抢占正牌产品的市场,正牌真货反而斗不过假冒伪劣产品。正牌商家在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下,形象受损、销量下降,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商家倒闭。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只要换一个名称,又能继续为非作歹,在正牌商家的名声下大赚特赚。尤其是在农村,假冒伪劣产品查处力度不够,大大危害农村的市场秩序。

1.4 损害国家形象

除了对农民的身体、经济和农村市场的危害外,很多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生产,不仅导致我国损失了大笔税收,还在他国前抹黑了我国的形象。一些国家甚至把“中国制造”与假冒伪劣画上等号,拒绝中国产品出口,破坏了我国的对外投资贸易环境。总之,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是农村还是全国的一大“毒瘤”。

2 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泛滥问题分析

2.1 生产

生产环节是整个消费环节之首。在此环节中,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原因包括:第一,生产成本低廉。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只需基础的生产工具、简陋的生产环境和必备的人工,就能够仿造品牌进行生产,以获得正品与假冒产品中巨大的利润。第二,生产地点隐蔽。目前的技术发展使生产环节越发简单,在很小的工作场地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且,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自己的迷惑性计策,使得监管部门在查除小作坊式的造假地点遇到困境。第三,生产的灵活性。生产成本低和所用场景小,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环节的灵活性。即使被查封,只要拥有一定的起始资金和工作场地,还是可以继续投入生产。

2.2 流通

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后,紧接着就要流通以销售。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发达的新时代,假冒伪劣产品可通过线下和线上两个渠道流通。第一,交通便捷促进产品线下流通。交通的高速发展,使假冒伪劣产品更容易销往祖国各地。且地理距离遥远后,对其生产地和生产环境也更难以了解和发现,有了问题也较难得到解决。第二,物流和网购的便捷和隐蔽性,也给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提供庇护。除了淘宝、天猫等大型购物平台外,现在还发展直播、微商等购物渠道,这些平台对于销售物品难以保障,即使在一个平台查封,销售商还可以换马甲或平台继续销售,消费者很难进行分辨。

2.3 销售

在整个消费环节中,销售购买环节是最关键的环节。这里面包括两个主体,一个是中间经销商,另一个是消费者农民。对于农村的经销商而言:第一,较少受到正规经营消费培训,在进货的过程中,可能因分不清正假商品、非正规进货渠道或谋取更高利润,最终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第二,农村经销点小且分布较散,多是一个人或家庭销售,在此地区处于垄断地位,经销商掌握主动权。

另一个主体是最终消费者,农村居民。农民本身因素才是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无法根治的根本因素。第一,农民的消费观念有误区。农民仿照城市人消费,购物时贪图“大牌子”,但是又不愿意承担高昂的费用,这种倾向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的需求。第二,农民识别能力弱。如今造假技术发达,部分农民鉴别能力不足,上当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第三,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薄弱。农民对于质量要求不高,能用即可;发现问题后,维权意识也不够,没有索要发票和缺乏维权渠道。第四,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农村,农民信任经销商而购买其商品,即使有问题也往往自认倒霉。

2.4 监管

监管是消费的“保险阀”。与城市的监管环节对比,农村的监管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农村的监管部门还未做好准备。农村的消费市场在近些年迅速发展,但我国的监管体制是在城市形成发展完善的,在应对农村问题时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第二,农村的监管难度大。农村市场超市规模小、分布散和数量多,还存在一些流动马路市场,给监管带来较大工作负担。第三,监管体制地方化。某种商品被某地的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勒令禁止生产和出售后,其生产商可能会流往他地继续生产销售。第四,监管的选择性。一方面,打假中对于食品药品等比较严格,对于衣服鞋子等产品监管力度就比较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对一些产业,降低监管力度等。

3 解决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的建议

3.1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

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农民们对其存在需求和购买力。我国目前已逐渐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农民也在逐步转变高储蓄低消费的观念,但抱有危机感的农民的消费能力还未得到完全解放。农民的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期收入,收入高则购买力大,必须扩大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变消费预期以增强购买力。其次,品牌商家也应探索开发适合农村的商业规模和套餐,以更好的融入农村市场,从而进行源头打假。

3.2 促进信息传播,约束网络购物平台

当今,互联网和信息的快速发展,虽然给假冒伪劣产品带来遮蔽,也给消费者带来便利首先,农民可以更系统专业的学习如何辨别假冒伪劣产品,退回商品挽回损失,并向监管机构举报,以约束其流通和销售。其次,对于线上销售平台,应该要求其加强监管,承担责任,对其出售产品的质量进行核查,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出售。如果消费者进行举报,必须进行核实,支持并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和难度。

3.3 改变农民购买意识,提升农民辨别能力

农民的消费能力虽得到较大提升,但消费观念却难以快速转变。国家必须加强宣传普及,改变农民的购买意识,引导农民合理消费,解决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问题。首先,提高农民质量意识和健康意识。比如一些三无产品,即使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其功能不完备或质量不合格造成农民经济损失。其次,提高农民辨别能力。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多渠道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给自身、社会和国家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及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第三,提升农民维权意识。当农民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不能因是熟人或未造成大问题就置之不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必须合理利用相关渠道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如果消费者都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其市场必将萎缩和消失。

3.4 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力度,促进全民监管

农村市场相比城市市场,监管难度更大。首先政府要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查除频率。其次充分调动各主体监管积极性。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到农村进行监管维权培训,调动农民本身的监管意识;或发动利益受损的正品品牌商配合和帮助政府打假工作。第三,监管要彻底,充分调动媒体力量对其进行宣传监督;或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监管效率。第四,将监管纳入政府部门考核体系,使负责人承担治理打假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其中。第五,将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恶意大规模售卖经销商等有意参与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售卖者纳入失信名单,并向社会进行公布。

4 结语

新时代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所造成的后果,这伤害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扰乱市场秩序,还给我国的形象抹黑。我们必须从整个消费过程中,去思考造成农村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了解新时代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监管中的不足。并通过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促进平台承担审查工作,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和应用新时代的先进技术去解决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安全,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充分发挥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监管消费农民
耕牛和农民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农民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新消费ABC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