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浅谈“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培养与研究

2021-12-01 15:17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范晓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义工志愿精神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 范晓燕

作为一名分管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近年来笔者将立德树人化作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把培养小学生的志愿精神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发展的突破口。

一、开建“志愿精神”品格体系——架构顶层设计

欧文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身就是品格教育。因此,志愿精神的品格是应该生成的,具有建构性和可塑性。随着它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价值观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信奉这种价值观并以此生活的信念会越来越坚定,恪守“助人助己”的意向也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在研究中架构“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为学生开展义工志愿活动起到了“定格塑形”的作用,是主题研究的首要任务。

为此,学校在教师自主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沙龙研讨、查阅资料、专家认证等方式共同研究“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尤其是在学生“底线”“底色”“底蕴”的“三底”(底线:有底线意识讲规则;底色:阳光向上、积极乐观的态度;底蕴:增强自我意识和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上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实践,直至达成了共识。

二、开发“志愿精神”学科资源——夯实教学层面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首先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关键,而这个“质量”是指“育人”的质量,是指学生在具备了发展的基础素养之后,还应该具备面向未来的高级素养。因此,学科育人是学校深化主题研究的有效途径。

教研组每月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精神,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通过梳理、提炼、整合等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本、教辅等教学资源中的志愿精神相关内容,形成学科教学研究的行动指南;依照指南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并及时总结得失,让学生在多样课程中品读志愿经典故事、熟悉公益典型人物和学习各项义工服务技能等,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引导下对志愿者产生敬佩感,内心逐步萌生要努力掌握志愿本领、积极服务他人的心愿。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梳理教材并按照学科要求,明确了各年级要实现的“志愿精神”目标,聚焦“法治意识”“道德行为”“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等核心素养,重点关注“认识社会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使学生明白欣赏他人、与人为善的道理,懂得“志愿精神”的本质。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明确成长目标,习得志愿服务的本领,充分调动积极性,人人争当学校“义美少年”。

三、开展“志愿精神”主题活动——丰富研究形式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学校德育研究的主阵地,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依据学生年段特点和培养目标,长程、创新设计志愿主题活动,能促进学生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开阔志愿服务的视野,从而自觉投身到义工活动中,并努力争当志愿少年,这是学校主题教育中落实班级实践、夯实校级研究的主要形式。

在班级志愿活动中,班主任充分调动其他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实践内容,集体研讨后形成了班级行动指南,且有效利用班队活动、晨会课等阵地,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成长系列活动、学校主题节等实施各级各类志愿活动。

例如,重阳节前夕,四年级某中队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致重阳,献爱心”的志愿系列班队活动。在系列一的爱心义卖活动中,有的学生把家里闲置的物品和书籍带来了,有的学生带来了亲手做的小蛋糕和小饼干,有的学生带来了家里的榨汁机并现榨新鲜的果汁。他们还动手画了义卖海报,打印了宣传单,带着自己的货物在商场四处义卖。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勇气,更使其懂得了志愿服务不光要有爱心,还要掌握服务他人的本领。在系列二的慰问活动中,学生来到了敬老院,用义卖的钱买了重阳糕等赠予老人,他们还为老人奉献了一台精彩的节目,敬老院的欢声笑语让学生感受到用自己挣来的钱服务需要关爱的人,既温暖了他人,更提升了自己。在系列三的宣传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前期活动的志愿心得写成了倡议书,发到了其他中队,建议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志愿精神植入每个学生心中。

在校级志愿活动中,由学生处负责人牵头,共同商讨后形成校级行动指南。通过利用校园橱窗、电子屏积极营造志愿氛围,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整合,借助时间节点设立“小义工服务日”“小义工活动周”“小义工主题节”等义工专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志愿成长平台。

例如,在志愿活动中,我们以“志愿精神”为主线,通过“走进新家园”“亲近新家园”“装扮新家园”和“服务新家园”四个板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向“志愿精神”慢慢靠近,从看义工教师为大家服务到参与校园志愿服务,逐步激发学生争当校园义工的兴趣。同时,学校还举行了“志愿精神从我做起”的一年级志愿活动启动仪式。活动中,学校向家长积极宣传了志愿精神,鼓励家长参与校园义工活动,给孩子树立榜样。庄重的仪式感,让每个学生在开学初就种下了为他人服务的种子,为学生在今后的快乐生活中践行“真”的欣赏、经历“善”的生长、促使“美”的蔓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四、开辟“志愿精神”校外基地——拓展社会资源

学生志愿活动要积极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只有在校外的广阔天地里开展定点式、持续式的活动,学生才能将习得的志愿知识和本领去服务不同的人群,感受社会的冷暖,品味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更加坚定志愿服务的志向和刻苦学习更多服务技能的决心。因此,挖掘校外服务资源、构建校外活动基地对催化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学校通过沟通、协商与周边的社区、街道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社区基地建设牵线搭桥;德育处主动联系一加爱心社、市妇幼保健医院、常州市海军干休所等社会志愿服务场所,积极开辟市级层面的服务基地;年级组借助家校委员会的力量,挖掘了广大家长的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学生寻求了更多的服务基地;全体教师依据共同商讨形成的基地服务指南有计划地开展校外活动。

例如,每月初学校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幼儿园开展义工志愿服务。小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年级,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服务他人,提升自我。虽然年纪还小,但每位小志愿者都非常用心,每次义工服务前都会精心“备课”,服务时有的布置教室的班级墙报,有的在操场上带领小朋友踢足球,有的领着小朋友到游乐区玩滑滑梯、摇摇马,有的到幼儿园的小菜园为各班的蔬菜田拔草……半天的义工生活,小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付出”的别样快乐,更体会到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自己过程中的辛苦和良苦用心,从而更加坚定了今后志愿服务的决心,端正了自觉学习志愿技能的态度,形成了由内而外的志愿服务品质。

五、开设“志愿精神”评价机制——建立保障模式

“志愿精神”评价机制是对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一种激励方式。因此,在深入分析学校办学文化特质和构建“志愿精神”品格体系的前提下,建立有效性、长期性、生长性的评价机制成了学校主题研究的必要工作。

首先,学校把志愿岗位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中系统策划,通过服务班级、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等不同级别的志愿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志愿少年。其次,学生处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学生成长册为依托,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强调第三方评价作用,促使家长、教师和社会来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最后,德育处综合设计了“志愿精神”的评价体系,通过志愿服务的勋章积累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自觉、有效地投身志愿服务,以志愿精神参与社会生活,践行真的欣赏、经历善的生长、促使美的蔓延。

几年来,学校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扎实开展了志愿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对学生来说,这为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主动开展多样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有效平台,让无偿帮助别人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内心,使“会学习、善思考、乐奉献、爱生活”的品质变成了他们的特质。对学校而言,这是面对教育新要求、新使命和新希望的一种真实担当,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务实作为。

猜你喜欢
义工志愿精神
以志愿,致青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山东昌邑 党员义工服务群众安居乐业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拿出精神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带上孙子做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