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洗马乡乡村文化的助推作用分析

2021-12-01 20:13陈佳钰
乡村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陈佳钰

(中共洪江市委党校,湖南 洪江 418116)

1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1.1 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实现城市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领域全面振兴,而乡村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认识乡村、改造乡村。社会文化环境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1]。这种特殊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给予农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2 乡村文化为完善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基础

乡村文化可以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和法律素养,提高村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办事民主的作风和依法办事的习惯,为推进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3 乡村文化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2]。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乡村居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日俱增,他们也希望生活在交通便捷、物资丰富、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充分调动红色文化史、优良民俗、传统文化技能和乡土特色等地方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培育相得益彰,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

1.4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稳定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耕读传家、和睦邻里和扶弱济贫等思想,发展到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正是这种追求和谐、稳定、安详的农耕文明,才孕育出深厚博大的农耕文化,为我国农业社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石,使我国乡村发展稳定安宁,使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脉得以延续伸展。

2 洪江市洗马乡乡村文化的特点

洗马乡,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原黔阳县)东部、雪峰山东麓。这里崇山峻岭、群峰连绵,辖区面积67 km2,辖14个行政村,人口1.6万人,以易姓、周姓、萧姓为主。洗马潭为今洗马乡政府所在地,距今约有1 800年发展历史。

2.1 深厚的耕读文化

“易姓在楚,推望族,黔阳尤大,代有积学励行之士,辈出其间。”迁居黔阳的易姓先祖易子彬,是在新儒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饱学之士,其长子易祖英曾拜于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门下求学,为家族打下了崇文重教的家学底蕴。《易氏族谱》中载有:“崇文教,人才之兴原赖作育。”洗马潭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兴办私塾,到了清代,私塾与书院并存,古楼坪的“槐花堂”是洗马一带最早的书院。在古楼坪的历代名士当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左宗棠的幕僚易孔昭,易孔昭15岁时就拜在湖南儒学名家黄本骥门下学习,咸丰年间因向曾国藩提出《平贼方略》和《水陆合攻策》获得赏识,同治年间易孔昭曾协助左宗棠办理甘肃军需事务,并献计收复南疆。修建于清朝“康乾盛世”年间的易氏祠堂的议事厅门上所书的“大学之道”,共165个字,意在告诉后人传统文化之本。

2.2 敬祖的礼制文化

洗马易氏祠堂群景观,在湖南省可谓独树一帜。易氏先祖修建易氏宗祠,就是希望迁往外地的族人不忘本土,回归故里。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属于乡土社会中的礼制性建筑,是家族的神圣象征。易氏祠堂祭祀有着严格的礼制,祭祖活动分为季祭、节祭、生辰祭、日祭等,对于日期选择、司祭仪式等都有严格规定。每逢清明祭,一般还要宣讲族谱族史、宣读族规家训等。1993年编修的《易氏族谱》中还保留着《家训格言》《家规要则》《劝诫》等篇章。《家训格言》所列的“八项规定”非常严明,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和睦邻里、各勤职业、崇尚廉耻、敦行节俭和周恤贫寡,内容涉及家庭、友邻、职业、生活等伦理规范。《劝诫》篇中有乡中子弟“读书、务农、孝友、忠信、俭用”的“五项条款”。这些伦理规范既蕴含淳朴的传统文化,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千百年来一直劝导、规范、约束、教化着人们的行为[3]。

2.3 独特的节俗文化

最能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是节日民俗。“中秋的粑,重阳的鸭,十月初二杀鸡宰羊打糍粑”,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洗马丰富的年节文化。洗马一年有15个节日,其中包括6个大节日和9个小节日。这些节日中最独特的应该是“断颈龙灯会”。根据当地传说,“断颈龙”演绎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是为了纪念中原的泾河龙王,随着易姓族人南迁而传承于洗马一带。“断颈龙”因“断颈”“分身”有别于传统龙灯中的整龙,自成套路,别具一格。

2.4 优良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良好的生态文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松柏参天无尽头,山高水清常年流。”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洗马乡,是资水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资源,加之洗马乡人民拥有雪峰山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使洗马乡养育了一些精神矍铄的百岁寿星,洗马乡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洗马乡百岁老人约有20人,2000年至今百岁老人共有8人,至今仍在世的共5人,其中最大年龄110岁。

3 洪江市洗马乡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传统文化出现价值失范

随着市场经济和不良文化的冲击,加之大量的人口外流,洪江市洗马乡许多乡村规范、乡村礼仪等的价值日渐消失。例如,易氏宗祠体系虽然存在,但是并没有治理功能;虽有文化底蕴,但并没有形成自治体系。传统文化价值失范,群体认同感逐渐丧失[4]。

3.2 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洗马乡乡村文化衍生出的文化产品较多,如锅面、牛血汤、甘薯干位列洪江市“十大小吃”;还有一大批文化旅游资源,如雪峰断颈龙舞、易图境画苑、易孔昭旧居、易氏祠堂建筑群等。这些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需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持续。但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产品尤其是断颈龙制作工序烦琐,产生的经济价值远不及在外打工带来的收入,导致年轻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3.3 文化资源未能发挥作用

近年来,洗马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均已建成,但使用率不高,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大。

4 洪江市洗马乡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助推作用的对策

4.1 修复乡土文化地标,彰显地域特色

洗马乡古楼坪村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村落,保存了明清时期村落的基本格局,巷道以麻石铺路,古朴整洁;村中构筑多条暗壕用于排水;民居老宅屋宇相连,祠堂、学堂、桥亭等公共设施错落有致,清涧溪流,群山呼应,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风貌。

古楼坪村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地标是易氏宗祠。易氏宗祠修建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是易氏族人朝拜、祭祀先祖的“圣地”。由于各种原因,抗战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宗祠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为继承家族传统,乡民商议对祠堂进行修复。2004—2016年,历时12年,民间筹资达200万元,完成了对易氏宗祠主体工程和各项配套工程的修复,修复后的宗祠重现了清代易氏祠堂的胜景。目前,易氏宗祠已被列入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当地政府又投入数百万元修缮了古村落的古建筑,重点修复了易孔昭的2处故居。在民间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洗马乡古楼坪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4.2 传承乡土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洗马“雪峰断颈龙”因制作后继乏人,舞技整体衰退,濒临失传边缘。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对雪峰“断颈龙”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整个制作和表演过程进行了全程拍摄,并将雪峰“断颈龙”列为洪江市第一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月,为挖掘和保护洗马断颈龙灯,地方财政投入资金举办了盛况空前的洪江市洗马“断颈龙”灯会,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予以报道。2008年,“雪峰断颈龙”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8年,洗马乡被评为“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洗马乡邀请怀化市文联作家到当地考察采风,多篇报道在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红网等登载,其乡村文化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洗马古楼坪村组织了春节联欢会,通过微信、抖音及一些网络平台的迅速传播,提高了洗马乡的知名度,古楼坪村成为全国100个古村落之一。

4.3 培育乡村文明风貌,促进社会和谐

洗马乡大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当地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个人和家庭,如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李晓正、全国优秀信访干部易贤孝、湖南省文明家庭易荣贤家庭。村医李晓正,从医41年,始终把老百姓的健康当作自己的事,给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治病,给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只收成本费。同时,他热心帮助、关爱留守老人和孩子,深受当地乡民的爱戴,被称为“健康守护神”。2012年10月,全国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在北京市正式启动,李晓正被评选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2013年1月9日,李晓正又在中南海受到李克强的亲切接见。家住洗马乡芽柳村的易荣贤夫妇,勤俭持家、注重环保、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2016年荣获湖南省文明家庭的称号。

洗马乡的乡风文明不仅体现在民风与家风上,而且体现在学风上,“尊师重教”一直是洗马乡的优良传统。每年农历六月半、九月初九、十月初二,当地人都要把好菜和当地的特色水果送到教师家里或者学校,让教师品尝。在乡党委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带领下,洗马乡还成立了“乐群基金”和“科教立乡”奖励基金。从2018年开始,洗马易氏宗祠理事会自筹资金数十万元,对高考一本以上的易氏学子奖励1 000~5 000元,并且为了激励易氏青年一代不断奋发向上,对出自洗马易氏的易烊千玺给予了“优秀青年”的称号并为其颁布了杰出贡献奖。

4.4 打造乡土文化标杆,留住美丽乡愁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而乡村的乡土志是一份记录乡村历史变革与文化传承的珍贵史料。2010年,在外地工作的洗马同乡会发起了编撰乡土志的倡议,这个倡议立即得到了广泛支持,由此成立了20余人的乡土志编委会。历经4个寒暑,于2014年冬日,编委会终于完成了20多万字的乡土志书稿——《洗马潭》。这本乡土志分为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文化教育及人物风流5个篇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洗马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当远在美国的海外学者易富贤得知要写一本反映家乡的书时,他欣然命笔,在文章中写道:“我希望我们的故乡是回得去的。洗马潭……理应成为我们族人世世代代‘永远的心灵故园’。”[5]

《洗马潭》的总顾问——著名花鸟画家易图境,也专门为此书题词:“洗马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美妙神奇的好地方。”[5]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乡,2011年6月在风景秀丽的花柳坪村投资400多万元,建成易图境美术苑,占地约3 000 m2,成为洗马乡对外推介乡土文化艺术的新地标,吸引了各界名流来此参观。

4.5 兴办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洗马乡“文化兴乡”活动不仅促进了乡风文明,而且通过凝聚本土乡民,推动了当地产业兴旺发展。近年来,相比周围乡镇青壮年的外出打工潮,洗马乡当地的青壮年更乐于在当地创业和发展,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创业潮”。本土乡镇企业中最为知名的有易安全、易稼坊等,这两个企业的拳头产品都是以洗马当地生态农产品甘薯为原材料,通过改造传统饮食文化的制作工艺,开发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例如,易稼坊红心薯干优化了传统的甘薯片制作工艺,成为广受市场欢迎的加工食品。易安全红薯粉改进了传统的锅面制作工艺,2017年易安全红薯粉销售额约800万元,并出口韩国,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被评为“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

总之,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操守和行为方式。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的当下,乡民需重新思考精神依托和生活意义,此时重塑乡村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