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看秧歌》演唱分析

2021-12-01 16:14许超凡
艺术品鉴 2021年30期
关键词:秧歌民歌气息

许超凡

一、东北民歌《看秧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也使得不同地域有了各自不同的差异性,在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因为地域性差异,环境和风俗也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同来。而《看秧歌》作为一首东北民歌,带有该地域天然的历史文化风貌。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带,是我国的最北方,冬季寒冷。然而,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人民大多可以吃饱穿暖,因此,在丰收之后的冬天,人们有很长的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创造供人娱乐的项目。出现了“二人转”“扭秧歌”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歌舞作品。而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郭颂又将东北民间小调改编成东北民歌,同时,加入了“二人转”的元素,使其具有极强的东北地方色彩。

东北民歌词曲内容在人们不断地传唱与演绎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拓宽了其内涵和外延;在其题材和形式上,有劳动号子、小调,歌舞音乐中有我们广泛所熟知的二人转、秧歌等,在戏曲音乐上包括了具有音域辽阔、高亢特点的京剧、吉剧、龙江剧。这些歌曲融合了东北人民的语言特点和民族风貌,展现了该地区人民朴实、火热、直爽的性格特征。

二、《看秧歌》歌曲内容和形式的运用和演唱技法的分析

(一)歌曲内容和曲调结构分析

《看秧歌》歌词主要讲述一个东北少女出来看秧歌,与心上人在街上碰面,并因为人过多,被踩丢了鞋的情景。本首歌的歌词故事的描述:少女出来经历了见情人、舞狮子,被踩掉鞋的情节化的表述性发展,描写女子悉心打扮见情郎的迫切心情,以及被踩掉鞋后的尴尬情景,对心理的刻画也是非常的生动。丰富的故事性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为曲调旋律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该曲目在地方方言的运用上灵活自如,诸如,将地方语言的发音用衬字表达出来,“那边的狮子还会抖搂毛”中的“搂”,“净看人家后脑勺”中的“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狮子抖毛的灵活,以及小姑娘身高不够只能看到着别人的后脑勺的无奈和俏皮。

该首曲子选用“非方整性起承转合”的结构,此种结构变换灵活,长短不一,有利于多种情绪的描绘与表达。同时,灵活多变的曲风也没有脱离歌词,而是严格根据歌词的发展描绘来建立曲子的逻辑结构,虽然四段都各有新意,但是总体结构上都是在第一段旋律基础上进行装饰加工的。

节奏上,该曲总体上是2/4 拍,但中间也有插入性的转拍子,如1/4、3/4 的转入,使得节奏富有变化,跳跃感和舒缓部分有个明确的划分与对比,增强旋律的动感,整体节奏张弛有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该曲子整体的篇幅不长,但是不仅是节奏的使用,歌词的编排,还有几段旋律的使用,切分的使用,都非常的有特色。使得整个曲子的语言部分和旋律部分搭配起来相得益彰。

(二)歌曲演唱技法的选用分析

1.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是歌曲表演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关于气息,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该项技术的说明,此处并不做过多的叙述,因为在气息的使用中,使用的是该项技术的落脚点,应该将它的具体运用作为自己演唱实践过程中得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归纳。通常情况下,我们由气发声,气沉丹田,通过鼻腔发声是较为科学的方式。我们当然也要注意气息的长短,如何把控好气息的节奏,尤其是在节奏性强,气息的强度增加的情况下,保证呼吸的接续性。比如,在《看秧歌》中,遇到长的唱段,“时兴头,戴金簪儿,瓜子脸,赛粉团,通红的胭脂点唇边”需要的气息就比较长,如何能保证气息强度的使用和稳定,就是我们在具体唱段中,自己反复练习和思考的地方。那么,该句如何处理呢,我们可以根据节奏强弱拍的划分,将“时”“戴”“瓜”“赛”“通”“点”这些所占时值短,却在强拍子上的字用气音带动,在“赛粉团”后面换气来完成对这一段乐曲的气息处理。

2.嗓音的正确运用

嗓音的使用在歌唱表演当中是最基本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良好的嗓音使用不仅能够保护嗓子,还能让声音听起来更加饱满。在高音区,气沉丹田的发音方式是保证高音能顺利保持的重要的一点。因为在声乐训练的开始,我们就开始强调用气息来发声,尤其是民歌,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响亮的音色,不能保证喉咙的打开和声带的闭合就容易出现声音嘶哑、尖利的情况,长期发音方式不当,还会给声带带来损伤。

3.共鸣腔的正确运用

就笔者亲身体验来讲,根据不同的歌曲,每个人的每一次演唱,共鸣腔都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正确的演唱方法是打开喉咙,小腹用力,由胸腔振动,从而产生共鸣。理论阐述并不难,难的是在不同的歌曲中,都能保持这一正确的发音方式,针对诸如《看秧歌》这种曲调灵活,节奏较快的歌曲的演唱,需要在保证每个字音唱满的情况下,保证歌词的清晰流畅。不能仅仅为了效果而摒弃正确的发声方式,用真声去唱,会在唱高音时声音发生变化,从而对声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不同作品带来的独特性

每一首歌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风格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演唱中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每一首歌曲的特点进行单独的分析。《看秧歌》这首歌曲因为其灵活的节奏,地方性色彩强烈,而且有方言和衬字的使用,在处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从细节入手把握好每一个点。比如,我们需要根据乐谱,对应每一个字,根据乐谱中的节奏和旋律确定需要采用什么方式表达和诠释,对于衬字要唱出活泼的感觉,而最后的衬字,需要根据女孩子尴尬而害羞的情感唱出来。这都需要具体通读整首歌曲,根据内容和旋律综合考量每句歌词所要传达出的意思,承载的情感诉求。比如,“嘴上说是看秧歌呀!哼!”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女孩的口是心非,强烈的潜台词包含在这短短的一句唱词中,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和外延。

5.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

对于《看秧歌》来讲,歌舞相结合,穿上东北的地域化服装边唱边演将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这里不是非要穿上民族服装来唱歌,而是该首歌曲脱胎于民族歌舞,展现的是一个小姑娘出门看热闹的俏皮的故事,所以其本身歌曲的情景就是欢快活泼的,合理的舞台走位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语言,同时增强了本身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6.歌曲不同演唱版本的比较分析

对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绎主体来进行演绎,本身丰富了歌曲的艺术内涵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民族风貌。

首先郭颂的版本中,他弱化了故事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强调了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从旁观者的角度,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热情和朴实。没有过多去做细节的刻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民间劳动人民的喜乐生活来讲述,他着正装站在舞台上,显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热爱劳动的精神的赞颂。他的处理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气质。

范双燕的作品则更加专业化,在演唱技巧的使用上更加专业和纯熟,表演方式上来讲比较前者更加自由,该表达的情感去表达,该塑造的人物去塑造,更加专业的从技术上去诠释这个作品,她的演绎更加具有艺术性和专业特点。

男女对唱版本则创新了歌曲的表演方式,从一人诠释到双人演出,采用了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形式,男女同台对唱,歌舞相伴,演唱和歌舞不同的长短都由不同的人演出,营造一种欢乐喜气祥和的氛围。

三、《看秧歌》在民族歌曲中的价值及前景

《看秧歌》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歌词的地域性特点,其内容脱胎于广大劳动人民创作之中,风格上借鉴了很多元素,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特色。对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东北文化,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题材到形式看,脱胎于民族文化之中,取材于广大的民间,其形式经过一代一代的艺术家的丰富已经具有专业性和娱乐性了,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结合东北地区的舞蹈和演出服装,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性的《看秧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经典范例。而且,对于下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丰富了东北文化的文化内涵,作为东北文化的教育和展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以东北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大学阶段的课程来学习,让歌曲的主创团队、不同的演唱家和作家对其进行分析讲授,探讨东北民歌的音乐文化和地方特色,丰富创作领域的经验,或者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范例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还可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素材,从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本文从东北民歌《看秧歌》的歌词内容和曲调结构方面进一步分析探究,探寻其作品的核心表达和具有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而进行技术层面和文化角度的研究,以期能通过这一成功范例分析,丰富民歌创作经验,从而为民族歌曲的创作增砖添瓦。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中国歌曲的民族化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秧歌民歌气息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蕾丝气息
昌黎地秧歌
“春的气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春的气息