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

2021-12-01 20:13
乡村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管护树种造林

周 慧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监测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到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需深入推进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管护工作,切实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

1.1 造林时间

目前,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相比而言,春季造林效果更加理想。春季,土壤化冻后拥有充足的水分,且气温适宜,苗木栽植后可以快速生根,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在春季造林时,需尽早栽植,以免栽植过晚,出现干旱缺水等问题,影响栽植苗木的成活。

1.2 选择树种和苗木

为保证造林效果,需综合考虑造林地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树种,保证所选苗木具有较高的成材率和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尽量选择当地树种,如果引进外来树种,需要先进行试验栽植,以免引进品种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难以成活。苗木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因此,工作人员需选择长势健壮、木质化程度较高,且无病虫害问题的苗木,并且应尽量统一苗木规格,保证苗木具有基本一致的直径和高度。在起苗过程中,避免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1]。

1.3 栽植技术

1.3.1 苗木处理。栽植之前,需科学处理苗木,以保证栽植成活率。工作人员要剪除苗木的所有侧枝,保留一两个主枝即可,避免营养过度消耗与水分过快蒸腾。同时,要提前浸泡苗木,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度。如果起苗后难以第一时间进行栽植,需将其放置于阴凉避风处,禁止阳光直射,以免苗木水分大量流失。如果采取异地移栽模式,要在运输过程中及时为苗木补充水分。

1.3.2 挖掘坑穴。工作人员要结合苗木规格,提前开挖坑穴,严格控制坑的大小与深度。通常情况下,按照60~80 cm的规格确定坑穴直径。开挖坑穴过程中,需分别堆放浅层土与深层土,避免混合堆放。开挖过后,彻底清除坑内的杂石、垃圾等杂物,以免影响苗木根系发育。

1.3.3 栽植深度。综合考虑造林地的实际条件与苗木生长特性,确定栽植深度。如果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可适当浅栽。反之,则要加大栽植深度。

1.3.4 栽植方法。首先,将基肥撒施于坑底,再向肥料上覆盖细碎表土,以免苗木根部直接接触肥料而引起烧根。其次,向坑中放入带土球的树苗,扶正后填埋深层土,填至1/2时,轻提苗木,充分舒展树苗根系。再次,踩实填入的土壤,保证苗木根系能够充分接触到土壤。最后,向坑穴内填入剩余土料,与地面平齐后,再次进行踩实处理[2]。

1.4 栽后管理

完成苗木栽植后,需及时开展养护工作,保证苗木能够顺利成活。首先,要结合土壤墒情和天气条件,制定浇灌计划,以满足苗木的水分需求。在浇灌过程中,严格控制单次浇灌量,以免出现积水问题。如果苗木生长季节内雨水较多,土壤墒情良好,可减少浇灌次数与浇灌量。同时,需密切关注苗木生长情况,如有倒伏、露根等问题出现,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其次,在苗木前期生长阶段,需定期清除林间杂草,避免杂草威胁苗木的成活与生长。

2 森林经营管护措施

2.1 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能够有效指导与规范森林经营管护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关部门需结合国家政策与林业发展要求,对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与优化。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环境条件,因此,各地的森林经营管护要求也各不相同。为推进森林经营管护工作高效实施,在完善林业法律法规时,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提高各项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综合利用多元化的宣传载体,向民众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知识,促使民众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减少各类破坏森林的行为。

2.2 加大执法保护力度

为高效保护森林资源,需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惩罚措施,为林业执法工作提供依据。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与其他部门加强配合,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及时惩处违法人员,营造不敢、不愿破坏森林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相互监督,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出现。

2.3 调整林分结构

一些人工林早期规划不够科学,纯林占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要科学调整和优化林分结构。在调整林分结构时,工作人员需深入调查林分结构实际情况,结合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开展调整工作,保证各项调整工作的科学性。例如,针对郁闭度在0.3以内的林分,要保留具有成材可能的天然幼、中龄树木与目的树种的幼树,伐除其他林木,然后结合林地实际情况,营造混交林。在选择混交树种时,尽量选择适应能力较强的本土树种,且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生长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同树种之间相互抑制生长。针对郁闭度较高的林分,需定期组织抚育间伐活动,逐渐扩大林木株间距离。在抚育采伐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伐强度,且依据林分结构调整需求,科学确定抚育对象,严格遵循伐小留大、伐劣留优的原则,提高抚育间伐质量[3]。

2.4 构建火灾防御机制

发生火灾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危害,因此,要加大森林防火管理力度,完善防火工作机制。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森林防火部门,结合林业资源情况,综合制定防火规划,重点防御可能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火灾发生时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储备充足的灭火工具和设施,保证发生火灾时能高效应对。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需定期组织火灾演练活动,及时发现应急预案中暴露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订和优化。其次,要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于林区出入口等区域设置防火标语;充分利用电视、新媒体、宣传车等载体,扩大防火宣传覆盖范围。在宣传过程中,需将森林火灾的危害、相关法规等作为重点,切实增强林区周围居民的防火意识。最后,要组建森林防火管理队伍,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火灾隐患。在防火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人工巡护、信息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和预防火灾苗头,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要明确各管理人员的防火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度,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需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切实增强防火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各项防火管理工作。

2.5 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会对林木生长产生较大威胁。近年来,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不断增大,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森林资源经营管护实践中,要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组建护林队伍,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抓住最佳防治时机,高效防治病虫害。为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林业部门要对护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向其传授常见病虫害的鉴别技巧、防治技术等知识。其次,要投入充足的资源,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构建病虫害监测体系。例如,基于GIS技术的支持,动态监测各类林木的生长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出现,需第一时间采取应对策略[4]。同时,要搭建林业病虫害数据库,全面收集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数据等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客观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而优化病虫害防治方案。最后,针对出现的病虫害问题,需积极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避免污染森林生态环境[5]。

3 结语

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需统筹推进植树造林与森林经营管护工作。在具体实践中,要结合造林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造林树种与苗木,规范开展栽植活动,保证造林质量。同时,要完善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机制,科学编制经营方案,加强病虫害防治与防火工作,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管护树种造林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特征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树种的志向
数字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