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浪费米粮告示》探析

2021-12-01 11:49胡安徽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浪费四川粮食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俭朴节约的民族。俭朴作为一种美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和弘扬。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文献记载,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民族性格和优良传统。《荀子》:“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1]《礼记》:“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2]《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三国志》:“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4]《后汉书》:“节用储蓄,以备凶灾。”[5]《杜牧诗集》:“艰难同草创,得失计毫厘。”[6]《新五代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7]《增广贤文》:“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8]这些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的至理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议论,既昭示了勤俭节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除了这些著作及其论述,《严禁浪费米粮告示》也是一篇专门论述节约的文章,然学界对其关注甚少,故而本文拟对《严禁浪费米粮告示》略做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严禁浪费米粮告示》简介

为便于说明和为研究者提供资料,现将《严禁浪费米粮告示》原文辑录如下:

为严禁浪费米粮以裕民食事。照得民以食为先,食以米为贵。古者耕三余一、耕九余三,原以年岁丰啬无常,旱涝莫测,若不未雨绸缪,难免临渴掘井,故必日用有节,庶可凶歉无虞。人之于米粮,所系甚大,岂可稍有浪费哉?本督部堂莅任后,访得川民不惜五谷,且有靡费多端,正在饬属查禁间,即接据有人联名呈,称伊等籍隶川中,家居畎亩,于稼穑之艰难、市井之情形最为熟悉;川省产米本广,近年因烤酒熬糖,以及染坊洗浆等事,将米粮耗费过多,是以前次雨泽愆期,栽插不时,正恐秋收歉薄,米价即陡然腾贵。其实并无凶荒之象,皆缘牟利之徒罔知惜,禄户鲜盖藏所致,恳请通饬示禁。前来本督部堂查,染色洗浆不过取衣服之鲜明,煮酒熬糖仅可供口腹之嗜好,既非必需之用,即不当任意浪费,除禀批示并通饬各属访查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仰閤属军民诸色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开设醩房、糖房之家,从前有以大麦、芋麦、糂米釀酒者,以红苕、芋麦、白米熬糖者,开设染坊之户,有以白米调浆刷染者,洗浆衣服以米磨粉和匀者,务念粒米颗粟为养命之所需,黄粱白黍亦物力之维艰,切勿唯利是图,仍前作损食之浪费,当思生财有道,从兹存惜福之恒心,则天和时顺,家庆年丰,永无旱涝之灾,咸享饱暖之福。本督部堂系为尔民足衣足食起见,倘敢阳奉阴违,暴殄浪弃,由地方官访查得实,差唤到案,从重枷责,以示惩儆,其团首约保及一切在官人役,如遇所管团甲暨里邻内,有前项浪费米粮之户,祇许赴监管衙门禀呈,听候官为查明办理,以杜栽诬搕索之弊,倘有挟嫌妄禀,以及书差私行拘拏,借端诈扰,亦即严行治罪,勿稍宽贷,各宜禀遵,毋违特示。[9]

这篇文章出自《晋江黄尚书公全集》,作者是清代黄宗汉(约1804—1864)。黄宗汉,字秀云,号寿臣,晋江(今福建晋江市)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咸丰二年(1852)出任浙江巡抚,时值太平天国革命兴起,湖州一线漕粮搁浅,为保京师粮食供应,他将漕粮改行海运,保证了京城的粮食供给,同时又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清政府江南大营的军饷难题。因其海运和漕粮运输有功,咸丰四年(1854)九月升任四川总督。此文是其咸丰五年(1855)八月所颁布。

二、《严禁浪费米粮告示》解析

《严禁浪费米粮告示》主要说明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节约米粮的重要性。黄宗汉在告示中的第一句话“为严禁浪费米粮以裕民食事”即明确了该告示的目的:严厉禁止浪费米粮,以便粮食宽裕。接下来他又开宗明义指出“民以食为先,食以米为贵”,表明了米粮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古者耕三余一、耕九余三”,意思是三年、九年的辛勤耕耘,在正常年成下,才能有应对一年、三年灾荒的储备,可见收获来之不易、节粮势在必行。另外,每年米粮的收获并无定数,旱涝灾害也无法预测,如果节约粮食,“则天和时顺,家庆年丰,永无旱涝之灾,咸享饱暖之福”;如果浪费粮食,就会像临渴掘井那样,且会造成“米价即陡然腾贵”。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节约或浪费米粮的孰是孰非,昭然若揭。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指出,只有平日节约粮食,才能不担心荒歉之年。黄氏在文中所谓“人之于米粮,所系甚大,岂可稍有浪费哉?”是提醒川民认识节约米粮的重要性。正因为米粮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浪费米粮的现象,故而有必要倡导节约、制止浪费,否则将贻害无穷。黄宗汉对米粮重要性的阐释,体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之执政理念。

其二,川民浪费米粮的具体表现。米粮很重要,但川民尤其是商人却并未珍惜,“且有靡费多端”,主要表现在用大麦、芋麦、糂米酿酒,用红苕、芋麦、白米熬糖,用白米调浆刷染、洗涤衣服等。民以食为天,大麦、芋麦、糂米、红苕、白米等本是百姓三餐之必需品,但却被大量用在三餐之外,用到不该用的地方,这是浪费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就文章的表述看,不仅存在着浪费而且浪费极为严重。“染色洗浆不过取衣服之鲜明,煮酒熬糖仅可供口腹之嗜好,既非必需之用”,此语中肯地指出米粮用在这些方面价值不大,并非生活之必需。而且,这种浪费很容易造成米价飞涨。因此,黄宗汉希望川民“务念粒米颗粟为养命之所需,黄粱白黍亦物力之维艰,切勿唯利是图,仍前作损食之浪费”,不要随意浪费粮食。黄氏言之恳切、情之笃深,在告示中显而易见,显示了一位父母官的良苦用心和责任担当。

其三,对浪费米粮者的处置。事物总是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说黄氏阐释节约米粮重要性的话语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正面的劝说引导,那么对浪费粮食者绳之以法、坚决打击,则是反面的约束惩治。告示末尾:假若有人敢阳奉阴违,暴殄浪费,则由地方官访查实情,传唤到案,从重处理,以示惩儆。同时,为确保依法制裁浪费米粮之人,避免栽赃诬陷勒索徇私报复等弊端的发生,黄氏还要求地方吏役马弁,如果遇到所管辖区内有人浪费米粮,先要到衙门禀呈,等待官府查明办理;倘若有人诬陷徇私,或是擅自拘捕处理,将严惩不贷。这样既做到制裁符合程序又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由此看来,黄宗汉颁行这份告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故而制定的措施对制止米粮浪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总而言之,黄宗汉《严禁浪费米粮告示》摆事实讲道理,正反结合,观点鲜明,既动之以情又严之以法,要求川民对粮食务必节约、严禁浪费。黄氏此文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严禁浪费米粮告示》颁行的动因

黄宗汉之所以颁布《严禁浪费米粮告示》,与当时四川所处环境关系密切。换言之,这是四川当时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中有作为的帝王和地方官员无不重视和关心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前揭古代名言警句“节用储蓄,以备凶灾”“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等即是明证。为此,上至皇帝下至府县官员,都会想方设法把农业基础设施搞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黄宗汉也不例外,他1854年就任四川总督,1855年颁行此告示,告示中的“照得”一词,意即“查察而得”,由此而言,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对当时四川地区农业的基础状况和基本条件进行了调查,对相关情况有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古代社会,粮食生产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而且与劳动力的数量和土地面积、质量、水利工程等有密切关系。四川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和质量、水利工程等,决定了该地域粮食生产颇不平衡。成都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人口密集等条件,粮食生产较为富足,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有清一代,该地粮食生产依然充足,如汉州府(即今四川广汉市),“村落平壤,古称膏腴,食藉耕作,衣藉纺绩,其地蔬果蔴枲,不待外求”[10]。但也必须提及的是,在宋代,该地已是“地狭而腴”“无寸土之旷”[11]。这就是说,宋代成都平原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众多人口对土地的需求,即人多地少。清代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据统计,嘉庆二十五年(1820),成都府(即今四川成都市)滋生丁口5484272,田地6818828亩[12],人均约1.2亩。人多地狭的状况无疑会对粮食生产和需求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成都平原之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质量低下,水利设施落后,导致粮食生产存在不少问题。如雅州府(即今四川雅安市),“山崇岭峻,绝少平畴,鹄面鸠形,尤伤土满”[13]89,“地气严塞,不生五谷,山皆不毛,人皆野处”[13]151,打箭炉(即今四川康定市),“瘠土不毛,惟播州青稞莞荳”[13]144。“山多无田,民种青稞,因无水利。”[13]150再如理塘县(即今四川理塘县):“土皆沙砾,百谷不宜,纵横百里内不生寸树。”[14]兴文县(即今四川兴文县):“环绕皆山,并无沃野。”[15]113渠县(即今四川渠县),“虽有大江小溪,然皆岸高水低难于筑堤,故无水利可言”[16]。汶川县(即今四川汶川县),“九石而一土”,[17]农业生产环境颇为糟糕。梓潼县,“山峦崚嶒而迭出,石田硗确而莫耕”[18]27。荥经县(即今四川荥经县):“邑山多田少,产谷无多。”[19]罗江县(即今四川罗江县):“河堰水田颇少,陂岭山地十居六七。”[20]高县(即今四川高县):“山邑也,似无水利可言。”[21]211大竹县(即今四川大竹县):“多山而无大河流,三山之产物较逊于两漕,而东西两山,视中山则又逊焉,平日米价之低昂,恒视外县有无输入以为定,而一切服食器用,其仰给外输者尤为不少。”[22]此类记载在清代和民国四川方志中俯首即拾,反映了该地域自然环境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正因为如此,四川不少地区的土地面积增长缓慢,如清溪县(即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康熙二十年(1681)至雍正七年(1729)间,“原载中下田共五十七顷二十九亩八分二厘八毫六丝”,雍正十二年(1734),中下田地共壹百陆拾壹顷陆亩叁分柒毫伍丝玖忽[13]130。从康熙二十年到雍正十二年共53年,清溪县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增加约2顷,相当缓慢,而且土地仅有中下田而无品质好的上田。再如叙州府(即今四川宜宾市),雍正六年(1728)上中下田地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五顷四十九亩四分三毫五丝九忽二微九尘九织,嘉庆十年(1805)上中下田地二万八千一百顷六十五亩五厘[23]。自雍正六年至嘉庆十年共77年,叙州府土地面积年均增长约85亩,极其缓慢。土地是粮食之母,土地面积增长缓慢自然不利于粮食的生产。此种状况无疑会给百姓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如雅州府:“家鲜盖藏,无大殷实”,“地瘠民贫。”[13]130又如长寿县(即今重庆长寿区),丰年有余,荒歉之年则“仅足供饔飱而已”[24]。再如梓潼县(即今四川梓潼县)“地瘠民贫”[18]429。高县“惟是饔飱粗给,终鲜储藏,故虽少凶荒之患而亦无巨万之财”[21]413。

四川地区在粮食生产上除了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外,自然灾害对川民粮食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关于清代四川地区自然灾害的记载很多,略举数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兴文县:“禾已吐秀叶红,稻田水尽赤,气腥羶,秋仅收十分之一,春米食之多腹泻。四十三年大旱,次年春夏间斗米千钱。”[15]611汉州府,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日酉刻,“治东大雨雹,大者如鸡子小者如李子,偃倒菜籽大麦小麦暨竹木房屋不计其数,此灾甚烈”;咸丰三年(1853),“夏大旱,四月不雨,五月十九日小雨,禾尽枯,至六月十一日,始大雨,水发山陂,河坝无水灌者,颗粒无收,惟近灌县大堰水田收几成”[25]。彭县(即今四川彭州市),“咸丰三年癸丑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七月。同治五年癸酉,秋七月,大淫雨,稻熟不收”[26]1056。汉州和彭州市均地处号称“天府”的成都平原,在灾害来临之际仍然“禾尽枯”“颗粒无收”“稻熟不收”,则“天府”之外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在灾害面前的情况更不容乐观。荥经县(即今四川荥经县):“道光十八年大饥;咸丰四年四月雨雹伤稼。”[27]832此类记载甚多,表明清代四川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和危害之重。学界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是四川自然灾害由少到多和由弱到强的一个转折时期[28]。

自然灾害对四川地区农业和粮食生产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从而对川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如荥经县,“自壬寅癸卯甲辰三年歉收,坝田犹有三四分,山田山地有颗粒俱无者,连岁饿死及迁徙流离约减人丁一万有奇,十年之生殖恐不敌此三年之死亡也”[27]386。文中所谓壬寅癸卯甲辰三年即1842、1843、1844三年,“十年之生殖恐不敌此三年之死亡”,足见当时因饥饿和迁徙流离的死亡人数之多。庆符县(现属四川高县):“乾隆丙辰年大旱,丁巳年谷价高昂,至戊戌又旱,己亥年谷价高昂,人民饿死者十之二三焉。”[29]秀山县(即今重庆秀山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大饥,斗米钱四千有奇”。原书解释曰:“比年凶荒,居民流离,平时米价一斗值钱千数百,今三倍其常价。民多取石粉为食,死者道路相望焉。”[30]筠连县(即今四川筠连县),嘉庆十九年(1814):“大饥,民以野菜与白泥充食,呼为观音粉。”[31]403南川县(即今重庆南川区),道光二十年(1840),“是年歉收,米价昂贵,贫民无所得食,掘白泥果腹,号观音粉”。该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禾叶被虫食且尽,民苦无收,大饥。多全家逃入贵州”[32]。如此众多的记载彰显了当时四川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以及川民生活受灾害影响之严重,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粮食生产对川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上分析表明,黄宗汉颁行《严禁浪费米粮告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

四、余论

上述资料显示四川相当一部分地区颇为不利的粮食生产条件,以及咸丰及其之前四川地区的自然灾害和对川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四川地区风俗的变化也让人担忧,如筠连县,“清初,习尚勤朴素俭。乾嘉以还,日趋侈靡”[31]527。侈靡之风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带来对粮食的过度消耗。作为该时期四川总督的黄宗汉不可能不对此有所了解,再加上咸丰二年(1852)他在任浙江巡抚时曾负责京师的粮食供应,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清楚,当其莅任四川总督之时,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浪费米粮的社会现象,他随即颁行《严禁浪费米粮告示》,这既在情理之中,又顺应了当地、当时社会现实的要求。实际上,四川地区一些地方官员比黄宗汉对于米粮重要性的认识更进一步,如彭县官员认为:“害谷者曰蓝靛与烟叶,妨食者曰烧酒。”[26]286彭县官员不仅认识到烧酒对粮食的消耗,更认识到种植蓝靛和烟叶抢夺了种植稻谷的田地,而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无疑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储备。

黄宗汉禁止川民浪费米粮的告示与清政府一贯的政策也有关系。乾隆时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多,灾害频繁,粮食问题十分突出,甚至连沿海产粮地区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和抗御自然灾害,清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大米出口、禁止跴曲烧锅、禁止奸邪商人放青囤积、鼓励外洋贩米来华、鼓励粮食流通买卖、开仓平粜、运丰补欠等[33]。黄氏禁止用米粮烤酒熬糖、染坊洗浆无疑是上述政策的继承和延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34]探析黄宗汉《严禁浪费米粮告示》的内容及其提出的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传承优秀文化,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培养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浪费四川粮食
不浪费
A gift I treasure
珍惜粮食
四川移动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